鄒武
中學的歷史教學,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來說,其地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其它學科所不能取代的。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在中學的課程設置體系中的地位不容樂觀,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視程度也是如此,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學歷史教學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推行創(chuàng)新教育,既是當今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學歷史教學本身發(fā)展所必須的。歷史教學只有順應當今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大力推進創(chuàng)新教育才有出路。因此,我認為,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探究學科內涵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應該以鼓勵學生自主發(fā)展為旨趣;以教育、愛為核心與基石,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信任人、開發(fā)人的心智與提升人的道德修養(yǎng)為指南。因此,要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
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是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形成想學的心理基礎。因此,教師首先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精心設計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去尋求答案與探索規(guī)律的熱情。歷史上的變法、改革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羅斯福新政等,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人類社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發(fā)生變法、改革乃至革命呢?這些變法與改革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呢?為什么變法有成有敗呢?從中可以得出怎樣的哲學思考呢?這一系列的問題是打開學生求知欲望的鑰匙,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紐帶,應該有其積極作用。
教師良好的教學行為還應該體現(xiàn)在精彩、到位的師生互動過程,這種互動是學生主體性、探究性的最好體現(xiàn)。只有真正對學習有興趣的學生,才能置身于教學相長的氛圍中而樂此不疲。師生互動不在于形式的熱鬧,它應該是師生情感的一種交流,心靈的碰撞。只有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拓寬學生思維含量的前提下,這種互動才是有價值的。我們可以明確地說: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理解、歸納,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時;當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形成一個對社會現(xiàn)象、社會本質相當深刻的認識時,他們會獲得巨大的成功感,這種成功感就是學生主體性和探究性萌發(fā)的源泉,是創(chuàng)新思維與求異思維產(chǎn)生的原動力,也是教師教學行為優(yōu)化的最佳折射。
二、注重教師在教學中角色的轉變
﹙一﹚教師應由知識的灌輸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
“重結論輕過程”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十分突出的問題,誠然,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掌握和理解一些正確的歷史結論,但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再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學生要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jù)、獨立思考等,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初步歸納、比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釋,歷史教學如只強調灌輸結論,學生被動接受歷史事實,學生的興趣從何而來,更不要提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了。因此,歷史教師是引導學生體驗歷史學習過程,掌握正確探究方法的促進者,歷史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能從不同角度闡釋歷史,還必須有一定的控制課堂局面的能力。在引導促進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中獲取較多的知識。
﹙二﹚教師應從知識的講述者轉變?yōu)橘Y源的開發(fā)利用者
傳統(tǒng)觀念認為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只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但歷史創(chuàng)新教學倡導教師從機械的課程闡述者向課程及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者轉變。如今新課程的探究性和活動性特點比較明顯,歷史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就要開發(fā)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支撐歷史教學。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歷史教材僅是一種主要的課程資源,此外,歷史教師還要注意開發(fā)利用多種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等,可以通過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社區(qū)和上網(wǎng)等多種渠道獲得。
﹙三﹚教師應成為歷史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過去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任務是按照教材、“教參”、試卷的標準答案去教,教師成了游離于教學研究之外的被動旁觀者,成了知識的“搬運工”。而歷史教學是師生在特定環(huán)境中共同認識歷史的過程,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歷史教學的許多領域都有待于人們深入探索,這需要歷史教師不斷審視教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研究、反思與改進,歷史創(chuàng)新教學迫切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使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有機的統(tǒng)一,我們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如何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知識在“填”的教學中可以得到,而獲取知識要“填”與“尋結合起來,“尋”就是研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獲取。歷史教師應側重于對其自身教學中的情境性、具體性、個別性問題展開研究,注重教學案例分析、教學技藝的提煉和總結,教學研究應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基本點。
三、創(chuàng)新識記方法,提高識記效果。
(一)“自問”。閱讀教材對知識目標進行分解,通過預習、自學和同學的相互探討掌握,自己提問、自己解答;
(二)“問資源”。通過查閱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找到獲取知識更多的方法和途徑;
(三)“互問”。通過集體對專題知識進行討論,你問我答,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
(四)“問老師”。通過提出問題、探討問題,創(chuàng)造從疑問開始,只有愛思考的人,才能看出問題的關鍵,才能提出大膽、新穎問題。
(五)“編順口溜”。把一個課文中的歷史時間、事件、條約等用比較順口的語言貫穿起來,使人讀來朗朗上口,不僅能記住記牢,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適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才能夠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提升他們的學習技能;才能夠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培養(yǎng)他們面向社會的習慣;才能夠開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是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的基本前提,也是素質教育對我們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