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智軍
【摘要】語文一體式教學法是指“意”“情”“法”“理”四個內容有機合成一個整體的教學方法。借助信息技術賦能,增強一體式教學法的效益,有效落實語文要素,促進學生的學習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一體式教學法;小學語文要素
統編版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如何在教學中有效落實呢?統編版中的語文要素在單元導語中有明確的要求,包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等。為有效落實語文要素,筆者總結出融“意”“情”“法”“理”于教學過程中的語文一體式教學法。隨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教學內容和形式上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的空間和鮮活力。那么,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賦能,增強語文一體式教學法的教學效益,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呢?筆者將從下面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信息技術與“意”的融合
“意”主要是指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具體詞句的意思、品味其中的語言。這是文章的基礎,也是掌握文章的基礎。在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文體的文章來設計,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如,小學五、六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對“意”的內涵設計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梳理大意
1.先與學生聊天:文中有哪些你喜歡的好詞或好句,請畫下來,并說說其好在哪,用多媒體呈現某個詞的圖畫或小視頻。
2.認讀新字,講解新字的拼音、結構和組詞的特點。
3.文章主要寫了什么?讓學生概括文意,可通過多媒體展示簡單的思維導圖,理清文章脈絡。
第二步:理解文意
1.在概括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理清文章體裁,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還是運用文。
2.根據體裁特點結合文意,用思維導圖進一步分析文章寫的內容。
第三步:以讀明意
1.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文章圍繞中心寫了什么?(第一問是明確中心,第二問是從中心角度回顧內容,加深對課文文意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分析中心。
2.讀重點詞和句進一步深入理解文意,在引導時要緊扣中心來分析和理解。
3.從課內閱讀牽引到學生生活中,豐富課文的內容。我們的生活是否也有類似的事情,或者平時看書時是否看到類似的事情,讓學生說一說,豐富學生的學習體味。
4.總結“意”的學習方法并交流。
這三個步驟是意讀教學,它就像流水一樣看得見,感受得到,順著文章段落進行“意”的教學,由字到句再到全文的自我感受,就像旅游一樣輕松愜意。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分析文章中心,教師進行引導解惑。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重點詞和句感受文章中心,并緊扣文章中心分析和體味,由淺入深地理解和掌握課文。由課內牽引到學生課外生活,可以理解為是“意”的流動,這個理念(或想法)就讓課本知識活起來了、豐富起來了。最后,學生從自身角度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并進行交流,有利于自身主動的學習。這個“意”的教學最大特點像流水一樣看得見、摸得著、流得動,學生學習思路簡潔而清晰,方法易掌握。同時,“意”的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定,所以依然有著靈活的特點。
在“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多樣化和多層次使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習效益。
首先,在“意”的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在梳理大意,與學生交流字詞時,講到“青山綠水”這個詞,可以使用多媒體呈現青山綠水的圖畫或小視頻,“青山”的畫面容易理解,但“綠水”的畫面和顏色很多學生是不清晰的,那綠色是怎樣的綠?綠水的畫面又是怎樣的?沒有見過綠水圖景,是很難想象的。通過呈現綠水圖景,學生豁然開朗,色如碧玉,像濃綠的絲帶,給人舒心而美妙的感覺。
其次,在“意”的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使教學內容超鏈接化。在理解文意中,我們使用多媒體呈現思維導圖,將課文內容由粗到細進行梳理和超鏈接?!恫荽杓罚蓪⒄n文第一分支化為四個內容:知天文,識人心,曉地理,巧謀劃。在第二分支中可把“知天文”分出:三天、四更、大霧?!白R人心”可以分出:周瑜、魯肅、曹操?!皶缘乩怼笨梢苑殖觯航?、曹營寨前,江水流向?!扒芍\劃”可以分出:軍令狀、準備、擂鼓吶喊、受箭、駛回南岸、交箭。經過內容的組合和超鏈接使內容一目了然,學生們畫著思維導圖,增加了趣味性。
第三,在“意”的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使教學內容生動化。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文意就會缺少想象中的形象感,對翠鳥的了解及喜愛之情不能深入。這時,我們配上“翠鳥捕食”的視頻,使學生更能貼切地感受到翠鳥捕魚的過程。這是視頻帶給學生生活中的感受。同時,“翠鳥捕食”的視頻可以拓展或深入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后,可用文中的動詞來描述視頻中翠鳥捕魚的動作,再進一步讓學生提出自己觀察翠鳥捕魚的細節(jié),用文字寫下來。我們還可以播放另外一兩種鳥捕食的視頻,讓學生通過比較來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和拓展課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感知。
第四,在“意”的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使教學內容趣味化。用多媒體呈現圖片,將課文變成小人書,我們用談話似的語言,讓學生講訴,使教學形式變得靈活多樣。在讀書中,學生首先是意讀課文,也就是讀懂課文的意思,然后我們再配上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找文段來讀,使所讀之文有可感可想象的因素,這樣,理解起來會增加趣味感和增加相應的感情。
二、信息技術與“情”的融合
“情”主要是指記敘文、議論文和部分說明文中體現了作者的情感、觀點,或是表達某個道理?!扒椤笔俏恼碌闹行模彩俏恼碌闹黝}。文章的“情”的內涵如何教?如,小學五、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對“情”內涵的設計可分為五步:
1.文中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2.你從中體味到什么感情?
3.文章從哪些角度體現了這個“情”字?
4.生活中有類似的情、事或人嗎?
5.讀出體現作者或文中人物感情的句子。
學生意讀后,通過對“意”的學習,對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來分析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就容易理解。這是課本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情”,同時還要讓學生發(fā)表自己從中體味到的別樣的感情,要掌握的“情”和學生體會到的別樣的“情”,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句子來說明。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類似的情中之人與事。這樣,拓展就鮮活了。這個“情”的設計簡單,教時易操作,學時易掌握,學生通過自學也易學會。
在“情”的教學中,關鍵是通過“情”來讀“意”,讀的過程中就比意讀更高級,是情意結合的朗讀。信息技術在其中就能起到創(chuàng)設情境和調動情感的作用。例如,小學五年級的詩詞《牧童》,在理解詩意的前提下,我們用多媒體播放牧童沒脫蓑衣躺在草地望月的情景圖,并配上古箏音樂。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朗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圖片、音樂加詩意和個人朗讀的情感與想象,這種體會遠超過沒有情境的朗讀,古詩文的朗讀被多媒體拉近了與歷史的距離感。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朗讀后,在這音樂情境中,寫一寫對這詩想象的內容——牧童望月所思、與他交談等,然后與同學交流。在無音樂、無圖景中,閉著眼睛朗誦詩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受朗讀的情感。此外,課文的內容也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
三、信息技術與“法”的融合
“法”主要是指文章中最有特色的習作方法。習作方法有大的方面,即指寫作手法,如,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習作方法。還有小的方面,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這是語文要素的重要內容,每篇文章都會涉及到這個“法”字。那么,如何講解“法”呢?以小學五、六年級為例,“法”的內涵設計可以分為四步:
1.文中最顯著的習作方法是什么?
2.能以課文例子說明嗎?
我們在探究“法”的內涵時,會了解到它包含的內容很多,又與課文“意”“情”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用多媒體簡約而生動地展示出來,講解其中的關系。在多媒體中,我們可以設計不同的樹狀結構來展示“法”涵蓋的主要知識點,從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修辭等方面設計主要分支。次要分支中,我們填入教學中使用率較高的知識點,如,修辭可以寫入八大修辭等。在講解課文時,我們根據文體歸納的樹狀知識引入課文中的講解,更好地服務于課文教學,以《猴王出世》為例,說明“法”在思維導圖中的運用。
四、信息技術與“理”的融合
“理”即指學生從文中某個角度體會到一些生活道理。對于文中“理”的內涵設計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以小學五、六年級的為例,“理”的設計可以分為三步:
1.你從中還體會了什么道理?
2.文中是怎樣體現這個道理的?(這里是“意”“情”“法”“理”相結合)
3.生活中,自己是否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這個“理”?
在學了“意”“情”的基礎上,基本可以說出文章中講了什么理,同時讓學生分析文章是怎樣來說明這個理。這樣就把“意”“情”“法”“理”連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此外,讓學生從課本遷移到生活中去感受這個理,從而讓學生產生生活的感悟。而文中的知識就可以流動,就能活學。
在講到“理”字時,可通過多媒體提供課文圖片,從中引申出生活圖片,使學生從課文的理聯想到生活中的理。同時,可拓展到其它故事或作品中的理,甚至還可以用視頻片段或微課來拓展學生們對理的理解。例如,小學五年級的課文《白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在教學時讓學生們體會建設者們的辛勤勞作、無私奉獻精神。除展示建設者辛勤勞作的圖片,還可以引導學生,留意我們身邊的勞動者,同時,展示清潔工的勞作場面或視頻、微課。這樣,學生們能感受到課文所要表達的理,從而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使理的拓展變得有生活感,然后再來拓展學生對理的認識。如此,學生對理的認識就不再限于課本了,因為“理”鮮活了。
“意”“情”“法”“理”是語文一體式教學法的精髓,它們之間既各自獨立,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利用信息技術的圖、音、視頻、微課等功能,讓語文教學不僅生動有趣,還能拓展語文教學的時空。在以上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二者巧妙結合使語文要素更好地落實在教學中,使內容簡潔,別開生面。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