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冬
我媽說,冬瓜要種在院子外面,最好是路邊,因為冬瓜喜歡被人看,越被人看,就長得越繁茂,所以讓我以后沒事就多在冬瓜秧前轉轉。
感覺冬瓜比較適合直播。
我媽說我草莓種得不對。因為草莓是鋪開長的,平地種,很容易擠到一塊,相互遮蔽,果子結得就少。她讓我今年冬天起幾道埂,把那些草莓的根移栽到埂上。這樣草莓的葉子就會順著埂鋪展下來,每朵花蕾都能曬到太陽,果子結得自然就多了。聽起來,草莓適合披肩發(fā)。
聽說把玫瑰枝插土豆上,埋進土里,就能成活。聽起來是挺有道理的,這樣扦插的新枝就能充分吸收土豆的水分,宜于生根。于是,我扦插了三枝玫瑰,土豆倒是長得都很好。
和西紅柿、葡萄、黃瓜這些靠水滋養(yǎng)的蔬果不同,紅薯就不太喜歡喝水。我媽說,紅薯要是種在吸水性好的土壤里,很容易被雨水淹壞,要不就是塊根結得很小,但在水分流失比較快的坡地種,紅薯就能結得很大。并且地也不能太肥,不然就只長葉子。
我覺得這應該是紅薯靠根結“果”的性能造成的。黃瓜、西紅柿是靠上面枝葉結果的,根部的水分和養(yǎng)分全用來供給枝葉了;而紅薯,如果根部的水分和養(yǎng)分太充足,就會被上面的枝葉所吸收。所以減少水分和養(yǎng)分,相當于讓根困境求生,所有的力氣都先用來生根了,于是根越長越大。
有意思,紅薯的生長,很像這個時代,信息太多了,反而很少出大的智者。正如紅薯,水太多了,只顧著長葉子,地表以上的“知識面”看上去很大,但挖開一看,根都淺薄得很。反而是沒有手機、沒有書讀的年代,信息的饑餓感,造就了很多深刻的人。
真菌的生長速度非常驚人,像松林里的菌菇,只要雨水好,隔夜就能采摘(但不可亂吃)。想來如果夜間拍個延遲攝影,應該能看到它魔術般的綻放吧——變大變大變大變大變大……
熟透的辣椒,顏色深一點,深綠,表面光滑,硬度高,辣味很烈;嫩辣椒,顏色淺一些,黃綠,表面澀澀的,捏起來軟脆,辣味也淡很多。
看來不只姜是老的辣,椒也是老的辣。
我不太喜歡吃韭菜,因為韭菜總給我一種太零碎、不大好操作的感覺。其實我也清楚,那只是韭菜形象給人的錯覺。新鮮的韭菜沒那么復雜,直接割下來,沖洗一遍就可以下刀了。只有放久了的韭菜,才需要一根一根將最外面的黃葉去掉。
但我很喜歡種韭菜,因為韭菜的根和野草根一樣,只要種活,就不用再管了,以后每年都會自己長出來,“春風吹又生”。其他菜就不行,一年一季,每年都要把根除掉,翻一遍土,重新育苗,重新栽。并且韭菜在生長期很有韌性,割完一茬會再發(fā)一茬,可以“循環(huán)播放”。
這個太誘人了,以至于我每次挖地時都會想,要是所有的菜都可以像韭菜這樣一勞永逸就好了,并且最好能種點可以“單曲循環(huán)”的肉片、段狀羊排、沒有殼的核桃、土豆絲、不帶籽的百香果、鮮榨果汁什么的。
大概是因為春秋能吃的菜太多了,以至于我總以為北方冬天沒什么菜吃,其實只是相對夏天來說少了點。黃瓜、茄子、西紅柿快要結束時,蘿卜、白菜就已經發(fā)芽了——四季很暖心,食物剛好可以接力循環(huán)。
所以冬天除了蘿卜、白菜、蔥、姜、蒜,還有香菜、菠菜、大青菜、油菜、芥菜、空心菜,還可以生豆芽、磨豆腐,腌魚腌肉腌鴨蛋。
自然很理性,總是有的吃。
(摘自《山居七年》,中信出版社,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