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茂林, 余夢迪, 陳重華, 黃夢琪, 羅 鵬, 樊紅琨, 楊 春
(1. 鄭州大學臨床醫(yī)學系, 鄭州 450000; 2. 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理學與神經(jīng)生物學系, 鄭州 45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種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終末階段,具有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命質(zhì)量,其病理生理過程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心衰的發(fā)生機制十分復雜,臨床中常用心功能作為評價指標[1]。腹主動脈縮窄術通過升高主動脈壓,造成心臟后負荷增加,心肌代償性肥厚,心室容積增加,心臟擴大,后期心臟失代償,最終形成心力衰竭。通過研究心衰過程中心臟結構和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有助于發(fā)現(xiàn)心衰早期診斷指標,而提前發(fā)現(xiàn)并治療心力衰竭對病人的預后起重要的作用[2]。動物實驗是進行臨床研究前的必須過程,腹主動脈縮窄因其經(jīng)濟實用性成為常用的心衰動物模型,目前國內(nèi)外多采用大鼠建立心衰動物模型,而制備腹主動脈縮窄小鼠模型則鮮有報道,并且缺乏腹主動脈縮窄后小鼠心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的相關研究。本實驗對腹主動脈縮窄的昆明小鼠分別培養(yǎng)2周、4周、6周、8周,得到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心衰小鼠模型,探討腹主動脈縮窄小鼠在慢性心力衰竭發(fā)展過程中心臟結構和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和相互聯(lián)系。
Vevo2100超高分辨率小動物超聲成像系統(tǒng)(加拿大VisualSonics公司),Rm6240型多道生理信號采集處理系統(tǒng)(成都儀器廠)。
健康雄性昆明小鼠(購自河南實驗動物中心)60只,體質(zhì)量 (20±5)g。小鼠飼養(yǎng)于通風暗室,以日光燈調(diào)節(jié)光照周期(12 h:12 h),室溫保持在23℃~24℃。飼養(yǎng)3日后隨機分為模型組、假手術組和對照組。模型組組內(nèi)分為2周組、4周組、6周組和8周組,每組10只。模型組進行腹主動脈縮窄,假手術組只游離出腹主動脈,不縮窄。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
小鼠經(jīng)10%水合氯醛(0.03 ml/kg體重)麻醉后仰臥位固定于鼠板上。做腹部正中切口,玻璃分針游離腎動脈分支以上的腹主動脈,使其充分暴露并在其下方穿線。在腎動脈分支上方0.5 cm處將5號注射針頭與腹主動脈一同結扎,然后緩慢拔出針頭,使腹主動脈縮窄50%左右。術后注射慶大霉素2.4×104U/(kg·d),持續(xù)3 d,預防感染。
小鼠經(jīng)乙醚麻醉后固定于鼠板上,待小鼠清醒后,采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號采集處理系統(tǒng)連續(xù)記錄Ⅱ?qū)?lián)心電圖5 min,測量心率(heart rate,HR)、R幅值、T幅值、ST段、PR間期、QT間期、QTc等。
小鼠胸部剃毛后在心臟乳頭肌水平行M型、B型超聲心動圖成像檢測(探頭頻率為16 MHz),記錄以下指標:射血分數(shù)(ejection fraction, EF)、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 at end-diastole, IVSD)、左心室舒張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at end-diastole, LVPWD)、收縮末期室間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 at end-systole, IVSS)、左心室收縮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at end-systole, LVPWS)、校正后的左心室質(zhì)量(left ventricular mass corrected, LV mass corrected)。
各組小鼠達到對應周數(shù)后,經(jīng)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在劍突下做腹腔正中開口,快速取出心臟。將心臟用石蠟包埋制作切片,切片常規(guī)脫蠟至水,蘇木精液和伊紅染色后常規(guī)脫水、透明、干燥、封片。顯微鏡下觀察各組心臟組織的形態(tài)學變化。
假手術組和對照組相比,行為學變化、心電圖變化、超聲心動圖變化以及組織病理學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和假手術組對比,模型組小鼠術后2周開始出現(xiàn)毛色發(fā)黃、無光澤、并進行性加重。4周開始出現(xiàn)行動遲緩、活動度差、煩躁不安、口唇發(fā)紺、尿少、尿黃等癥狀,并出現(xiàn)死亡現(xiàn)象。4周組死亡1只,6周組死亡2只,8周組死亡5只。
模型組與對照組和假手術組相比,4周、6周、8周小鼠心電圖出現(xiàn)病理性J波(圖1)。2周、4周、6周、8周腹主動脈縮窄小鼠的心率、R幅值、T幅值、ST段、PR間期、QT間期、QTc等數(shù)據(jù)差異均無顯著性。8周模型組鼠的R幅值減小(P<0.05),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表1)。
Tab. 1 Comparison of ECG changes among
Fig. 1 Comparison of electrocardiogram among groups
模型組與對照組相比,僅2周小鼠出現(xiàn)了IVSS降低(P<0.05),4周、6周、8周小鼠出現(xiàn)EF降低(P<0.05)和IVSD增加(P<0.05),6周、8周小鼠出現(xiàn)LVPWD和LVPWS增加(P<0.05),8周小鼠出現(xiàn)了LV mass corrected 降低(P< 0.05)。模型組與假手術組相比,僅2周小鼠出現(xiàn)IVSS降低,4周、6周和8周小鼠出現(xiàn)IVSD增加(P<0.05),6周、8周小鼠出現(xiàn)EF降低(P<0.05)以及LVPWD、LVPWS均增加(P<0.05,表2)。
Tab. 2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yic changes among
與假手術組相比,模型組小鼠心肌纖維增粗,排列紊亂,出現(xiàn)了心肌細胞壞死,隨著周數(shù)的增加而加劇(圖2)。
Fig. 2 HE staining of mouse heart(×20)A: Sham operation group; B: 2-week group; C: 4-week group; D: 6-week group; E: 8-week group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提高,對于心衰的治療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其死亡率依舊超過50%[3]。主動脈狹窄是較為常見的先天性心臟大血管畸形,在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中發(fā)生率較高,腹主動脈縮窄是其主要形式。惡性和難治性高血壓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最終導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此次采用腹主動脈縮窄的方法制備后負荷增強的心衰模型,腹主動脈狹窄可升高主動脈壓,從而使后負荷增強,致左心室肥厚,擴大,舒縮功能下降,最終形成心力衰竭[4,5]。此模型方法簡單,模型確切,成本較低,有助于觀察心衰的緩慢進展,是研究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學過程較為理想的小動物模型[6]。
本實驗中模型組小鼠出現(xiàn)行動遲緩,活動度差,煩躁不安等行為學改變,與文獻報道精神狀態(tài)差,活動度下降相類似[7],而對照組和假手術組行為表現(xiàn)正常,說明縮窄腹主動脈所致心力衰竭是小鼠行為表現(xiàn)出現(xiàn)變化的原因。
體表心電圖是一種非常簡便實用的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為臨床多種心臟疾患提供依據(jù)。目前普遍認為,J波是心室提前發(fā)生的復極波[8],在心衰的發(fā)展過程中,J波的出現(xiàn)可能與心肌缺血有關。本實驗對照組和假手術組未出現(xiàn)病理性J波,而模型組小鼠術后4周開始出現(xiàn)病理性J波,且心肌缺血與本實驗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相一致。有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9],在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發(fā)展過程中,早期J 波幅值增大、變寬,之后幅值逐漸降低, 嚴重心力衰竭時 J 波倒置,甚至與 T 波融合。在本實驗中,2周模型組小鼠的J波幅值增大、變寬,至6周達到高峰,8周J波下降,但沒有明顯降低,甚至倒置的現(xiàn)象。本實驗心力衰竭小鼠的心電圖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J波的出現(xiàn)。這與他人的實驗結果相類似,但對于T幅值的改變情況存在爭議[10]。本實驗可能由于實驗周數(shù)較短,未能體現(xiàn)出T幅值的變化,需要進一步研究。本實驗8周模型組小鼠的R幅值出現(xiàn)增高的現(xiàn)象。有實驗研究表明,R波振幅的增加可能與缺血時左心室腔的擴張相關[11],同時也預示了體液潴留的存在,這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小鼠模型的典型特征,并且心肌缺血與本實驗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相一致。
超聲心動圖能評估CHF患者的心功能狀態(tài), 是當前診斷各種心臟疾病的主要輔助手段。本實驗將各項指標變化與心衰發(fā)展時間相關聯(lián),從而對各項指標差異出現(xiàn)的前后順序進行分析。 超聲心動圖的改變最早出現(xiàn)于4周小鼠的IVSD升高和EF降低,隨后出現(xiàn)LVPWD和LVPWS的升高,最后出現(xiàn)LV mass corrected增加,說明了腹主動脈縮窄首先影響了室間隔的組織結構,使舒張末期室間隔增厚,同時導致EF初步降低,隨后影響了左心室后壁的組織結構,使得左室后壁增厚、心臟的舒縮功能下降,從而導致EF進一步降低,且由于左室的代償性肥厚出現(xiàn)左心室質(zhì)量增加,出現(xiàn)明顯的心衰現(xiàn)象。提示在心衰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心室重構,從而影響了心室結構和功能[12],與本實驗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相一致。IVSS的顯著降低只存在于2周模型組小鼠與對照組和假手術組之間。這可能是因為后負荷增強,心臟處于代償期,心肌收縮增強,而心肌重構不明顯,即室間隔增厚不明顯,導致收縮末期室間隔過度收縮,厚度減低。
在縮窄腹主動脈所致后負荷增強的慢性心力衰竭小鼠心衰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心肌纖維的增粗,心肌細胞壞死且最先出現(xiàn)在室間隔和左心室后壁,導致二者增厚。此外,心臟的組織病理變化提示心肌存在缺血缺氧,缺血缺氧影響了心室早期的復極化過程,在心電圖中可表現(xiàn)為病理性J波,這與本次實驗心電圖表現(xiàn)相一致。
綜上所述,小鼠腹主動脈縮窄可以模擬心室肥厚-心衰的病理過程。心臟首先受到后負荷增強的影響,出現(xiàn)了EF降低,同時引起室間隔代償性肥厚。EF降低和室間隔增厚可以進一步導致心肌缺血,病理性J波及R幅值增高的出現(xiàn)可能與其相關。隨后,左室后壁代償性肥厚,左室質(zhì)量增加,影響心臟舒縮功能,EF進一步降低,出現(xiàn)明顯的心衰現(xiàn)象。本實驗進一步探究了腹主動脈縮窄小鼠在向心力衰竭發(fā)展的過程中心臟結構和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相互聯(lián)系。有利于判斷腹主動脈縮窄所致心力衰竭的進展情況,為臨床外科治療腹主動脈狹窄后的內(nèi)科治療以及預測患者預后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