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剛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國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但由于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使得我國高校仍然存在貧困生群體。為了能夠使高校貧困生繼續(xù)完成學業(yè),我國政府和高校不斷加大在貧困生扶持工作中的投資力度,用實際行動表達出對貧困生的關注。與其他普通學生相比,高校貧困生的思想行為往往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因為貧困的家庭條件讓他們更早、更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艱辛與世事的艱難。但不可否認的是,貧困生的思想行為也存在消極的一面,這主要體現(xiàn)在思想觀點、心理行為、人際交往、學習動機以及就業(yè)心態(tài)等方面的認識偏差,而這些偏差在很多時候都可能阻礙貧困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
對于貧困生而言,一貧如洗的家庭往往不能讓他們享受到身邊同齡人那樣富足的生活,甚至還迫使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壓到最低限度,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活在無錢、缺錢的困窘之中,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和痛苦。他們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奔波,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重負。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而與其他學生相比,貧困生群體的自尊心表現(xiàn)的更為強烈。窘迫的經濟生活讓他們感到自卑,而這種自卑心理往往會讓他們形成孤僻的消極心理。長此以往,他們就會養(yǎng)成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很容易因為自己某一個方面的不滿意而全盤否定自己,這對于他們身心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從這些層面上來講,加強對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消除消極的心理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要充分利用好中國茶文化,讓貧困生在接受茶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使他們的思想和精神不斷被洗禮、升華。
在茶文化背景下加強對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保障貧困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更是體現(xiàn)高校人文主義關懷和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選擇。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很多地區(qū)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茶文化。在素質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下,我國高校愈發(fā)重視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與普通學生相比,貧困生群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這就意味著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很難滿足貧困生的實際需要。從目前的情況來講,國內高校貧困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基礎教育,而當前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因為教師在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并沒有從貧困生的需要出發(fā)來及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而使得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不能滿足貧困生內在的需求,也就無法激發(fā)貧困生戰(zhàn)勝困難的斗志。不僅如此,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貧困生存在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甚至存在“等、靠、要”的心理和不思進取的現(xiàn)狀。在這種情況下,多數(shù)高校和教職員工對貧困生不思進取的現(xiàn)狀并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全是放縱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做法,在無形之中助長了這種不正之風,也讓很多其他學生產生了怨言。與此同時,對于貧困生不良消費行為,多數(shù)高校也沒有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手段。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教師在對貧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地將茶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內涵,不利于貧困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與過去不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不僅要做好資助工作,還要形成資助育人體系,讓經濟資助與育人統(tǒng)一協(xié)調起來。但很明顯,多數(shù)高校的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資助工作結合的不好,導致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因此,從高校的角度來講,如何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并更好地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與茶文化教育對于貧困生精神上脫困的作用是高校在今后資助育人工作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在保障貧困生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與育人,而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高校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出育人的作用,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yè)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形成愛國主義情懷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使自己能夠成為棟梁之材。但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貧困生呈現(xiàn)出的不同狀態(tài)卻讓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zhàn)。然而不幸的是,很多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即沒有做到內容上及時更新、關注點及時轉移、手段上積極優(yōu)化,因此在實踐中難以發(fā)揮出實際效果。這導致了貧困生接受教育后并未減輕心理負擔和思想壓力。這也說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達到動態(tài)化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體系,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有效性,高校必須要立足于貧困生思想行為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茶文化背景下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對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進行深入思考,引導貧困生走出思想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并為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和成功就業(yè)提供支撐作用,促進高校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積極主動地幫助貧困生解決生活、學習以及未來就業(y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拉進與貧困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培養(yǎng)貧困生形成感恩的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不僅會影響到貧困生個人品質的形成,而且也會對和諧校園環(huán)境的形成帶來很大影響。對于高校而言,其不僅要確保輔導員、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發(fā)揮出育人的作用,同時還要保證教師們能夠在實踐中開展好貧困生的誠信教育,深入推進感恩教育、扎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力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全面落實茶文化教育,及時消除貧困生心理危機、減輕其思想負擔、改善其生活條件,激發(fā)其努力學習、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回報社會的勇氣。只有先引導貧困生產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們才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當然,茶文化中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可以成為貧困生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所以,教師要將茶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當中,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內涵,為貧困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就業(yè)是貧困生在畢業(yè)以后必然要面臨的問題,雖然國家一直倡導、鼓勵青年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但幾乎所有的高校貧困生都會選擇就業(yè)而不是自主創(chuàng)業(yè)。因此這就使得幫助貧困生順利就業(yè)、優(yōu)質就業(yè)逐漸成為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這種需求下,高校要立足于事實,幫助貧困生形成正確的就業(yè)觀、擇業(yè)觀,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精準定位,理性選擇未來職業(yè)、堅定樹立職業(yè)理想,進而成長為未來經濟發(fā)展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以更好地姿態(tài)回報社會。當然,職業(y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所以如果條件允許高校應該將職業(yè)教育當成是貧困生“第一課”,讓他們在步入大學之初就做好發(fā)展規(guī)劃,增強他們未來發(fā)展自信心。
與過去的貧困生資助目標不同,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已經不能只停留在經濟資助層面上,而是要在經濟資助的同時發(fā)揮出育人的功能,將思想上的解困與經濟上的幫扶結合起來,使貧困生在接受了資助之后認識到資助經費來之不易,自己要以嶄新的姿態(tài)回報社會。在這個過程中,茶文化能夠發(fā)揮出不容小覷的作用。我們知道,由于中國茶文化蘊含了很多哲學道理,所以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如果高校能夠利用好資助育人體系,將茶文化教育當成是育人的主要途徑之一,那么必然可以增強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使高校貧困生能夠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并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綜上所述,在茶文化背景下加強對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保障貧困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更是體現(xiàn)高校人文主義關懷和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選擇。然而,從當前茶文化背景下高校貧困生思政教育現(xiàn)狀來看,當前國內高校貧困生思政教育過程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高校貧困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為了進一步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體系,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有效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中國茶文化,并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對思政教育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貧困生能夠在接受茶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使他們的思想和精神不斷被洗禮、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