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玲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33)
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行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大量普及,因車禍傷導致的顱腦外傷患者逐漸呈現出上升的發(fā)展趨勢,該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惡化速度較快,且存在這一定的生命危險[1],因此在臨床急診救治中需要爭分奪秒,采取相關的護理干預共同輔助,整體提高患者的臨床整體效果[2]。本文將針對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間急診科收治的80例因車禍創(chuàng)傷導致出現顱腦外傷患者在急診治療中采用急救護理后的效果進行研究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80例因車禍創(chuàng)傷導致出現顱腦外傷患者,病例選取時間均于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間急診科收治,將所有研究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40例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區(qū)間為20-79歲,均值為(32.8±2.8)歲;觀察組40例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區(qū)間為20-79歲,均值為(32.5±2.5)歲;給予所有患者按照院前分類指數(PHI)進行傷情評估[3],輕傷患者(3分及以下)62例,重傷患者(3分及以上)18例;2組患者家屬均在自愿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相關基數資料組成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2 方法:(1)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患者在入我院急診科后由護理人員按照相關急救流程給予病情監(jiān)測、靜脈通道建立以及準備相應的急救措施等普通護理干預。(2)急救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由本院急診科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給予針對性的急救護理。①本院急救部在接到觀察組患者急救電話后迅速出診,救護人員到達救護現場以后需要在第1時間內對患者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同時需要相關人員與報案人或者目擊人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主要病情后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部位進行加壓止血并爭取利用最短的時間對患者的傷情進行評估,完成初始救治。②針對患者進行現場急救,保護好患者受傷部位后迅速建立2條靜脈通道;給予患者進行氧氣供給,觀察并記錄下患者在30秒內的呼吸頻率以及收縮壓和呼吸幅度;采用(GCS)對患者的昏迷程度進行評分,借助相關醫(yī)療設備進行急救處理。③對患者進行轉運治療,并在轉運過程中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以及常規(guī)指標,根據院前分類指數(PHI)傷情簡易評估結果連接院內準備進一步的疾病檢查和手術治療,防止患者出現休克以及腦疝等并發(fā)癥狀;待將患者運送回急診科后對患者的顱腦發(fā)生出血程度和出血量進行觀察并給予補充,同時實施抗休克治療,嚴密觀察患者的相關生命指征,如有必要可為其進行組織灌注治療。
3 指標觀察:對2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數/總例數×100%)以及由患者或家屬對本院急救的服務態(tài)度、接診、搶救環(huán)境、信息溝通等模塊進行滿意度評分。
5 結果
5.1 2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比較:觀察組的救治成功患者為38例,占比95.00%;對照組的救治成功患者為32例,占比80.00;觀察組>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比較(n,%)
5.2 2組患者護理后的醫(yī)療服務滿意度比較: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對本院急救的服務態(tài)度、接診、搶救環(huán)境、信息溝通等醫(yī)療服務的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后的醫(yī)療服務滿意度比較
急診科屬于我院較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主要接收患有急重癥需要進行搶救治療的患者,而針對車禍創(chuàng)傷導致出現顱腦外傷患者不僅需要采取有效的急診救治措施,還需要實施一定的護理干預進行整體輔助,提高患者的臨床救治質量[4]。
“以患者為中心”是我院急救護理的護理理念[5],在醫(yī)務人員接到求救電話后由急診出診人員保證在黃金時間對患者進行全力搶救,同時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能夠直觀了解到患者傷情,通過針對性急救護理的干預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還可以爭分奪秒提高了患者的總搶救成功率,獲取患者和家屬對于本院急診科在救治服務中的高度滿意,本次實驗結果表示:觀察組的救治成功率95.00%>對照組的救治成功率80.00%,且觀察組患者對本院醫(yī)療服務的滿意度評分較高,組間差異明顯(P<0.05)。
由此可見,針對我院急診科因車禍創(chuàng)傷導致出現顱腦外傷患者在臨床急診救治中采用急救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對我院醫(yī)療服務滿意度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