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動員活動,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以便從中得出在新時代進行社會動員可資借鑒的方式方法,具有非常重大的實踐意義。土地革命時期動員活動中關注農民階級核心訴求,主要采取思想動員和經濟動員的方式;抗日戰(zhàn)爭時期動員活動中有效利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行政治動員和兵役動員,以及這一時期動員活動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根本目標的中國特色動員制度等等,都是我們值得分析和總結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動員活動;動員方式;方式方法;成功經驗
不同時期的中國,社會動員或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方式,或作為一種政黨執(zhí)政方式,或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安排都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善于動員群眾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策和主張,不同時期的動員形式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進程的變化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適應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斷發(fā)展著的實踐需要,更在處理和解決重大問題時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動員活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以及有哪些歷史經驗和優(yōu)勢可供新時代進行有效社會動員所借鑒,本文將對此做些初步探究。
一、土地革命時期的動員活動
我黨在這一時期,發(fā)動了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運動來推翻反動統(tǒng)治。毛澤東曾指出:“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痹诟锩鼤r期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重視廣大農民群體,如何使得農民能夠主動參與到革命中來,就需要中國共產黨不斷的深入思考,動員活動方式的選擇就顯得極其重要。在當時,對農民的動員活動主要采取思想動員和經濟動員,并時刻滲透在農民的生活當中。
(一)土地革命時期的思想動員
在思想動員方面,當時主要采取宣傳和教育的方式,使得農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各級黨組織通過召開群眾大會來宣講國民黨政權和蘇維埃政權的區(qū)別,宣講黨的政策和方針,使廣大人民群眾意識到要推翻現(xiàn)存的統(tǒng)治,建立蘇維埃政權才是中國的出路。此外,群眾大會也能激發(fā)農民的階級覺悟和革命熱情,要求擺脫階級壓迫和剝削的想法愈發(fā)迫切。由于當時的農民受教育程度極低,絕大部分都是文盲,因此,我黨首要的任務是進行掃盲運動。開辦掃盲識字班,教農民識字、寫字,使其能看得懂租地契約。這不僅有利于進行我黨的宣傳工作,也使農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極大的保障。再有,政府也會通過出版紅色刊物和興辦小學來喚醒學生們的革命覺悟,培養(yǎng)了大量革命的新生力量。
(二)土地革命時期的經濟動員
在經濟動員方面,主要動員廣大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建立土地私有制,保障農民的根本權益。地主、富農霸占了絕大部分的土地和生產資料,農民只有極少數(shù)土地,甚至沒有。當時的農民主要以租賃地主土地,自己種地為生。土地改革初期,首先要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許多農民依舊認為,土地是地主的,地主收租天經地義。我黨通過動員農民“吐苦水”、討論“究竟誰養(yǎng)活誰”來使農民改變自身觀念,積極參與到土地革命中來。自古以來,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保證,尤其是在生產力低下的時期,擁有自己的土地,是農民畢生奮斗的目標。通過開展土地革命,將地主及富農的土地分配給貧雇農及缺地少地的農民。解決了農民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廢除了封建的土地剝削制度,極大地激發(fā)了農民對革命的熱情,為武裝割據(jù)根據(jù)地的建設和發(fā)展奠定了可靠的群眾基礎。
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動員活動
毛澤東同志曾在《矛盾論》中寫到:“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有些矛盾具有公開的對抗性,有些矛盾則不是這樣?!?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面對日本的侵略,我們唯有對抗才能捍衛(wèi)領土完整。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時局的重大變化,堅持從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發(fā)出全民抗戰(zhàn)的呼聲。黨在全國開展大規(guī)模的抗日宣傳,指出抵抗日本侵略的正確方針是:“堅決主張抗戰(zhàn),反對妥協(xié)退讓”。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根據(jù)我國實際現(xiàn)狀,農民人口眾多,充分調動農民參加抗日的積極性,擴大人民軍隊規(guī)模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對此,我們主要對農民進行的政治動員和兵役動員,使得農民深入了解為什么要抗日以及動員農民參軍,拿起槍桿子保家衛(wèi)國。
(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政治動員
“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中國共產黨把農民動員起來,提出要通過大會、布告、書冊等各種方式,讓農民充分地認識到國內時局的變化,為什么要抗戰(zhàn)和如何去抗戰(zhàn)。中國共產黨進入農村的責任,就是要旗幟鮮明地、不斷地向農民解釋和宣傳,從思想上動員農民改變以往保守的觀念,以“喚醒民眾”聯(lián)合起來抗日。在當時邊遠地區(qū),一是農民受輿論影響,認為我們的武器不如日本的,戰(zhàn)爭必然是會失敗的。對抗戰(zhàn)的悲觀態(tài)度,讓農民對革命沒有信心,也讓農民不敢站起來反抗。二是農民受舊體制的壓迫,不想去抗日。地主階級依舊是變本加厲地剝削農民,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沒有響應中共的抗日政策綱領,并沒有改善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毛澤東指出:“民族戰(zhàn)爭照規(guī)矩應比土地革命戰(zhàn)爭更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援助。可是因為歷史的錯誤,民眾是散的,不但倉卒難為我用,且時為敵人所利用?!币虼?,開展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不斷加強農民的思想動員,糾正農民的思想觀念,確保我黨的政治動員工作順利開展,進而使廣大農民行動起來,一致對抗日本的侵略。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5.
[2]蔡子偉.南梁根據(jù)地革命斗爭片段回憶[A].中共慶陽地委.南梁曙光[C].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52.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5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5]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2
作者簡介:張萌(1992.10—)女 漢族 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