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蔓嬌,李 莉*,賴 玲,唐鑫匯,孫琪媛,楊辰菲,何禮平
1.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四川 637000;2.川北醫(yī)學院護理學院
慢性非傳染性疾?。ê喎Q慢性?。┦且阅[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等為代表,病因復雜、病程遷延的一大類疾病[1]。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活模式轉(zhuǎn)變,慢性病已成為危害居民身心健康、影響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2?3]。慢性病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損害和負性情緒,自我管理能力和康復鍛煉積極性較低,康復預后效果不理想。有效的康復護理對慢性病病人十分必要,也是慢性病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4]。5E 康復模式由國際康復協(xié)會(LORAC)于1994 年提出,包括鼓勵(encouragement)、教育(education)、運動(exercise)、工作(employment)、評估(evaluation)5 個部分[5],旨在通過綜合康復護理干預促使慢性病病人建立積極的認知模式,促進有效的疾病應對和健康行為,促進疾病康復。已有研究表明,5E 康復模式可有效提升慢性病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質(zhì)量[6?7]。現(xiàn)就5E 康復模式的具體內(nèi)容和應用效果進行探討,以期為提高慢性病病人生活質(zhì)量、拓展慢性病康復護理內(nèi)容提供新思路。
LORAC 將5E 康復模式應用于腎臟病病人,結合良好的臨床護理和康復管理,促進了病人腎臟功能的康復[8]。該模式在我國最早應用于腹膜透析病人[9?10],經(jīng)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已逐漸與我國慢性病病人的群體特性及經(jīng)濟、醫(yī)療服務水平等情況相適應,符合我國國情和健康觀念轉(zhuǎn)變需要,可有效改善慢性病病人心理狀態(tài)、治療效果及生存質(zhì)量。5E 康復模式強調(diào)激發(fā)病人潛能,認為病人本人在整個康復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通過增強慢性病病人對疾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護能力,促使病人在長期康復過程中維持健康行為,促進疾病康復。目前,該模式已被廣泛用于糖尿病、冠心病、COPD、維持性血液透析以及腦卒中偏癱等慢性病病人的康復護理中。此外,我國部分學者將該模式與延續(xù)性護理[11?12]、策劃?實施?檢查?改進(plan?do?check?action cycle,PDCA)循環(huán)[13]、個案管 理[14?15]以及回饋教學法[16]等結合,均取得良好效果。
5E 康復模式通過鼓勵、教育、運動、工作和評估5個部分對慢性病病人實施綜合干預,促進其健康結局。
2.1 鼓勵 慢性病遷延不愈,病人易產(chǎn)生悲觀情緒[17],加之部分家屬未能給予病人足夠關心和陪伴,使其負性情緒加重,影響康復效果。5E 康復模式通過語言或非語言形式對病人進行鼓勵,激發(fā)病人積極情緒,樹立疾病康復信心,利于疾病恢復[18]。Young 等[19]采用以鼓勵、激勵和溝通偏好為主題的干預戰(zhàn)略,有效激發(fā)了2 型糖尿病病人動力,改善了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身心健康狀況。沈文娟等[20]研究顯示,家庭鼓勵能有效減少顱腦損傷病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此外,將鼓勵滲透到病友間的同伴支持、家屬的陪伴和督促以及與醫(yī)護人員的互動中[21],充分利用病人的“外部資源”,也有助于積極的心理建構,提高康復治療效果。
2.2 教育 慢性病康復進程較長,病人需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具備自護能力,方能促進健康結局。許多長期從事慢性病防治的醫(yī)護人員認為,病人的疾病相關知識和經(jīng)驗是一種需要開發(fā)的資源[22]。5E 康復模式從教育著手,可以對病人進行自身資源開發(fā),豐富病人知識儲備,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激發(fā)其內(nèi)在動機,增強其疾病行為應對力。徐淑芬等[23]通過集體授課、一對一教育及微信推送等方式,使COPD 病人掌握了運動康復和營養(yǎng)支持等知識,有利于病人維持正性情緒,促進健康行為。此外,劉春花等[24]在5E康復模式指導下構建適合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康復護理方案,以同伴健康教育等形式為病人提供情感支持,提高了病人體能質(zhì)量控制達標率、自我效能和生活質(zhì)量。原因可能為同病病人的現(xiàn)身說法使教育更具滲透力,可增強病人改變自身不良生活方式的動機和依從性,利于疾病康復。
2.3 運動 運動治療已成為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的治療手段[25],可有效降低慢性病病人患病風險,改善預后,提高病人生活質(zhì)量和滿意度[26?27]。5E 康復模式提倡慢性病病人應進行運動鍛煉,制定與其體能水平和疾病狀況相適應的運動處方,選擇合理的運動強度、頻率、時間、種類、方式及運動量,保證運動安全開展,以改善病人血液循環(huán)、代謝和神經(jīng)控制,促進疾病康復[28]。王婷等[29]以5E 康復模式為指導設計符合糖尿病病人的康復護理方案,指導病人根據(jù)運動喜好和身體素質(zhì)選擇慢跑、步行、騎自行車、爬樓梯等運動,改變病人不良運動習慣,使病人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費世枝等[30]在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應用5E 康復模式,運動干預后病人總體健康水平及活力提高。可見運動康復對病人的預后及功能恢復具有積極影響。但大部分病人出院后存在運動參與度不高、健康行為動機減弱等問題[31],鍛煉效果不如住院期間。其原因可能為病人離院后缺乏專人監(jiān)督、指導,加之周圍環(huán)境改變,不能有效維持健康行為。提示醫(yī)護人員應切實做好隨訪工作,增強病人的健康意識,督促病人維持健康行為,保證康復預后效果。
2.4 工作 慢性病病人長期受疾病影響,承受著較大的經(jīng)濟、心理壓力,社交活動也存在一定障礙,可影響營養(yǎng)攝入,降低康復效果[32]。5E 康復模式構建以慢性病病人為中心的多方位康復護理,指導住院及出院病人積極參與日常自我護理、功能鍛煉等,并適時引導其早日參加社會活動,回歸工作和生活;對于退休老年人,可將工作定義為進行適當?shù)募覄談趧樱ㄈ缦匆?、買菜、做飯)或參加其他有益的社交活動,可提高慢性病病人自我效能水平,促進疾病康復[33]。其原因可能為病人在回歸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重新找到了生活動力和人生價值,同時社交網(wǎng)絡的完善及社交活動的進一步活躍,也使他們戰(zhàn)勝疾病、恢復健康的信心增強,因此該模式能對疾病康復產(chǎn)生積極影響。
2.5 評估 評估貫穿于康復護理全過程,5E 康復模式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系統(tǒng)地收集病人資料,對病人進行綜合評估,保證康復護理科學、有效實施。住院期間,5E 康復模式要求評估病人的疾病情況、社會背景和心理狀態(tài)等,建立病人健康檔案,實時掌握病人健康信息及病情變化,制定并適時調(diào)整康復護理計劃;病人出院后,5E 康復模式要求延伸醫(yī)療護理服務,動態(tài)評估病人健康情況,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和干預措施,并對病人新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給予及時、有針對性的指導;干預實施后,5E 康復模式要求對病人進行效果評估,以判定干預措施是否科學、有效,做到精準施護,也為后續(xù)干預提供依據(jù)。
3.1 提升慢性病病人心理健康水平 隨著慢性病發(fā)生率逐年上升,慢性病病人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已有研究顯示,慢性病病人抑郁風險是一般人群的4倍[34],醫(yī)務人員在5E 康復模式指導下,關注慢性病病人心理狀況,了解慢性病病人所思所慮,對病人焦慮、抑郁、悲觀及孤獨等[17]負性心理進行積極干預,可以有效提升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5E 康復模式以“鼓勵”給予病人心理支持;以“教育”提升病人疾病知識知曉率,改變病人不良行為習慣和對疾病的誤解,減輕心理壓力;以“運動”增強病人體能,促進其身心愉悅;以“工作”促使病人重新找到自身價值,完善社交系統(tǒng);以“評估”完善康復護理的實施,保障康復效果。研究顯示,該模式可有效改善透析病人[35?36]、腦卒中偏癱病人[37]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提高病人的臨床治療和康復效果。
3.2 促進慢性病病人建立健康行為 慢性病病人常存在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38?39],這也是導致慢性病發(fā)病率上升、影響疾病康復的重要原因[40]。5E 康復模式通過提高慢性病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深化病人的責任意識,促使病人建立健康行為,利于預防和管控疾病[16,41?42]。鄧華波等[43]運用5E 康復模式構建了適合腦卒中康復病人的康復干預方案,以改變病人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為干預中介,循環(huán)優(yōu)化干預效果,促使病人接受和養(yǎng)成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行為和習慣,有效提高了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彭麗延等[44]在糖尿病病人中應用5E 康復模式,不斷提升病人對自身疾病的關注度,幫助病人學會自我監(jiān)測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飲食、服藥和運動等健康行為,提升了病人遵醫(yī)行為及生存質(zhì)量。
3.3 提高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5E 康復模式強調(diào)慢性病病人的參與對康復結局的重要性,鼓勵病人主動管理自我疾病,指導病人自我管理技巧,提高了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于洋[12]探討了5E 康復模式指導下康復護理干預對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對病人進行鼓勵、教育、工作、運動和評估5 個方面的康復管理,有效提高了冠心病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疾病及情緒管理能力。徐淑芬等[23]在COPD 肺康復病人中應用5E 康復模式,通過定期健康教育以維持病人的肺康復行為,通過制訂個體化運動處方以增強病人的體能水平,并在病人出院后采用遠程康復等方式為其提供信息、技術支持,促進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田興等[14]將5E 康復模式與其他健康教育方式相結合,給予腹膜透析病人心理支持,鼓勵病人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如減少飲食中的含鹽量并嚴格控制飲水量,有效改善了病人容量管理狀態(tài),促進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3.4 改善慢性病病人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質(zhì)量 慢性病長期進展會損害病人器官功能,降低其生存質(zhì)量。5E 康復模式將科學、合理、規(guī)范的康復訓練通過鼓勵、教育、工作、運動和評估綜合實施,將其用于改善COPD 病人肺功能,指導病人注重日常生活保健,積極進行呼吸訓練和有氧運動,可促進病人肺康復,提高病人生存質(zhì)量[23,45]。譚艷等[46]在尿毒癥血液透析病人中應用5E 康復模式,指導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有效的運動鍛煉,改善了病人器官功能,降低了病人夜間不良癥狀發(fā)生率,提高了病人睡眠質(zhì)量和生存質(zhì)量。魯鳳娟等[47]在慢性腎衰竭病人中應用5E 康復模式聯(lián)合PDCA 循環(huán),實現(xiàn)心理、生理和社會等方面的支持治療,從而減緩了病人腎功能惡化,提高了慢性腎衰竭病人的生存質(zhì)量。但以上研究均為小范圍、小樣本研究,可能存在偏倚,因此研究結果的解釋能力有限。
①5E 康復模式實施過程中應重視教育的媒介作用,充分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完善以護理人員個人經(jīng)驗和知識為主的責任制健康模式,采用網(wǎng)絡平臺、微信病友圈、網(wǎng)絡微課堂等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宣教[48?49];應重視教育過程的寓教于樂及教育效果的及時反饋,切實提高教育效果;應加強護理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更新護理人員健康知識,提高宣教技能,保證健康教育的連續(xù)性和時效性。②康復護理的重心不應只關注于病人,慢性病病人照護者在長期照護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同程度地影響照護者的生活質(zhì)量[50?51],進而影響慢性病病人的康復結局。因此,醫(yī)務人員在對病人實施康復干預時,應加強對照護者的積極心理干預。③研究主要在醫(yī)院,醫(yī)院及社區(qū)在慢性病病人康復護理中缺乏連續(xù)性和協(xié)作性,如何使5E 康復模式在社區(qū)慢性病病人隨訪和康復中充分發(fā)揮作用,提高慢性病病人生存質(zhì)量值得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