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聰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現狀,論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認真研讀教材內容,深入發(fā)掘德育元素;巧妙營造德育情境,引發(fā)學生感性認知;密切結合生活實際,拓展德育內容;善于發(fā)現教學契機,適時滲透德育;開展德育課外活動,加強學生實踐體驗。
【關鍵詞】德育 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滲透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27-02
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發(fā)展、道德成長和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學校的德育工作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學校應給予其格外關注與認真對待。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主動滲透德育,告知學生怎樣形成優(yōu)秀的人格與品質,使其心理得以健康發(fā)展。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現狀分析
(一)不夠重視德育,過于流于形式
由于高中生面臨的升學壓力較大,再加上一直以來,歷史學科都被定位為“副科”,學校給歷史學科分配的課時相對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德育的滲透通常流于形式,只是在做表面工作,不利于高中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二)德育方式單一,學生興趣較低
現階段,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灌輸式”教學仍然存在,特別是在德育滲透方面,部分教師采用的方法較為單一和枯燥,一般是將德育要點直接羅列出來,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還有部分高中歷史教師不能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導致德育滲透異??菰锱c乏味,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興趣較低,很難積極主動地接受德育。
(三)評價體系落后,缺乏道德體驗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滲透德育時所運用的評價體系較為落后,缺乏全面性和發(fā)展性,主要是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與掌握情況,并沒有把道德情感與行為等納入評價體系當中,導致學生缺乏道德體驗。
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
(一)認真研讀教材內容,深入發(fā)掘德育元素
教材是一切教學計劃與教學行為的基本依據和切入點,無論進行哪項教學安排或活動,均離不開教材的輔助與支持。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就應認真研究與閱讀教材內容,深入挖掘與提取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帶領學生分析和研究某一歷史事件、某個歷史人物或某種歷史現象中的德育元素,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德育內涵,提升道德素質。
如在進行《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教學時,教師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導入:前面大家學習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了解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古代中國的皇帝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皇權上,那同學們對古代西方的制度有什么了解嗎?這樣的導入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渴望。教師過渡:在古代西方,人們非常熱衷于民主政治和法律的建設,這在希臘與羅馬表現得尤為突出。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地理環(huán)境和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特征、實質和作用,探究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體會到古代希臘的輝煌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遺產,當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體系是從古代希臘逐步發(fā)展而來的,其對我國的民主制度也有一定的影響,由此向學生滲透德育內容。
(二)巧妙營造德育情境,引發(fā)學生感性認知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德育與普通的知識講授相比,難度更大一些,一方面德育內容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另一方面德育屬于隱性內容,用言語很難講清楚。近年來,網絡和多媒體設備日益普及,高中歷史教師要主動接受新事物,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借助圖片、視頻、動畫、音樂等營造德育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情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提升道德品質。
如在教學“抗日戰(zhàn)爭”時,教師先播放音樂《松花江上》以渲染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回憶“九一八”事變的相關信息,并思考:為什么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又一次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日本是怎樣侵華的?中國人民是怎樣進行反抗的?結果如何?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整體把握了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國的過程。接著,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系列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圖片,其涉及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共產黨敵后抗戰(zhàn)、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抗日等內容,同時結合史料帶領學生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以及中國人民團結抗戰(zhàn)、奮勇殺敵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國共兩個戰(zhàn)場在抗日戰(zhàn)爭中所做出的歷史貢獻以及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培養(yǎng)他們?yōu)樽鎳鲐暙I的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三)密切結合生活實際,拓展德育內容
雖然德育內容相對抽象難懂,但其與現實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要想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好德育工作,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和資源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還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善于發(fā)現德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銜接點,增強對學生的德育力度。高中歷史教師需把握好德育主題同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把一些生活現象或素材帶到課堂上,適當拓展德育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德育內涵,提升德育效果。
如在《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的教學中,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龍”字組圖,引導學生找出其異同點。其相同點都是漢字“龍”,不同點是寫法都不一樣。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書法與漢字之間的關系,讓他們結合生活中常見與常用的漢字進行合作探究,知道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以中國漢字的字義為內容,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的獨特藝術。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在課件中展示各種書法作品,讓學生通過圖片欣賞對比的方法感受到書法的字體美和意境美。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尋找身邊的繪畫和戲曲之美,了解繪畫的發(fā)展脈絡及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fā)展的歷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魅力,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學會珍惜、傳承與發(fā)揚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從而拓展了德育內容。
(四)善于發(fā)現教學契機,適時滲透德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與常規(guī)的知識講授相比難度更大,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業(yè)務能力要求更高。為了避免德育的枯燥性,教師要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不能被動滲透,需積極、靈活地融入德育。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應結合課本知識、德育目標等因素,善于發(fā)現和制造德育的契機,為學生提供更多接受德育的機會,使其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優(yōu)化整體教學成效。
如在講授《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以下導語: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那中國人民將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實現當家作主的愿望?新中國又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引領學生閱讀課文的前言部分,讓他們初步了解新課內容。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主要內容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是中國歷史和現實要求的必然結果,從而培養(yǎng)他們追求民主的科學精神和為國家民主制度建設而努力的歷史責任感,逐步形成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
(五)開展德育課外活動,加強學生實踐體驗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進一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就不能只局限于課內的理論說教,還要圍繞德育主題積極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加強課堂內外的聯系,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對此,高中歷史教師在德育活動中,應在做好課內理論教學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德育活動,帶領他們走出教室,來到校園、社區(qū)和社會當中,使其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加強個人體驗與感受,繼而切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在這里,以《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教學為例。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談話教學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辦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結合課本知識與材料掌握了近代中國人物質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具體表現,了解了中國近代一些風俗習慣的進步,初步意識到這是人們追求進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現,同時掌握了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課后,教師將學生分成服飾組、飲食組、禮儀組和建筑組四個大組,大組中再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并用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社會現象。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我國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是文明和進步的表現。
在新時代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屬于一項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學任務,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善于通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各類教學資源與各種教學契機滲透德育,讓學生一邊學習歷史知識,一邊接受德育,推動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起義.淺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1(Z1).
[2]王勁竹.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德育教育的有效貫徹[J].中華少年,2020(2).
[3]張建元.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J].教書育人,2020(29).
[4]李有智.高中歷史德育教育資源與素材及其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8).
[5]黃幼清.高中歷史“立德樹人”理念的落實與實施策略[J].讀寫算,2019(34).
[6]王彥斌.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探析[J].知識文庫,2020(13).
(責編 柳 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