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娣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放療科,江蘇 鹽城,224006)
食管癌呈現(xiàn)發(fā)病隱匿和生存率低等多重特征,是目前較多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該病好發(fā)于40歲以上的男性[1]。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只能選擇放射治療(簡稱“放療”)等非外科手術(shù)治療[2]。放療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放療效果,并引發(fā)心理問題。因此,有必要針對食管癌放療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是常用的護理方法,其能妥善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促進患者心理健康[3]。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率先提出,其將人的需求劃分為5個層次,即生理需求(最低層次的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最高層次的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心理護理的模式能較好地滿足目標施護對象不同層次的需求,消除其消極心理[4]。本研究將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應用于食管癌放療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于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進行放療的80例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入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納入標準:① 經(jīng)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食管癌;② 接受三維適形放療;③ 具備正常溝通能力;④ 預計生存時間≥24周;⑤ 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 存在放療禁忌證;② 合并肝臟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 伴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兩組間性別、年齡、臨床分期和文化程度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向其口頭介紹食管癌和放療的有關(guān)知識等,制訂放療后的不良反應處理方案,給予飲食、疼痛和康復訓練等基礎護理。
1.2.2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具體內(nèi)容如下。
1.2.2.1 生理需求 提供溫馨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和診療環(huán)境,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食管癌的有關(guān)知識、放療知識和護理方案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患者提前參觀放療室。護士增加對病房的巡視次數(shù)和溝通次數(shù),耐心聆聽患者訴說,客觀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主動教會其自我放松療法。重視飲食指導,告訴患者及其家屬一日三餐的食物選擇方法,選擇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保證每日維生素和優(yōu)質(zhì)蛋白等的攝入。此外,完成基礎照護工作(例如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時間等)。
1.2.2.2 安全需求 放療前,再次向患者說明放療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告知其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事先制訂應對方案。放療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不適。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疑問,謹遵“三查七對”制度。選擇柔軟布料的衣物和床上用品,定時查看患者放療部位的皮膚情況。邀請既往在院成功診治的病例現(xiàn)身說法,增強患者的診護信心。
1.2.2.3 愛和歸屬感需求 用語言引導、肢體接觸和眼神交流等方式鼓勵患者。告知家屬多陪伴患者,與其交流時不要使用埋怨式的詞匯和語氣,給予其足夠的精神支持。另外,每日特定時間段內(nèi)允許親友探視。護理人員在患者生日當天給予其祝賀。
1.2.2.4 尊重需求 診護過程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例如關(guān)緊門窗和要求無關(guān)人員離開等。鼓勵患者主動參與診護過程。若患者存在宗教思想和宿命觀,建議滿足其參加宗教活動的要求,向其提供有關(guān)書籍,或者護理人員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向患者提供有效幫助,使其保持內(nèi)心平和。
1.2.2.5 自我實現(xiàn)需求 患者積極配合完成階段性診護方案后,護理人員要給予其肯定和鼓勵。指導患者開始早期康復訓練,并幫助其正視疾病。創(chuàng)設微信交流平臺,方便護患雙方實時線上交流,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其回歸原先的生活和工作。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12周。
(1)干預前后,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5]評估兩組患者的希望水平。HHI包括對現(xiàn)實與未來積極態(tài)度(T)、采取積極行動(P)和與他人保持親密關(guān)系(I)3個維度,共12個條目,各條目以1~4分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希望水平越高。
(2)干預前后,采用心理韌性量表(CD-RISC)[6]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韌性。CD-RISC包括堅韌、樂觀和自強3個維度,共25個條目,各條目以0~4分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韌性水平越高。
(3)干預前后,采用中文版靈性需求量表(SNS)[7]評估兩組患者的靈性需求。SNS包括愛與聯(lián)系、希望與和平、意義與目的、與超自然的關(guān)系和接受死亡5個維度,共23個條目,各條目以1~5分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靈性需求越高。
干預前,兩組間T、P和I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的T、P和I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T、P和I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HHI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間堅韌、樂觀和自信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的堅韌、樂觀和自信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堅韌、樂觀和自信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CD-RISC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間SNS各維度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NS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SNS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SNS評分比較分)
心理護理是目前公認的能夠有效消除目標施護對象消極心理的干預手段,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近些年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被引入護理服務中,用于指導心理護理工作的開展,取得理想效果[8]。希望是指人對生活保持堅定信念,對接受放療的食管癌患者而言,提高希望水平能促進患者的行為與態(tài)度朝積極健康的方向轉(zhuǎn)變,增強診護自信。趙春爽等[9]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心理干預能提高宮頸癌患者的希望水平。張舞紅等[10]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心理護理能提高乳腺癌根治術(shù)患者術(shù)后的希望水平。本研究對食管癌放療患者實施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結(jié)果顯示,兩組干預后的堅韌、樂觀和自信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堅韌、樂觀和自信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分析其原因是,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能針對性滿足接受放療的食管癌患者不同層次的照護需求,促進其身心健康,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堅定信念,正視食管癌,所以提高了希望水平。除此之外,醫(yī)護人員和家屬等均能給予食管癌放療患者精神支持,使其真切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guān)愛,愿意積極配合各項診護措施,從而顯著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使其對未來充滿希望。
心理韌性是指人面對問題時的心理彈性。促進心理韌性改善有助于食管癌放療患者更坦然地面對患病現(xiàn)實,不排斥治療,愿意接受外界的幫助。胡春毅[11]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將需要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用于肺癌患者的放療,對患者的心理韌性有積極影響。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堅韌、樂觀和自信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堅韌、樂觀和自信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分析其原因,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能精準把握食管癌放療患者的心理特征,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進而幫助患者保持積極狀態(tài)。不僅如此,外界的幫助和支持同樣有助于患者堅韌、樂觀和自強,愿意主動參與治療。
王玉潔等[12]指出,癌癥患者普遍存在不同方面的靈性需求。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SNS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SNS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表明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能滿足食管癌放療患者的靈性需求。分析其原因,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注重滿足食管癌放療患者不同層次的需求,包括尊重其宗教思想和宿命觀,堅定其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渴望回歸正常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使其靈性需求得到滿足。
綜上所述,實施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指導的心理護理,能夠提高食管癌放療患者的希望水平,增強其心理韌性,滿足其靈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