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鳳 霞
(牡丹江市第四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以青春之初心,擔青春之使命,把“小我”融入祖國人民的“大我”之中,始終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立足點之一。革命傳統(tǒng)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成千上萬革命先烈、革命前輩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英雄業(yè)績和革命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初中生又恰逢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所蘊含的精神力量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并使其成為鼓舞青少年奮發(fā)圖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精神力量,這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將革命傳統(tǒng)所蘊含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初中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引領則是每一位思政教師深深思考并踐行的課題。
在講授《民族精神》這一課時,談到黑龍江大地上涌現(xiàn)的民族精神的事例,其中包括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東北抗聯(lián)精神。教師提問:“東北抗日英雄知多少?”一部分同學根本不知道;一部分同學僅能說出一、兩位抗日英雄;更有甚者很多同學說的是當代的一些人,張冠李戴……學生們回答令人震驚之余,同時感到痛心。東北抗聯(lián)的英雄們在生與死,冰與火的磨難磨礪中,表現(xiàn)出堅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和英勇犧牲的精神,令人動容。雖戰(zhàn)聲遠去,硝煙散盡,英雄長眠,但精神永存。初中學生對抗聯(lián)英雄知之甚少這一現(xiàn)狀不容忽視、發(fā)人深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許多正能量?!贬槍δ壳安糠智嗄陮W生對這段紅色革命歷史知之甚少,甚至在社會上還存在英雄人物遭到惡搞,歷史真相遭到歪曲的現(xiàn)象。這些令人痛心的現(xiàn)象告誡我們:革命傳統(tǒng)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寶貴的思想資源是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精神營養(yǎng),將其融入思政教學當中,使革命精神發(fā)出聲、傳播開,講好中國革命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國精神,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大為必要,
革命傳統(tǒng)教育包括:養(yǎng)成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養(yǎng)成艱苦奮斗、勤勞勇敢、不怕困難的品德,繼承和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革命傳統(tǒng)教育蘊含的革命精神文化在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過程中具有天然優(yōu)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用革命先輩和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把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與此同時,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蘊含豐富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和重大的當代價值,能夠為中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價值導向和價值引領。
有一些思政教師在授課中往往會長篇大論、高談闊論。這些空談讓學生心里厭煩。這樣的教學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得人心者,莫乎于情。感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起點,是理性認識產生的基礎。思政課教學,如若不考慮學生心理,不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必定是蒼白無力的。在思政課中結合教學內容融入革命傳統(tǒng),通過情感烘托,引發(fā)學生情感交融,進而為增添思政課的思想性、柔和力、針對性提供了厚重的精神力量。
在講述初二上冊《中國人·中國夢》這一課時,該課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是引導學生將個人夢和國家夢相結合,將自身的成長和祖國的發(fā)展相結合,從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青少年學生都有自己的美好夢想,但對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思考不多,對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有認識、有感知,對未來社會發(fā)展有感性的憧憬和夢想,但對歷史、國家時事政治關注度不夠,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缺乏責任意識。有的青少年學生還存在著精致的利己主義現(xiàn)象,不能正確認識中國夢是國家的夢,也是民族的夢、個人的夢;實現(xiàn)中國夢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奮力開啟新征程。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融入革命傳統(tǒng)教育尤為重要。為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可首先出示一張老照片,提問學生:你知道這張照片坐著的人物是誰嗎?你知道這張照片的來歷嗎?這兩個問題學生都不知道。教師旁白:這是一張?zhí)厥獾娜腋?。教師追問:這張全家福有何特殊之處?有的學生回答,坐著的人閉著眼,其他人的站姿都很奇怪,此時,學生的探究欲被激發(fā)出來。緊接著教師飽含深情地介紹這張照片:照片上緊閉雙眼坐著的人是溫濟厚,照像時他已經(jīng)犧牲了,旁邊抱著孩子的是他的妻子,正在用胳膊頂著溫濟厚的身體,站在身后的男子是烈士的族弟,他在后面拉著烈士的腰帶,拍下了這張全家福,此時班級學生表情凝重,這張全家福直擊學生的心靈。教師進一步介紹溫濟厚的個人事跡.之后順勢問學生:面對這張全家福,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有的學生說:革命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有的學生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同學說:立志報效祖國,向先烈們學習,英烈們的事跡太感人了,今后我要多看有關英烈們的書,向英烈們學習。教師點撥,升華主題:提起全家福,一般是家人的團圓,是幸福美好的回憶,而這張全家福卻是陰陽兩隔的悲情懷念,如今這張照片已經(jīng)泛黃,但溫濟厚的革命故事永不褪色,革命先輩們在中華民族深受苦難之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厚于將傾。把個人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新一代中學生更應風雨兼程,學習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黨的事業(yè)無比忠誠的革命精神,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這張老照片和溫濟厚的事跡讓學生在激情、尋理、悟理中理解并升華了教學主題。
在教學中適時融入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不僅要注重革命故事的真實性、完整性,更需要通過講革命故事,揭示出革命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歷史邏輯,給學生們深刻的歷史啟迪。革命傳統(tǒng)有血有肉,思政課融入革命傳統(tǒng)教育,需要把革命故事講精彩生動、講得發(fā)人深思,讓革命精神感染學生,感化學生,感動學生,思政課融入革命傳統(tǒng)教學,要深刻再現(xiàn)革命傳統(tǒng)的時代價值,深入挖掘革命傳統(tǒng)令人深思的聚焦點。使教學內容紅起來,政治導向亮起來、課堂氣氛活起來。
牡丹江歷史悠久,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牡丹江各族人民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前仆后繼,譜寫了不朽的歷史篇章。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先驅馬駿以自己33歲短暫生命譜寫壯麗的人生頌歌,牡丹江有馬駿紀念館、共產國際交通線、綏芬河紅色通道紀念館、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四軍、八女投江紀念廣場暨革命英烈紀念館。思政課可以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優(yōu)勢,深挖革命歷史資源的內涵,還可以利用現(xiàn)場教學、研學旅行等形式,以本地革命歷史資源為依托,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歷史場景中,觸摸歷史,形成心靈震撼,讓學生激情感悟,反思升華。
融入革命傳統(tǒng)教育,還可以借一些紀念日。如9月30日“烈士紀念日”,12月3日“國家公祭日”等,還可以通過升旗儀式、祭掃烈士墓、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關注時事、社會實踐、具體情境中,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解讀、深刻領會國家統(tǒng)一富強的重要性,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
逐夢浩瀚星辰,難忘拓荒之旅。革命傳統(tǒng)教育是厚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思政課融入革命傳統(tǒng)教育,講好革命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國革命精神、傳承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把愛我中國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不忘初心、筑牢初心、錘煉初心,是每一位思政教師永遠思考和踐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