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史厲行,創(chuàng)新未來。四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源泉。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不斷增強青年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政課堂;青年學生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學習“四史”教育是加強黨的建設、強化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高校開展學習“四史”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學習主動性、專業(yè)性、實踐性、開放性。
開展“四史”教育凸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放“四史”教育學習課程,有利于鼓勵更多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其中,增強主動學習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加深對紅色文化、中國革命精神、改革發(fā)展史的認知,將“四史”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開展“四史”教育凸顯學生學習的專業(yè)性。高校學生學習“四史”是多專業(yè)覆蓋、各學科交融的過程,“四史”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學習“四史”教育有助于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梳理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升“四史”教育的科學性、整體性、系統性。開展“四史”教育凸顯學生學習的開放性。高校通過搭建“四史”教育學習平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平臺以及機制的建立需要整合社會資源,以品牌化、精細化、持續(xù)化的“四史”教育教學的新模式,增加學生學習的開放性,有利于提升“四史”教育學習的質量。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例如:“四史”教育的育教融合的問題、“四史”教育情感共鳴問題、“四史”教育教學成果產出問題。
“四史”教育的育教融合的問題。一、如何推動“四史”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二、如何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四史”教育的長效機制。三、如何突出“四史”教育中的紅色基因以及革命精神。
“四史”教育情感共鳴問題。“四史”教育內容豐富、思想深邃、人文情感真實,契合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濃厚的愛國情懷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突出重大成就,引發(fā)群眾共鳴?!八氖贰苯逃七M過程中著重強調黨的建設、革命建設、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強化過程導向,發(fā)揚革命精神。強化知行合一,增進價值認同。搭建多樣化的教學平臺,因地制宜、分類挖掘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理論指導,以理論促實踐,開發(fā)志愿服務、情景劇、主題演講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四史”教育成果產出問題。如何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產出豐富的學習成果,為學習教育提質增效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理論學習方面,通過對線下教學產出的系列課間、教育教學視頻、新穎的教學案例等分類歸納,形成檔案材料,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對這些材料實行二次加工,優(yōu)化課間和視頻,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媒體平臺,擴大受眾范圍,增加社會影響力,實現理論教學成果的二次輸出。在實踐教學方面。從實踐教學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即“兩性一度”的角度切實打造社會實踐基地,聚焦社會實踐定位,強化內在主線,多方整合資源,形成規(guī)范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課外實踐方面。以家國情懷、地方特色為基礎,將專業(yè)背景融入課程實踐,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主題演講、歌舞劇、志愿服務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規(guī)范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模式。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提出的相關要求
提高標準,構建“四史+學生”育人平臺?!八氖贰苯逃撬季S邏輯與社會實踐的起點,把握“四史”學習的核心內容,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四史”教育教學微課堂,遵循立足學生、面向學生、助力學生、成就學生的“四生”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引入問題、嵌入故事、納入探討,以學生開放式的視角挖掘“四史”素材,引導高校學生參與學習形式、方案、內容的創(chuàng)造,從場景共情到情感共鳴到價值觀認同再到精神的傳承層層遞進。
優(yōu)化隊伍,構建“四史+教師”育人隊伍。教師是立德之本,教育之源,要優(yōu)化教師隊伍,打造以專家、名校名師、學術骨干等不同群體的“跨專業(yè)+跨學科+跨平臺”高水平育人團隊,分類指導以高質量教材、高標準課程為基礎,打造高層次課堂,做到以研促學,鞏固育人實效。發(fā)揮教師道德模范作用,嚴以律己,堅定信念,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教育理念,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不斷奉獻自己。
厘清線路,構建“四史+課程”育人體系。統籌協調,凸出針對性和創(chuàng)新性。聚焦“四史”的內容,結合各學院的專業(yè)特色,搭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以電子信息類專業(yè)為例,挖掘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通信設備所做出的的巨大貢獻、國家建設時期,黨中央提出的四個現代化中有關的電子類的創(chuàng)新之舉作為課程素材、改革開放時期電子類產業(yè)的崛起等等,以此為重點,真正意義上實現融合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同時通過與專業(yè)相關的電子儀器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課程的吸引力。
拓寬思路,構建“四史+實踐”育人模式。突出“兩性一度”的實踐教學標準,“高階性”,注重知識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有機結合,培養(yǎng)大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型思維能力。發(fā)散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實踐創(chuàng)新全過程,討論研究如何以實踐基地為平臺拓展社會實踐,如何產出成果?!皠?chuàng)新性”,預判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開發(fā)出具有探索性、個性化的課程。教學聚焦實踐定位,開辟新思路,以專業(yè)為平臺,開發(fā)“APP+小程序”、人工智能VR、3D虛擬圖像等智能產品,創(chuàng)新傳統實踐模式?!疤魬?zhàn)度”。挑戰(zhàn)課程深度,突破傳統教學方式。打造模塊化特色專題系列課程,比如:“周恩來精神系列”、“中國革命精神系列”、“紅歌傳承系列”、“改革發(fā)展史系列”等等,深入挖掘“四史”精神內涵。
總結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一體化,構建“四史+”的育教模式,形成閉合管理,強化機制保障,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傳承紅色基因,堅守初心使命,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幫助他們樹立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養(yǎng)、完善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庾向芳,秦淑娟.“四史”教育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6):102-108.
[2]孫頔.“四史”教育融入社區(qū)黨組織思想建設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理論觀察,2020(9):37-42.
[3]王瑞超.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6.
作者簡介:繆航(1992年3月—)男,漢族,江蘇淮安人,淮陰工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