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詩怡 崔岐恩
摘要:從柏拉圖“洞穴隱喻”來看,人類文明所鑄就的是一個多級“洞穴”,這個洞穴是無限延展的形式,可以從一個“洞穴”中走出,但迎接的不過是一個更大的“洞穴”?,F(xiàn)代社會教育發(fā)展雖穩(wěn)步前行,但仍問題頻生,與其說等待外部大環(huán)境的改變,不如以“洞穴隱喻”審視教育現(xiàn)存問題。真正的危機是需要解放自身走向洞穴之外的世界,經(jīng)歷太陽與瞳孔的磨合最終適應太陽,突破自我,又何嘗不是一種人類的自我救贖。
關鍵詞:洞穴隱喻;洞穴囚徒;內(nèi)卷
現(xiàn)代社會以一種極其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萬物風俗,萬千哲學理論思想淵藪于此。而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人們?nèi)砸詰烟睾5囊痪洹罢麄€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注解”為嚆矢,熱忱于柏拉圖式的哲學理論。在《理想國》的第七卷以柏拉圖極大的前后對比和聯(lián)系將哲學觀點輸出,以教育為本體構造出了一個極其晦澀的“洞穴之喻”。
一、洞穴隱喻的原初意義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描寫了一個洞穴式的世界,光明世界中的太陽的光輝可以延伸到黑暗的洞穴,而反觀黑暗的洞穴中,是囚徒。洞穴中的囚徒由于客觀的抑制結(jié)合主觀的無奈性導致一種無法走動的狀態(tài)。在其之后,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火堆和一堵墻?;鸸獾牧硪活^有人,把弄著各種各樣的東西,讓它們產(chǎn)生客觀的移動,最終將它們的倒影落在墻上。這時的洞穴囚徒似乎成了“井底之蛙”,視野狹隘,思想局限,看見的影子和聽見的聲音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客觀存在,實則只是一種影像。此時,有一個人被解除了鎖鏈的禁錮客觀抑制性消失,而另一種被迫外向的拉力占據(jù)了他的主觀無奈性,最終他走向了洞穴之外。洞穴之外的世界,太陽的光線灼燒著他的眼球。視覺中樞終究適應了太陽的熱烈,終于他開始欣賞日月星河。在柏拉圖看來走向光明的洞穴囚徒的確會慶幸自己的這一變遷,替自己的伙伴遺憾。但是他若是帶著一雙短暫時無法適應黑暗的眼睛回到洞穴,去較量“評價影像”,結(jié)果會是嘲笑和殺戮。[1]
在洞穴之喻之中,第一部分就是囚禁。囚禁的對象是囚徒,囚徒只能看見背后操控者通過影像希望讓他們看見的世界,囚徒者其實是一個無法選擇的人,他甚至不會去反抗,就好似一個靈魂被操控的傀儡,畫地為牢。第二部分是覺醒,“井底之蛙”般的囚徒,當從“影像”走向客觀現(xiàn)實的時候,但是貌似現(xiàn)在洞穴之外所見到的東西無法否認它是錯誤的,這時其實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沖突:到底是囚徒不敢面對的現(xiàn)實還是囚徒不敢面對的自己的聲音?緊接著就是逃避,這份“解脫”在囚徒看來其實是另一個全新卻又無法接受的牢籠。而時間卻似乎慢慢抹平了他的訓栗,他開始接受,甚至希望將現(xiàn)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訴另一些囚徒。第三部分是救贖,他回到洞穴,告訴另一些洞穴囚徒那些真實客觀存在,幫著他們逃離。
二、洞穴隱喻的教育意義
其實從柏拉圖晦澀的“洞穴之喻”中看到的并不僅僅是一個囚徒?jīng)_破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而是揭示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zhì)區(qū)別。每一個人無論是學習者也好,實踐者也罷,現(xiàn)擁有的知識不是最全面的知識,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僅僅是說一個人內(nèi)在的品質(zhì)問題,是他們的環(huán)境困住了他們的思維在結(jié)合以群體思維中從眾心理的干擾。知識其實是一個“無限”的概念,而人在所擁有的時間里是無法達到一個極限,盡管在“鐘形曲線”的中間的確存在著一群人就比如說博士教授,反觀大多數(shù)人類其實他們已經(jīng)站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頂部,但是在知識領域其實也僅僅是在他所研究的那個領域達到了極限而已,但這也已經(jīng)使人駐足凝望了。
其實細看學習的定義,是一個通過某種努力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那么為什么會說它是痛苦的。因為在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中它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個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最為痛苦的是它與你內(nèi)心期待的不相同的一種痛苦。也就正如囚徒面向洞穴外的世界,真正痛苦的不是那陽光與瞳孔的適應程度而是他所見到的客觀物體與在洞穴中所面對的影像的不同的偏差感帶來的一種內(nèi)心的沖突。
而最后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感受過洞穴外世界的人重回洞穴。其實反觀現(xiàn)代讀書人,這除了是一個修身,正心,誠意的過程,必須上升于國家社會層面治國,平天下。所以說返回洞穴也許會帶來很多無法預計的后果但是必須義無反顧。的確歷史的發(fā)展讓我們一直在洞穴之間周旋,不過是從一個“洞穴”到另一個“洞穴”,但也是知識水平的一次又一次的升級。
三、從“內(nèi)卷囚徒”走向“越獄救贖”
在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發(fā)展下,“內(nèi)卷”以2020年的網(wǎng)絡熱詞開始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2]。從學前教育階段下的興趣班的堆疊,到高等教育下的考研趨勢瘋漲,都可以歸結(jié)為“教育內(nèi)卷”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3]。
“內(nèi)卷”和“洞喻”根本不同點在于主觀個體的看法?!岸囱ㄖ鳌笔且粋€突破不了的狀態(tài),你擁有的是自我意識自我知識水平的一個不斷提升,是一個慢慢說服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退卻繭房,視角更加通透的過程。而“內(nèi)卷”確是將所有的精力付諸于一種“無用功”上,自織繭房,自我囚禁,終究是個愚昧之徒,束縛自己的認知,累積自己的苦楚,世界慢慢黑暗。所有真正的“反內(nèi)卷”是一個突破自我內(nèi)心的一個過程,或許每一位內(nèi)卷或者被內(nèi)卷的人其實都是黑暗洞穴之下的囚徒者,它們一直在一個被抑制住的空間循環(huán)那個世界的規(guī)律,往復循環(huán),不由自主。而世界之大總有領先者以一個正常的視角審視世界,看出“內(nèi)卷”化的不足之處,走向另一個光明的世界。但是走出來的他或多或少會存在一種內(nèi)心不平衡的缺失,若是稍有不慎,阿喀琉斯之踵將會重蹈覆轍。但好在有些事物的存在就是一種違背正常的社會發(fā)展的狀態(tài),其結(jié)果就是逐漸消失。所以“反內(nèi)卷化浪潮”會越來越高,原本的走出洞穴的人逐漸適應光明。
隨著“雙減政策”下,“內(nèi)卷”正在瓦解,但是客觀因素的變革終究敵不過內(nèi)心信念的強大。與其等待外部大環(huán)境的改變,不如解放自身走向洞穴之外,經(jīng)歷太陽與瞳孔的磨合最終適應太陽。突破了自我,又何嘗不是一種人類的自我救贖。
四、總結(jié)
在認知提升的路上我們的確是從一個山洞走進另一個山洞。懂得越多的人越謙虛是因為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是“無知”的,他們不執(zhí)著于門的另一頭是不是另一個洞穴,他們的目標從來不是某個地點,而是認識自己的“無知”,提升自己的認知。盡管“洞穴之喻”突破不了,你擁有的是自我意識、自我知識水平的一個不斷提升,而只有必須不斷說服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退卻繭房,你的視角才會更加通透。
參考文獻:
[1]柏拉圖. 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3.
[2]張琦. 上半年網(wǎng)絡熱詞請收好[N]. 山西日報,2021-07-28(011).
[3]諶濤. 教育需要從內(nèi)卷到成長型競爭的轉(zhuǎn)型[N]. 衢州日報,2021-07-06(06).
作者簡介:范詩怡(2001-),女,漢族,浙江金華,溫州大學本科師范生,研究方向:符號教育。崔岐恩(1975-):男,漢族,陜西漢中,博士,溫州大學教育學院符號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方向:符號教育學。
基金項目:2019年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面向自然語言理解的邏輯構建和符號接地問題的哲學、心理學研究”(18ZDA032);2020年浙江教育廳項目“小學生符號意識研究”(Y202043191);2020年溫州大學僑特色項目“馬來西亞華僑對中國符號的認知特征與趨勢研究”(WDQP20-YB010)。2021年教育部產(chǎn)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202101147020;20210117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