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廳玲 何清
內容摘要: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它承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漢字的一筆一畫都蘊涵著深刻的文化意味,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漢字教學應成為高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突出其文化的意味,但現(xiàn)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存在漢字教學弱化與忽視的現(xiàn)象?;诂F(xiàn)狀以及理論現(xiàn)實意義,高中語文漢字教學應引導學生追溯漢字演變軌跡,欣賞中華文化之美;遵循漢字構形理據,感受漢字魅力文化;培養(yǎng)學生漢字研究意識,深入挖掘漢字的文化底蘊,以此落實漢字教學的文化滲透,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 漢字教學 文化滲透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和傳揚的關鍵,因此,漢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基礎。漢字教學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任務與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提出小學階段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以及對漢字學習的興趣,“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能寫”,而初中階段的學生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倍咧须A段的學生應掌握40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高中階段的漢字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積累語言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高中階段的漢字教學是基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3500個常用字,以及高中新接觸的生字、難字。這些生字難字以書面語和文言詞匯為主,其教學難度有所提高,不再是單純的識字辨析,而是轉向語言的具體運用和文化的滲透傳承。但由于高中階段時間緊、任務重,漢字教學處于較弱勢地位。漢字教學是貫穿語文教育的始終,如何在語文漢字教學中滲透文化因子成為了教師的一道難題,所以在高中語文漢字教學中探究其文化滲透有其現(xiàn)實意義。
一.高中語文漢字教學現(xiàn)狀
高中階段的漢字教學存在教師忽視教,學生忽視學的現(xiàn)狀。小學階段,漢字的識記書寫是其主要學習內容,進入中學后,尤其是高中階段,漢字教學逐漸被弱化,特別是隨著高考改革,對字音字形等考察相對降低,漢字教學更是處于一個不受重視的地位。又高中生在之前九年的學習中已具備一定的漢語積淀,基本不存在漢語學習的障礙,他們從心理上認為已能夠運用漢語進行交流和書寫,沒有必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漢字教學,從而忽視了漢語學習的實際功能和自身發(fā)展。
不同于小學、初中學段,高中階段隨著課文難度與長度的增加,漢字教學難度也隨之提升。在高考應試之下,高中的教學時間緊迫,學生除了要鞏固學習之前的3500個常用字,還要學習應用近1000個新漢字,其中以書面語和文言詞匯為主,對重點字詞的形音義辨析要求也更高。漢字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要根基,也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貫穿了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始終,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漢字教學的任務,同時注意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傳揚,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加強高中語文漢字教學文化滲透的依據
1.理論依據
“漢字的個體構形具有自己的理據,這種理據與語言的要素有關,也與構造者對世界的認知有關”,漢字是我們民族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承載了中華民族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及道德標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編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規(guī)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教育對人文性的反思,使我們對立德樹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中華民族文化亟需振興,強調以德育人,關鍵在于振興民族語言。語文教育肩負著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除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漢字教學蘊涵的豐富文化內涵也不容忽視。漢字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個漢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它的產生和發(fā)展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漢字的基本特點是據義造形,以形表義,是從象形文字逐步發(fā)展而來的表意文字,這是進行漢字教學滲透文化的理論依據。
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其基礎,突出了語言文字的重要地位。“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蔽幕@得過程是在學生個體經驗中發(fā)展過程得以實現(xiàn)的,啟示我們要將漢字教學置于具體語言情境中進行建構與運用。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及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逐步訓練提升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審美的意識,最終實現(xiàn)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2.現(xiàn)實意義
高中階段加強漢字教學的文化滲透與傳承,具有不可小覷的現(xiàn)實意義,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準確把握漢字的形音義。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重視漢字的音和形,對漢字的義一筆帶過,而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漢字的義包括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等,意義的變化包含了情感及文化的發(fā)展。例如“責”,《說文》:“求也,從貝,朿聲。”“責”就是“債”字,但在上古用作動詞,兼有討債的意義,這是“責”的本義?!柏煛睆呢?,因為它表示財,不難理解,由此引申,索取已經允許過的錢財也可以叫做“責”;由索取的意義引申出要求的意義,如《左傳閔公二年》里:“修己而不責人”,修自己的道德而不要求別人修德。由這個意義再引申,就是指摘過失之意了。抓住字的本義去說明各種引申義,明晰引申變化過程,就會觸類旁通。雖然一個詞有多個義項,但是它們之間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多圍繞同一個中心意義。從字詞的意義系統(tǒng)出發(fā),使學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可以舉一反三,今后在不同的語境中便可有效把握字的意義。
二是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熱愛與研究興趣,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撒播種子。從漢字的意義系統(tǒng)進行講解,學生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和乏味,但是穿插文化內涵,就可以增強漢字學習的形象性、生動性及趣味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欣賞漢字之美以及內蘊的文化之美,也會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美,進而激起深入學習的濃厚興趣。如古代女子出嫁曰“歸”,《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笨梢姵黾薜呐邮且阅蟹綖榧?。聯(lián)系“嫁”字,《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嫁”的字形本身就意味著“有家”。又“娶者,取也?!边@表示男子把別家的女孩子取到自己家。從嫁娶就可以一窺古代男尊女卑的風俗。古代只有說“嫁女”、“嫁妹”,沒有“嫁夫”、“嫁男”,由此可見古代女子在嫁的方面是被動的,而嫁的權力也掌握在父兄的手上?!叭ⅰ睂τ谀凶觼碚f是主動的,如“娶妻”、“娶婦”等。
漢字的發(fā)展承載中華民族的文化,在進行漢字教學時加強滲透文化內涵是使學生親近漢字,走進漢字,感受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有效的方法。
三.高中語文漢字教學文化滲透策略
1.追溯漢字演變軌跡,欣賞中華文化之美
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仍經久不衰,其原因即漢字的淵源發(fā)展。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漢字的外部形態(tài)、內部結構以及使用職能都發(fā)生了大變化。在漢字教學中,通過追溯漢字演變軌跡,有利于我們了解漢字的形態(tài)、構造意圖,從而欣賞中華文化之美。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成系統(tǒng)的漢字,隨著時代更迭,漢字歷經了不同階段的演變發(fā)展,如從甲骨文到金文、籀文、篆書(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等,在這一發(fā)展進程中,漢字不斷成熟,承載的內涵更加豐富。今天我們學習的都是簡化漢字,很多已無法直接看見漢字最初造字的意義,有必要追根溯源,將漢字置于歷史長河中,使學生了解其發(fā)展,感受文化的魅力。漢字的演變發(fā)展,還包括書寫方式的發(fā)展,因此在漢字教學中還可涉及到漢字書法介紹,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布局疏朗有致,風神挺秀雙逸,筆法變化多端,于平和之中見奇縱。從書法的角度使學生感受自然形態(tài)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諧結合。由此豐富了教學形式,同時也激發(fā)學生對漢字及文本的學習興趣。
中華文明一脈相傳,綿延不絕,是因為漢字為后人記載了珍貴的歷史材料,漢字不斷發(fā)展演變,而不變的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
2.遵循漢字構形理據,感受漢字魅力文化
漢字有自己的構形規(guī)律,科學遵循其構形理據是進行文化滲透的前提和基礎,其中最能支撐漢字字理的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其“六書”理論,這本身就是漢字文化的魅力。最能表現(xiàn)漢字的功能、形態(tài)、內涵的是文言文,也是實現(xiàn)漢字教學文化滲透的突破點。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利用漢字本身存在的字理規(guī)律,將造字法運用于重點字詞的分析,從而挖掘漢字蘊涵的文化光彩,打破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壁壘,感受漢字的魅力。
漢字是表意文字,但在發(fā)展進程中經歷了簡化階段,很多漢字我們已不能因形推義,這也是造成許多學生無法理解文言文的原因之一,此時就需要借助古文字形及其字理來輔助講解。以《寡人之于國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的“既”和“走”為例,“既”的甲骨文是,與“即”的意義相關,兩者要作一定的區(qū)別?!凹取钡募坠俏倪@樣表意:左邊是盛滿事物的食器,右邊是一個人跪坐在食器旁,把頭向后轉去表示“吃飽”,引申為“已經”之義,即文本的意思。而“即”的意義正好與之相反,“即”的甲骨文為,表示跪坐在食器前的人,一個人走進去吃東西,本義就是“即食”,引申為“靠近”之義,聯(lián)系平常的“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用的就是引申義。另外學生平時理解的“走”就是走路,無法理解為何本義是“跑”,聯(lián)系古文字形便一目了然,記憶深刻?!白摺钡慕鹞淖中问牵駭[動雙臂,邁開雙腳向前奔跑的人,這正體現(xiàn)了“走”的本義。像這樣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不勝枚舉,將這種講解方法運用到難以理解的文言字詞上,許多疑問自然迎刃而解。
因此,教師應掌握一定的古文字學知識,并在教學中根據學情積極地運用,以此實施漢字教學,滲透漢字文化。正如王寧先生指出:“漢字教學不但要注意教法,更要注重學理,也就是要遵循漢字自身的規(guī)律。”
3.培養(yǎng)學生漢字研究意識,深入挖掘漢字的文化底蘊
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它的文化性不僅指自身的構字理據和相關意義,還包括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中所折射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tài)文化等,尤其是中國人的認知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情感體驗。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漢字研究意識,引導其深入探究漢字背后的文化底蘊。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氏都包含了獨特且豐富的文化內涵,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上古社會有姓有氏,姓是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后來由于子孫繁衍,某個族分為若干支分散各地,每一分支需要有一個標志稱號,于是氏就產生了。學生會疑惑古代不少姓如姜姬姒姚等都是女旁,教師可以以此為興趣點,拓展相關姓氏文化知識,女旁暗示了古代先民曾經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而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密切相關,周代貴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沒有姓氏,姓和氏也有所區(qū)別,貴族中女子稱姓,而男子稱氏,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而姓是用來“別婚姻”的。由姓氏文化還可以延伸女子出嫁后加以區(qū)別的方法、古人的字或謚號謚法、婚姻禮俗宗法文化等。教師可以從漢字文化出發(fā),引導學生選定某個對象作進一步的探究,然后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整理資料,撰寫文章,進行班級展示分享等。在系統(tǒng)的探究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學生不僅豐富了文化知識,還鍛煉了自己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也為今后漢字的研究學習播下種子。漢字與文化是相互滲透的,高中在強化漢字教學時,不應將漢字作為孤立的個體,也不能是純文化課或純文字課,而應將其兩者有效融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漢字之美,挖掘其文化內涵。
“作為開華夏文明史的漢字,正如一塊塊化石,將古老民族的文化心理,歷史演進軌跡活生生地勾勒出來,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浸透出華夏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風貌。”漢字本身就是一部文化的發(fā)展史,蘊含了深刻的文化意味。漢字的一筆一畫、每一階段的歷史演變都是智慧的結晶,文化的閃耀,而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母語的習得,語言經驗的積累,最終落實到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漢字教學理應成為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只有不斷進行探索學習,使學生由漢字而文化,我們的漢字教學才具有真正的意義,我們的民族語言才會閃耀文化之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運富.文字不只是語言的代碼——領悟《說文解字》的豐富內涵[J].中學語文教學,2013,(4).
[4]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王寧.漢字教學的原理與各類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下)[J].課程.教材.教法,2002(11):23-27.
[6]張莉.論漢字的文化底蘊[J].漢字文化.1997,(04):15.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