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燦龍
(集美大學師范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國大陸作為中華文化的發(fā)源地和最重要傳承地,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學習與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中華文化得到世界各族人民尤其是海外華僑華人的肯定與青睞,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僑華人向往前往中國大陸了解、學習、交流中華文化。廈門市作為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是溝通祖國與海外華僑華人的重要通道與橋頭堡,在傳承、學習、交流中華文化中理應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1.基地建設有助于提高海外華僑華裔的中華文化素養(yǎng)。中華民族移民海外的歷史悠久,明朝中葉以后,大量的華人先民移民東南亞及世界各國,這些移民通過與華族或僑居地的民眾通婚等形式開枝散葉,繁衍后代,成為遍布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根據人類學家所作的研究,東南亞地區(qū)的華人中,與當地人種結婚而混血出生最多的首推泰國,其次為菲律賓,在菲律賓國民中,有華人血統(tǒng)的華裔約占總人口的20%,其中,擁有華人血統(tǒng)的菲律賓華裔中,96%祖籍地為中國福建[1]。但是,由于移民海外的歷史久遠等多種原因,相當一部分的海外華人華裔對中華文化知之甚少,在環(huán)境影響或熏陶中成為典型的“香蕉人”。因此,加大在海外華僑華裔中宣傳與普及中華文化,加強與海外華人華裔的中華文化溝通交流,應該是所有海內外華人華裔的共同愿望。廈門市作為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在加強與海外華人華裔的文化溝通與交流、在建設海外華僑華裔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提高海外華人華裔的中華文化素養(yǎng)方面可以發(fā)揮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基地建設能夠增加海外華僑華裔的祖國向心力及凝聚力。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世界各國呈現學習漢語及中國文化的熱潮,大量海外華人華裔亦歡欣鼓舞,紛紛以各種方式加強與祖籍國的聯系與交流,在僑居地或通過回國交流、學習中華文化,如果廈門市能夠抓住這一重要的歷史契機,充分利用僑鄉(xiāng)及重要出入境口岸這一天時地利,以及廈門高校眾多、歷史積淀深厚、名人名家云集等人和優(yōu)勢,大力開展與海外華人華裔的文化交流,建設成國內重要的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對于加強海外華人華裔的祖國向心力及凝聚海外華人華裔的力量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3.基地建設有利促進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 最近幾年,由于政治、經濟制度的差異等導致的教育制度的差異,“臺獨”“港獨”的思潮在臺灣、香港青少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究其本質,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否定或教育的缺失。因此,如果能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加強與港臺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了解,培養(yǎng)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則有助于促進他們對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的認同,進而增進他們對祖國和中國的認同,對于改善目前港臺青少年思想現狀、對于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4.基地建設可以提升廈門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廈門作為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港口旅游風景城市,是很多海外華人尤其是東南亞華人華裔的祖籍地,在聯絡溝通海外鄉(xiāng)親的交流交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廈門自身也有閩南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嘉庚文化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如果能夠借著文化交流這股東風,在構建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方面有一番作為,對提高廈門市在海內外公眾中的知名度,對促進祖國與海外中華兒女的溝通與交流等方面必定起到積極的作用。
5.基地建設能夠凝聚僑心僑力,更好地促進廈門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后,廈門這座古老而現代的閩南僑鄉(xiāng)在引進僑資、凝聚僑力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作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四大經濟特區(qū)之一,廈門市的對外開放度及外貿依存度高,是外資青睞的重要投資地。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打好華僑眾多這一“僑牌”,在加強海外華僑華裔中華文化交流方面作更多的努力與探索,對于進一步吸引優(yōu)質的外資尤其是僑資僑企,促進廈門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交流與交往,提高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1.廈門市作為著名的僑鄉(xiāng),是海外華僑華人及臺港澳同胞重要的進出口岸。“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明朝中葉以后,廈門作為福建、粵東民眾進出海外的重要口岸,直到今天都一直是中國大陸與世界交流交往的重要出入境口岸,也是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臺灣同胞的祖籍地。近年來,隨著祖國大陸與世界各地的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經由廈門到祖國大陸溝通交流、投資經商、探親旅游、文化交流、留學學習的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日益增多,是海外華僑華人進出祖國的重要出入境口岸之一。據海關統(tǒng)計,2017年1—11月,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的出入境人數達308.2萬人次,在國內機場中排名第四[2]。而隨著祖國大陸與臺灣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截至2019年6月1日,經由廈門金門進出的“小三通”人數達到2 000萬人次[3]。廈門成為海外華僑華人及臺港澳同胞進出祖國的重要口岸,是加強祖國與海內外同胞溝通交流的橋頭堡,也是開展中華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城市之一。
2.廈門市的對外開放程度高,有利于海內外同胞的交流交往。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廈門被迫成為清政府第一批開放的5個通商口岸之一,隨著西方國家通過廈門源源不斷的商品輸入,西方的宗教、音樂、醫(yī)療、教育、體育等西方文化也隨著廈門的開放進入中國大陸,19世紀的廈門鼓浪嶼變成西方各國的公共租界,成為西方冒險家們的樂園,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13個國家在鼓浪嶼島上設立領事館,鼓浪嶼也因此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社區(qū)。近代以來,以黃奕住為代表的大量華僑攜巨資回到廈門投資興業(yè),掀起廈門的近代工業(yè)及市政建設的熱潮。20世紀80年代,廈門是國內開放程度最高的4個經濟特區(qū)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西方及港澳臺三資企業(yè),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廈門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實驗及示范樣本,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廈門市有悠久的中華文化傳承、有豐富的人文積淀及獨特的華僑文化,有利于“海外華僑華裔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的建設。作為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重要的支點城市之一,廈門不但很好傳承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且成為閩南文化的代表性中心城市,有著中原古漢語活化石的閩南語是東南亞各國及臺港澳重要的溝通語言之一;廈門流行的南音、梨園戲被稱為中原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藝術與欣賞價值。在廈門,不但可以感受并學習到中國文學、藝術、書法、中醫(yī)、中華美食、武術、茶道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還可以欣賞到祖國大陸極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京劇、昆曲、閩劇、川劇、黃梅戲;吃到魯菜、川菜、粵菜、閩菜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及地方中華名小吃,感受到豐富而濃厚的中華文化積淀。
在廈門,隨處可見代表傳統(tǒng)中華文化特征的廟宇、建筑、飲食、服飾、音樂、書法、武術、中醫(yī)等傳統(tǒng)文化要素,也處處可見體現著西方文化符號的教堂、鋼琴、西式洋樓、沙茶面等,甚至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造出“穿西裝、帶斗笠”的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群,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開放包容的地方文化特征。作為閩南文化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廈門有著豐富多彩的人文積淀及獨特的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嘉庚文化,特別是以陳嘉庚、李光前、黃奕住等為代表的華僑,創(chuàng)造并呈現出愛國愛鄉(xiāng)、愛拼敢贏、樂善好施、吃苦耐勞、開放包容等明顯的華僑文化特征,成為廈門獨特的文化符號,在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吸引海外僑胞、臺港澳同胞學習中華文化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4.廈門市擁有高顏值的城市,高素質的政府及市民,完善的旅游設施,能夠為海外華僑華人前來祖國學習交流中華文化提供更好的軟硬件環(huán)境。 廈門有山有水,海在城中、城在海上,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被譽為“海上花園”,經過多年的精心規(guī)劃與建設,鼓浪嶼、環(huán)島路、南普陀、曾厝垵、集美新城、環(huán)東海域已經成為享譽中外的網紅旅游景點,被譽為“高顏值”的國際風景旅游城市。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qū)和享有副省級管理權限的城市,廈門擁有地方的立法權,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了很多可供復制的經驗;擁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在開放度、透明度、創(chuàng)設服務型政府、建設精神文明等方面造就了大量高素質的政府官員及市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完善旅游設施建設、制定旅游法律法規(guī)、嚴格旅游監(jiān)管、提升旅游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對于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軟硬件設施。
5.廈門市眾多的優(yōu)質教育機構及教育資源是開展海內外中華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保障。截至2020年,廈門市擁有各類普通學校1 427所,各類在校生近94萬,教職工77 503人,其中專任教師57 444人[4]。同時還有數量眾多的各種成人教育及培訓機構和其他文教設施。廈門市擁有福建省唯一的985重點建設高校廈門大學,該校同時也是國內第一所由華僑創(chuàng)辦的高水平大學;有華僑大學廈門校區(qū);有集美幾所高校合并而成的集美大學及聞名中外的集美學村;擁有國內第一個華僑博物館;有眾多的展覽館、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教育機構;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承;有豐富的海洋文化、閩南文化、華僑文化等教育資源,為開展中華文化教育與交流提供了充足的軟硬件設施,更加有利于中華文化交流與傳承。
6.豐富的海外華僑華裔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實踐經驗是基地建設的重要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廈門市在海外華僑華裔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方面積累了很多值得借鑒及推廣的經驗,如已經連續(xù)19年舉辦的“菲律賓華裔青少年文化尋根夏令營”先后組織了1.5萬多名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前來廈門學習、交流中華文化,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由廈門市老院子景區(qū)連續(xù)4年舉辦的四屆世界華僑華裔尋根祭祖活動, 來自世界各地30幾個國家的數千名華僑同胞進行了尋根祭祖等各種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學習[5];2018年6月,集美區(qū)鼓勵研學的政策和集美研學基地總部也同日“亮相”,作為祖國大陸首個區(qū)級對臺青少年的研學獎勵政策,該政策采用“政府主導+市場助力”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各方參與研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該政策實施一年多來,吸引了近5 000人次臺灣青少年前來集美研學旅游,總共兌現補助金額超140萬元;在政策利好作用推動下,廈門北站臺灣青年雙創(chuàng)基地、新媚力旅行社等臺灣機構主動宣傳招募、開發(fā)研學課程等,吸引了諸多臺灣教育、研學、旅行機構前來洽談合作;在集美區(qū)舉辦的海峽論壇配套活動“海峽兩岸龍舟賽”“兩岸青少年研學體驗營活動”的參加人數持續(xù)增加;集美研學基地先后開發(fā)了受兩岸學生喜愛的“人文集美”“自然集美”“科技集美”“藝術集美”“兩岸集美”等系列課程超120個[6],積累了許多值得借鑒的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經驗,得到了海內外華人華裔的一致好評。
1.做好“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的規(guī)劃。 廈門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城市,在對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溝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著名的僑鄉(xiāng)及福建、粵東重要的海外華僑華裔出入境口岸,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交流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由于種種原因,國外的“孔子學院”等中國文化交流項目遭遇到一些困難,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對外文化交流策略,變對外文化交流“走出去”為“請進來”的方式,在國內建設更多的對外中華文化溝通交流基地,對于在世界上宣傳和傳承中華文化、對于加強與世界各國友好人民的交流交往、對于滿足海外華人華裔追根溯源的強烈愿望、對于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有著積極而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如果廈門市能夠從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理解對外文化交流的價值與意義,前瞻性地做好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的規(guī)劃與建設,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就能夠引領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世界潮流,扮演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排頭兵角色,從而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廈門市可以結合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劃,在原有對外文化交流基礎較好的項目上,在島內外建設幾個設施設備相對完整、運作機制相對靈活的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為將來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2.加強地方立法,發(fā)布基地建設的政策;成立相應的機構,配備相關的人員;增加經費投入,拓展經費籌集的渠道,為基地建設保駕護航。廈門市應充分利用自身擁有地方立法權的有利條件,開展有關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基地建設的前期調研工作,在建章立制、機構組織、經費投入、管理權限、運營運作等方面制定翔實的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政策,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為文化傳承與研學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建議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由市外辦、僑辦、臺辦、僑聯等政府部門聯手成立相應的機構,領導并組織開展全市對外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活動,配備相關的工作人員,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有效有序開展相關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經費投入是開展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的重要保障,從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出發(fā),除增加財政投入以外,可以借鑒廈門市創(chuàng)立的“陳嘉庚基金”的運作辦法,對前來祖國大陸學習交流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華裔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經費支持;也可以采用以獎代補的辦法,對于辦班效果比較明顯、辦學效益較高的機構或活動給予財政經費的支持,提高政府財政投入的經濟社會效益。同時,鼓勵社會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積極支持廈門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其中,可以借鑒菲律賓“陳延奎基金會”的做法,由海外華僑華人組織或個人設立相應的基金,資助所在國的華人華裔前來祖國大陸學習交流中華文化,進一步拓展研學經費的籌措渠道,擴展經費的來源。
3.充分調動海內外社會各界參與基地建設的積極性。 廈門市可以充分利用僑鄉(xiāng)的優(yōu)勢,利用許多海外華僑華裔愛國愛鄉(xiāng)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利用較為活躍的海內外交流的機會,在海外華人華裔中積極推廣中華文化??梢酝ㄟ^調動海外華人社團組織、企業(yè)、財團、法人、個人參與號召或組織與祖國的文化交流,如推廣菲律賓愛國華僑陳永栽的做法,他依托菲律賓華教中心連續(xù)15年大規(guī)模的選拔優(yōu)秀的華裔青少年到祖國大陸學習中文、傳承中華文化;也可以仿效馬來西亞華校多年組織中小學華語教師到廈門交流學習中華文化。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走向世界,在進行經濟建設與經濟交流的同時,也可以在企業(yè)所在地積極推廣或支持更多形式的國內外中華文化交流;同時,充分調動國內機關、事業(yè)、企業(yè)、個人特別是學校、文化、旅游等機構更多參與到海內外中華文化的傳承與交流中,引導更多的海外華僑華裔以廈門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研學基地,共同推動社會各界以中華文化作為凝聚中華民族的有力紐帶,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
4.充分發(fā)揮在廈高校及文化教育機構的辦學優(yōu)勢。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嘉庚學院、誠毅學院、廈門演藝學院、華夏學院等在廈高校擁有多年的辦學經驗、豐富的專業(yè)與課程體系、完善的教學設備與設施、強大的師資力量,在承辦“菲律賓華裔青少年中文尋根夏令營”等文化交流及培養(yǎng)海外留學生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完全有把握更好地開展海外中華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活動。集美研學基地經過幾年的運作,在吸引海外特別是臺、港、澳青少年前來廈門進行中華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方面積累了許多可供借鑒及推廣的經驗。廈門市可以通過充分整合在廈高校及相關文教機構的課程、師資、設施設備等資源優(yōu)勢,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協調、統(tǒng)一規(guī)劃這些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做大做強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效果與效率。
5.加強相關師資、課程、設施、承辦機構的儲備與建設,豐富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的內容與形式。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研學需要強有力的師資、課程與設施,廈門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與教育方面的優(yōu)勢,建設一支專業(yè)齊全、經驗豐富、年齡合理、熱愛海外文化交流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做好適合海外中華文化傳承與交流的課程規(guī)劃建設;編寫適合海外文化傳承與交流的教材;改造或增加一批適合海外文化交流的教學與生活設施;進一步挖掘社會辦學的資源,擴大承接海外文化交流的承辦機構,為做大做強海外文化交流奠定強有力的軟硬件設施。可以通過調查與研究,開發(fā)適合海外華僑華裔中華文化傳承與研學的課程,如“中文”“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中國地理”“中醫(yī)中藥”“武術”“書法”“中國音樂”“中國畫”“中國美食”“中國建筑”“中國舞蹈”“茶道”等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結合廈門的地方文化,開發(fā)“閩南語”“閩南美食”“閩南風俗”“閩南建筑”“閩南戲劇”“閩南族譜”“華僑史”“閩南華僑習俗”“下南洋”“廈門地方史”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內容,采用上課、討論、研究、參觀、游覽、尋根、訪問、祭祖、查閱族譜、體驗等形式,進一步加深海外華僑華裔對中華文化、家鄉(xiāng)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研學工作,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