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 林萬花
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學會很多數學方面的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從人教2011版新編的教材內容安排上也可以發(fā)現這一點。在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一年級上冊第7 頁就談到“加強在各個內容領域中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將培養(yǎng)學生‘四能’的教學與各部分數學知識的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見,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從筆者以及周圍的同事最近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和數學方面的測試來看,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方面的問題上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探索出這樣一個結論:加強解決問題的閱讀理解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8頁練習一的第1題“數一數”中有兩幅圖,一幅圖是“樹上有5 只小鳥”或者說“鳥窩里有5 只小鳥”,另一幅圖是“樹葉上有7 只瓢蟲”,這雖是一道數數方法(點數)的練習,但教參上還寫道“此外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表達能力”,什么意思呢?即用一句完整的話來描述這幅圖的內容,教學時,筆者讓學生點數后,然后反復練習用語言來表達——“樹上有5 只小鳥”和“樹葉上有7 只瓢蟲”。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能用清晰、完整的語言來描述一幅圖的內容,清晰、完整的語言也說明了學生理解了這一幅圖的含義,因一幅圖只有一個信息所以只能用完整的一句話描述,以后一幅圖中如果有兩個信息就可以用兩句完整的話來描述。用一句清晰、完整的話表達一幅圖的意思即是解決問題中閱讀理解訓練的開始。
一年級上冊第57 頁的一幅圖,除了小鹿,還有白鵝和蘑菇,關于白鵝,多數學生能看懂圖的意思,“一共有8 只白鵝,游走了3 只,還剩幾只?”這里只給了一句話“一共有8只白鵝”,另兩句話是從圖中看出來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3只白鵝游的方向——是游走的方向。在解決蘑菇這道問題時,開始多數學生并沒有讀懂圖的意思,圖上也只有一句話“樹根下有6個蘑菇”,有的學生卻以為“一共有6個蘑菇”,以為那兩個離得遠一些的蘑菇也是這6個蘑菇里的,而看到的是“樹根下有5 個蘑菇”,如果再加上遠處的2 個蘑菇,就是7個蘑菇了,問題出在哪兒?在教師的提醒下——“仔細讀一讀‘樹根下有6 個蘑菇’,并且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币恍W生恍然大悟——樹根下的6個蘑菇中有一個蘑菇在樹的背后(書上只能隱隱約約看到那么一點),這樣遠處“草地上有2 個蘑菇”就是另一條信息了,讀懂了“樹根下有6個蘑菇”這句話和圖的意思,問題也就很自然地出來了——“一共有多少個蘑菇?”這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讀懂圖的意思。57 頁的這幅圖,關于小鹿、白鵝和蘑菇都分別有一句敘述的話告訴我們它們的信息,這是數學問題的某些已知條件第一次直接用文字表達,教師應重視在觀察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同時滲透數學問題的結構——相關的兩個數學信息和一個問題構成一個數學問題。
學生在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時,在沒有讀懂問題是什么的情況下,根據題目中的某些條件就著手去解決問題,尤其是在遇到有多余條件的問題時出現的錯誤較多,比如一年級上冊第58 頁的第1 題的第二幅圖一共有8 只小雞,走了4 只,還剩幾只小雞?如果學生沒讀懂問題中問的是剩下的小雞數是多少,就會盲目地根據圖中雞的數量(10只,其中有兩只母雞是個多余條件,這是一個干擾信息。)得出10-4=6 這樣錯誤的答案。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相關的條件,才能做出正確的解答。在一年級下冊第20頁的例5把有多余條件的問題作為一類典型問題呈現出來,意在培養(yǎng)學生根據問題選擇相關有用信息的能力。學生解決有多余條件的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兩個例題就能解決的事情,在剛學過第20頁的例5隨后的“做一做”練習中,經過初讀題目,還是有幾個學生選擇了錯誤的信息作答,為此,筆者讓學生再讀題目,重點讀一讀最后的問題,讀懂問題是“母雞有幾只?”以及與求母雞數量相關的信息是什么,這樣練習后錯誤明顯少了許多。在以后遇到類似有多余條件(或者條件較多)的問題時,在通讀題目的基礎上,重點讀一讀問題是什么,提高了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在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年齡小、識字量少、對一些沒有學過的字詞缺乏必要的理解,而出現較多的錯誤。為此,教師在加強閱讀方面的訓練之外,還要對一些關鍵詞重點講解,讓學生能讀懂關鍵詞,在讀懂關鍵詞的基礎上去解答相關的數學問題。比如一年級上冊第79頁的例6“小麗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之間”的含義是指兩人中間的人數,但不包括兩人。一年級下冊第58 頁的例7“用13 元錢正好可以買下面哪兩種雜志?”這里的“正好”就是此題的關鍵詞,“正好”就是不多也不少,兩本雜志的錢數之和就是13 元,讀懂了這個關鍵詞,問題的解決也就容易多了。在二年級下冊第67 頁的例5“22 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這里的“最多”和“至少”都是關鍵詞,只有讀懂這兩個關鍵詞的含義,才能做出正確的解答。
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時,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二年級上冊第34 頁的第8 題時,筆者發(fā)現多數學生對第(3)小題“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嗎?”所提出的問題有問題,比如有的學生提出“孵小雞和孵小鵝一共需要多少天?”“孵小鴨和孵小雞一共需要多少天?”等這樣一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從數學上看好像這里的提問和解答沒什么問題,而實際上,在孵小雞和孵小鵝的時候并不存在這樣的情況,因為在孵化的時候,到21 天時小雞已經孵出,到了第30 天小鵝也孵出,所以它們孵化的天數并不是簡單的相加。因此不能這樣提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前面的解答提一些用減法計算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孵小鵝比孵小鴨多多少天?”或者“孵小鴨比孵小鵝少多少天?”數學學習也必須從實際出發(fā),不能盲目地根據所給的條件提出一些看似合理的問題。類似的問題像用一些布料做衣服、用繩子做跳繩以及乘車、乘船、買東西等都是需要聯系生活實際,才能在解答問題的時候做出合理的取舍,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另外,有些數學問題是以統計圖表的形式呈現的,有些數學問題是一些幾何圖形,有些數學問題與時間有關,這就要求學生多方面地理解問題與分析數學知識,要求學生在相關知識的學習上學得踏實認真,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數學問題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堅持學生的閱讀理解訓練,再結合數學方法方面的指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