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奕旭
(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湘東鎮(zhèn)泉塘小學,江西萍鄉(xiāng) 337019)
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教師的“教”一定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敖淌菫榱瞬唤獭!遍喿x教學的目的,也在于推動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部編版語文教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編排閱讀策略單元,也是為了強調(diào)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閱讀。而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習得,則要在閱讀文章、斟酌文章等語文實踐中實現(xiàn)。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從不同角度提問”時,筆者將整個單元內(nèi)容作為教學對象,進行群文整組,因勢利導,循序漸進,讓小學生初步習得提問策略。
教學片段:
師: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管是針對課文的部分內(nèi)容,還是課文全文,都可以提出一些問題?,F(xiàn)在,你們來看看老師提的問題:
1.課文題目《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可否改成《一粒豌豆和小女孩》?
2.母親把“一株豌豆苗”稱為“一個小花園”,這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為什么把第五粒豌豆的故事寫得最具體?
請你們小組成員之間討論一下,幫助老師解答。
生1:我們組選擇的是第一個問題?!兑粋€豆莢里的五粒豆》主要講的是五粒豌豆,如果改成《一粒豌豆和小女孩》的話,文章就要圍繞一粒豌豆和小女孩去寫了。
師:是的,題目決定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如果我們能多提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幫助我們圍繞一個中心去選擇材料,在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會跑題。
生2:我們組選擇的是第二個問題。母親把“一株豌豆苗”稱為“一個小花園”,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更生動。
師:這個修辭手法的使用,體現(xiàn)出母親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找到相關(guān)的自然段。誰愿意讀一讀?
生3:母親向窗邊走去,把窗戶打開一半?!鞍?!”她說,“我的天,原來是一粒小豌豆在這里生了根,還長出小葉子來了。它是怎么鉆進這個縫隙里去的?你現(xiàn)在有一個小花園了!”
師:你讀著讀著,覺得母親看到豌豆苗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呢?
生3:我覺得母親看到豌豆苗的心情是很激動、興奮的。
師:原來修辭的背后隱藏著豐富的情感。多提這樣的問題,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生4:我們小組認為,作者把第五粒豌豆寫得最具體是為了突出第五粒豌豆的奉獻精神。寫其他幾粒豌豆是為了襯托第五粒豌豆。
師:說得真好!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文章結(jié)構(gòu)的奧秘:為什么有些地方寫得這么詳細,有些地方又這么簡略。如果同學們經(jīng)常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對大家構(gòu)思文章的結(jié)構(gòu)、理解課文內(nèi)容都是大有好處的。
現(xiàn)在你們看老師的問題和你們提的問題有什么不同呢?
生5:我們的問題是針對內(nèi)容的,而老師是針對寫法進行提問的。
師:總結(jié)得很好?,F(xiàn)在輪到你們大顯身手了,默讀《蝴蝶的家》,針對內(nèi)容和寫法分別提出一兩個問題,并寫在便利貼上。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很多自己的問題,也能從內(nèi)容、寫法的角度對課文提出問題,真棒!
閱讀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及師生與文本的多方對話的過程,而教學的本質(zhì)是師生圍繞教學內(nèi)容開展交往并達成共識的過程。因此,對話與交往構(gòu)成了閱讀教學的主旋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學習的經(jīng)歷者,教師比學生有著更加豐富的經(jīng)驗,知道閱讀的最終目的,要有效地發(fā)揮引導作用。但這個引導,絕非教師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或者把自己想聽到的正確答案告訴學生。相反,教師必須作為一個交往者積極地傾聽學生,給予學生鼓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點撥,引領(lǐng)學生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彼此的差異,推進個體視域的融合。
在教學提問策略的開始,教師要遵從學生的意愿,讓學生用他們習慣的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問題始終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而提出的。針對內(nèi)容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而針對課文寫法所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思維碰撞,進而使其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種教學方式,既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又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fā)展特點,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提問,是深入閱讀的提問策略。在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筆者為學生搭建起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便利貼上寫出自己的問題。通過這個平臺,筆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地收獲喜悅和自信。
教師要理解編者意圖,積極實踐,突出不同單元訓練目標的遞進性與發(fā)展性。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小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單元的精讀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達》《呼風喚雨的世紀》主要引導小學生從局部、全文、寫法等角度對課文提出問題,并借助問題理解課文;略讀課文《蝴蝶的家》則在于引導小學生綜合運用精讀課文學到的提問策略進行閱讀。
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問題清單出發(fā),厘清文章的內(nèi)容,并將問題分為針對部分所提的問題和針對全文所提的問題。接著,筆者列出從寫法方面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問題,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并學會從文章的寫法方面提問。最后,筆者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提問策略對《蝴蝶的家》提問,并解決問題。
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問題比較簡單,而從課文的寫法、啟示等角度提出問題則是難點。因此,為了讓這種提問方法看得見,筆者分別從“題目”“修辭”“結(jié)構(gòu)”三個方面對課文進行提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什么是針對課文寫法提出的問題。借助課文批注了解幾個提問的角度后,學生基本上能學會從這些角度提問,但這不是本單元教學的最終目標,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更多的角度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部編版語文教材強調(diào)“三位一體”的閱讀模式,群文閱讀是溝通課內(nèi)單篇閱讀和課外閱讀的一座橋梁,群文整組是最基礎(chǔ)的文本形式上的整合。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筆者先選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讓學生學習提問策略,再選擇《蝴蝶的家》讓學生運用提問策略開展閱讀。這種“整體感知—部分體驗—整體感悟”的流程,為學生的主動提問打下基礎(chǔ),可以豐富學生提問的角度,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應用提問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必須通過語文實踐才能真正提升語文閱讀的能力。而學生提問策略的習得并非一個單元的學習就能實現(xiàn)的,教師應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反復訓練,真正實現(xiàn)學生提問策略的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