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玲
(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江蘇蘇州 215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谡Z交際課是小學語文的重要課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旨在讓小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口語交際課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教師要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開展教學。事實上,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非常重視交際情境的創(chuàng)設,但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并未得到明顯的提升。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商量”教學為例,闡述實際口語交際課堂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三個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案例一
畫外音:今天是濤濤的生日,他想放學早點回家。于是,他去找同學小麗調換值日的時間,他是這樣對小麗說的——
濤濤:過來,幫我值日!
小麗(嘴一撇走了):哼!
濤濤:奇怪了,小麗怎么不理我?
師:濤濤真是挺苦惱的,小麗為什么不理他呢?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生:因為濤濤沒禮貌,所以小麗不理他。
師:是啊,請人幫忙要用商量的語氣。我們在和別人商量事情的時候,怎么做才是有禮貌的呢?
生:要用“你好”“請”“您”等禮貌用語。
師:還要注意說話時要帶稱呼,商量的時候要微笑,語氣要溫柔。
師小結:在和別人商量事情的時候,要學會打招呼,要會問好,要用“行不行”“好嗎”“你愿意嗎”“能不能”等話征求別人的意見,要用商量的語氣。
案例二
師:同學們,你對生活中的哪件事最感興趣,最想跟誰商量?同桌之間練習一下商量。
(同桌就最感興趣的事情進行商量)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請兩組同桌上臺,選擇感興趣的事情給大家展示一下,看看他們有沒有用商量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
(兩組同桌上臺表演)
師:好的,同學們,看來你們已經明白了,在商量的時候要“用商量的語氣,把想法說清楚”。
在第一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假設了“濤濤和小麗商量調換值日”的事情,但濤濤說的話明顯不符合真實的生活,再蠻橫的學生也不可能對同學說出“過來,幫我值日”的話。這樣的情境只會引起學生的哄笑,無法讓學生走入情境中。故而,在回答教師后面提出的問題“我們在和別人商量事情的時候,怎么做才是有禮貌的呢?”時,學生只是純粹地在回答問題。這個案例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師對濤濤不禮貌的言語設計,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將情境與學生的生活進行連接,進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在第二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任課教師直接讓學生“商量”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沒有引入的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這樣簡單的語言顯然難以創(chuàng)設出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生在不清楚教師要求的狀態(tài)下就要立即進入情境練習表達;另一方面,同桌的角色沒有發(fā)生改變,學生對著同桌很難自然交流。因此,學生難以產生真實的代入感,在“練習”時自然“商量”得不好。這個案例的優(yōu)化在于豐富課堂的內容,讓“商量”真正與學生發(fā)生交流。教師應先讓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最想和誰商量、商量什么,并讓全班學生交流,打開學生的思路,之后再讓同桌模擬“商量”,從而幫助學生扎實地掌握表達技巧。
(多媒體展示)晚上樂樂正在寫數學作業(yè)?!鞍パ?,這道題可真難啊!”樂樂想靜下心來好好動動腦筋,可是家里太吵了:爸爸正在打電話,可能信號不好,說話特別大聲;奶奶在看電視,聲音放得特別大;妹妹在奶奶身邊玩游戲,又唱又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需要安靜的樂樂,你會怎么跟家人商量呢?請大家在小組里面討論一下,等會兒我們來一次現場表演好嗎?
(教師巡視,分配角色)
師:咱們來現場表演一下,誰愿意演樂樂?(一生舉手)好,你是樂樂。誰想當樂樂的爸爸啊?(又一生舉手)好,你是爸爸。(指一位女生)這是樂樂的奶奶。(拿一個玩具熊)現在老師是樂樂的妹妹。(拿出一條領帶)系上領帶,拿好手機,嗯,有點爸爸的樣子了。奶奶呢?來,我們來給奶奶化下妝,奶奶在織毛衣。好,各位小演員跟老師過來這邊。
(師生合作表演)表演開始,爸爸正在打電話……
師:通過商量,樂樂終于解決問題了。同學們都笑了,我想你們已經發(fā)現在生活中就算是同一件事,和不同的人商量也可能要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任課教師設計這一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可能應用到的商量的技巧。在這個情境中,樂樂要和爸爸、奶奶、妹妹商量。這三個人身份不同、年齡不同,樂樂和他們商量的語氣和方式也就各不相同。首先,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里,樂樂顯然無法和每個人都商量好;其次,在這個情境中,演員有道具、有表情、有臺詞,唯獨沒有練習商量,表演成了主要任務,口語表達成了次要目標。因此,這樣的課堂主題分散,學生練習的效果也不理想。
情境主題一定要集中,教師要聚焦重點訓練目標。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個主題集中的情境。
情境一:晚飯后,樂樂在房間寫作業(yè),妹妹在客廳里玩游戲,不時發(fā)出“咯咯”的笑聲,影響了樂樂。
情境二:樂樂想讓媽媽給他買幾本課外書。
情境三:到了樂樂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的播出時間,但奶奶在看戲曲節(jié)目。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情境練習商量。這三個情境中,商量的對象有奶奶、媽媽和妹妹,既有長輩也有小孩。商量的對象不同,商量的事情不同,商量的語氣和語言也就要有所不同。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情境練習商量,之后在班上交流討論,這樣學生就可以學到更多商量的技巧。
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共創(chuàng)設出五個情境,每個情境短則兩三分鐘,長則十多分鐘,但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都是獨立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不停地切換情境,學生剛進入某個情境,很快又被拉進下一個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練習。不停轉換的角色很難讓學生真正進入情境,這樣一來,口語交際練習也就成了形式和點綴。
一般來說,教師在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上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宜過多。教師最好的做法是把整節(jié)課創(chuàng)設成一個大情境,設計“大情境+小情境”的整體情境,演繹、推進“一境到底”的系統(tǒng)。整節(jié)課如同一個故事在不斷上演,學生在情境中經歷了故事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局等不同過程。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這些故事情境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情境,學會傾聽、表達,進而提高其表達能力。
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樂樂為主要人物,以樂樂過生日為主線展開故事情節(jié):前一天晚上,全家人商量怎樣讓樂樂過一個快樂的生日,最終達成共識;第二天放學,樂樂想跟小麗商量調換值日時間;回到家,樂樂想先完成作業(yè),但家人都在客廳看電視,他要跟家人商量,請他們關掉電視或調低音量;慶祝生日時,樂樂跟家人商量希望由他自己來切蛋糕,然后分給每個人。這樣,學生仿佛化身成樂樂,在故事中傾聽、溝通、表達,學會用合適的語氣和態(tài)度來跟他人商量。
綜上所述,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真實可感,目標集中,不宜過多,最好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大情境。這樣的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讓他們自然、充分地表達,進而落實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