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即墨區(qū)特殊教育中心 李建志
在醫(yī)療設備的支持下,培智教師貫徹康教結合的教育理念,運用科學有效的措施培養(yǎng)智力受損學生的勞動能力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在當前的教育背景和社會背景下,教師應當運用基于康教結合的系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育過程更加生動、具體、直觀,為智力受損的學生創(chuàng)造便利的學習條件。因此,筆者結合教育經驗,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注重康教結合、鍛煉培智學校學生勞動能力的問題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
從字面意思來看,康教結合是指康復訓練與教育相結合。對于智力受損的學生來說,康教結合模式主要是指教師在幫助學生恢復智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诳到探Y合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就是教師一方面幫助學生提升智力,另一方面向學生傳授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以此來全面增強學生在未來的獨立生活能力。
培智學校的許多學生往往因為智力問題而存在自卑心理,這就需要教師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興趣彌補學生在學習上的缺陷。但是,在實際的康復訓練與教育過程中,許多教師嚴格按照統(tǒng)一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未能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培養(yǎng)學生勞動能力的教育過程難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逐漸產生不良學習情緒。導致這一問題產生主要是因為教師缺乏趣味教學的經驗,對教師的“威嚴”存在錯誤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反而會使學生產生畏懼感。
培智學校的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抽象的問題,所以勞動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應當是具體的。但是,一些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常常直接向學生講解空泛的理論知識,未能將一些具體的案例引入課堂,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某些知識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礙了學生勞動能力的提升。這一問題的形成原因是教師未能深度認識康教結合的真實含義,難以發(fā)掘出現實生活中的勞動教育素材。
在特殊教育中,學生在課堂上占據著主體地位,是教育的中心。教師培養(yǎng)學生智力和勞動能力的活動應當圍繞學生展開,同時也應當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育過程中。然而,許多培智學校的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下,長期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聆聽”的教學方法,未能真正發(fā)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造成了學生自主勞動能力未能得到顯著提升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與教師缺乏對師生關系的正確認識有直接關系。
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能力、增強學生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培智學校中,出于保護學生的目的,許多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時未能設計實踐活動,主要采用理論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勞動方面的知識。在此情況下,學生難以獲得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的機會,未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勞動能力。這一問題對教師充分實現康教結合的目標、學生切實掌握各項勞動技巧產生著極為不利的影響。
對于智力有障礙的學生來說,教師更需要營造趣學樂學的氛圍,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減輕學生的內心壓力,為基于康教結合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過程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入一些與勞動活動相關的趣味游戲,一方面?zhèn)魇诮o學生關于勞動的理論知識和方法,一方面幫助學生恢復智力。通過趣味游戲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展現出強烈的學習欲望。比如,教師可以設計“搬運工與收購員”的趣味勞動游戲,將勞動教育融入趣味游戲,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開展游戲時,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扮演搬運工,讓另外一部分學生扮演收購員,然后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放置空水瓶,使搬運工收集水瓶并向收購員銷售,引導學生加入“砍價還價”的情節(jié),以此提升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引導學生開拓思維。
現實生活中的內容有利于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感受,對學生恢復智力具有推動作用。在未來,社會將是學生工作與生活的大環(huán)境,所以培智學校的教師在通過康教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時應當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搜集一些關于勞動的生活諺語,也可以從生活中發(fā)掘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勞動案例,將抽象的勞動知識具體化,增強學生對提升勞動能力的認同感。比如教師在傳授勞動知識時,可以引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等生活諺語,通過這些諺語強化學生對勞動的重要性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另外,教師可以引入“鐵人王進喜”的真實案例,通過這一案例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在引用這一案例時,教師可以播放“鐵人王進喜”的視頻,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受與聽覺感受,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榜樣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引領者,智力有障礙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為了更好地落實康教結合的理念,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只注重傳授知識的方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過程,加強自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選擇最優(yōu)教學時機展開師生互動,充分發(fā)揮師生互動的教育作用。這樣,教師便可隨時把控教學節(jié)奏、掌握學生對勞動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比如教師可以以問題互動的方式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以此開動學生腦筋,幫助學生恢復智力。在進行問題互動時,教師可以展示不同勞動工具的圖片或者實物,提出“圖片中的勞動工具叫什么名字,它的用途是什么?”等問題,然后讓學生單獨闡述答案或者在小組合作討論之后共同闡述答案。這樣,教師能夠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結合,兼顧智力康復訓練和勞動能力培養(yǎng)。
在康教結合的指引下,教師要適當設計一些勞動實踐活動,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通過實踐活動實現提升學生勞動能力的教育效果。在設計勞動實踐活動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智力存在障礙的實際情況,盡量設計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勞動能力、實踐能力能夠滿足教學活動的要求。另外,教師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幫助學生恢復智力、增強勞動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從室內和室外兩個角度出發(fā)設計勞動教學實踐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在教室內,教師可以設計“制作紙質勞動工具模型”“集體大掃除”等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教室外,教師可以設計“學習運用不同的勞動工具”的實踐活動,如引導學生使用鏟子挖土、使用花灑澆花。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利用現代化工具解決問題的思想意識。
總而言之,特殊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智力存在障礙的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和引領者,培智學校的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將勞動能力培養(yǎng)和智力康復訓練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