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婷
【摘要】段落是聯系句子和文章的“紐帶”。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第二學段對段落教學進行了階梯式的編排,為高年級學生理解課文思想感情和習作做鋪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關注段落教學,引導中年級學生讀懂段落的內容,掌握段落的語言特色和結構等特點,繼而運用到習作當中,從而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關注段落教學,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段落教學;語言運用
識字、學詞、簡單寫話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到了中年級以后,學生需要從第一學段中的“寫話”過渡到“習作”,使文章的結構清晰,表達流暢,那么教師應關注課文重點段落的教學,將段落與習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讀懂段落內容、掌握夠段特點、語言特色等,繼而運用到習作當中,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一、段落教學的編排特點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下簡稱統(tǒng)編教材)在第二學段編排了段落教學的目標,總體呈螺旋上升的趨勢。具體到單元的語文要素,指向段落教學。(表1)
從統(tǒng)編教材語文要素的編排上可以看出,段落教學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提取信息,理解、概括內容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多個維度,要讓學生從段的表達上掌握基本方法擴展到篇章的學習上,進而運用到平常閱讀及習作,提高學生語用能力。
二、段落教學的策略
教師在段落教學中,選取課文的典型段落,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幫助學生了解內容,積累語言,學習寫法,讀寫結合,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技能去解決實際的閱讀、表達等語文問題的意識,從而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
(一)抓關鍵句,了解內容
學生走進文本是從內容開始的,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也是從引導學生了解文本內容開始。對于中年段學生而言,初步了解文本內容并不困難,但如何從段落中提取信息,概括段落大意,則需要教師選取教材中的典型段落,指導學生抓關鍵句,進行學法遷移。
三上第六單元《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泡泡提示“我發(fā)現這段話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币龑W生發(fā)現文段中的關鍵句,了解文段內容。通過學法遷移,三上19課《海濱小城》一文中,這樣設計:
師:課文的5-6自然段,請你們多讀幾遍。(生自由讀文)
師:會讀書的孩子,能把復雜的課文讀簡單。想一想,課文這兩段寫了哪些內容?
生:交流。(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榕樹 石凳 瀝青大路 街道很干凈
師:同學們很容易找到了文中的這些事物,還記得學習上一篇課文時,泡泡的提示,你找到了《海濱小城》這兩段圍繞哪句話寫的嗎?
生:“小城的公園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
師:對了,剛才大家就是抓住這些關鍵句,了解了文段的主要內容。
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教師關注《海濱小城》這篇課文中段落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抓住段落關鍵句的方法了解一段話的意思,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讓學生發(fā)現了課文構段的特點。單元學習中,教材通過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再次提示學生抓關鍵句能幫助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到了三下則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理解段落的意思到習得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如三下第四單元《花鐘》一文,泡泡中提示“這兩個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話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讓學生抓住關鍵句把握文段的大意。在后續(xù)的“交流平臺”中也總結提示,在《花鐘》一文的第2自然段第一句是個問句“不同的植物為什么開花的時間不同呢?”它不能直接概括說出段落的大意,但根據這句話的提示并作出回答,轉換關鍵句的表達,就能概括出段落大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構段的特點,教給學生學習段落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概括段落大意,把段落教學的目標落到實處,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二)搭建支架,梳理順序
段落學習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有的文章則需要學生理清幾個段落間的聯系,從而掌握“課文如何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這一語文要素。因此,教師在段落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搭建支架,減低學生學習難度,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
如統(tǒng)編教材三下第10課《紙的發(fā)明》,課后習題給出一個圖表,旨在讓學生通過填寫圖表理清課文脈絡。這需要學生先把握課文2-4自然段所述內容,但課文2-4自然段并沒有確切的關鍵句幫助學生填寫圖表,所以在此段落教學中,教師參考課后習題的圖表,引導學生先關注“造紙術發(fā)明以前”這一段落中敘述順序的時間詞語,給學生提供線性的圖表,把段落的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接著,引導學生交流表格內容,抓住關鍵詞繼而學習如何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最后進行學法遷移,完成課后習題的圖表,把握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表2)
單元間的語文要素雖指向不同,但是教師應該有整體的教學觀,善于發(fā)現相類似的文章段落,借助圖表這種“工具”,進一步提升學生提取文本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三下第14課《蜜蜂》,實驗的過程可以搭建圖表支架,讓學生圈畫關鍵動作,從而梳理實驗過程,最后把圖表的步驟用連貫的話概括段落大意。(表3)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支架,如魚骨圖、樹狀圖等,在交流討論中有效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三)品味語言,積累摘抄
新課標提出,第二學段學生應“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已經提示學生積累優(yōu)美詞句,從三上“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三下“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詞句”。到四年級,段落的教學除關注段落的結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品讀段落的語言表達,如四上第一單元《走月亮》第2自然段,課文用4個“照亮了”的寫月亮升起來時的景色,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和特殊句式進行品讀,朗誦,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也通過這一段落的學習感受課文描中寫月亮升起時的寧靜與美好,形成畫面感。第4自然段寫“月下溪岸”,通過引導學生品詞品句,體會作者豐富細膩的感觸和心緒。在朗讀、體會、想象中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和體驗力。四下教材中,《走月亮》的課后習題,抄寫課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句子。因此,在段落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鼓勵學生摘抄優(yōu)美詞句,積累精彩句段,嘗試借鑒運用到習作中,對提高學生的語用水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四)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教師在段落教學過程中,除了聚焦重點段落,關注構段方式,段落語言表達的特點外,還需結合課后習題以及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版塊,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段落的構段方式、語言特點等方面進行仿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不斷地練習,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如三下第七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其中第23課《海底世界》的4、5段就提供了很好的結構范例,課后習題也提示學生,段落既可以圍繞一個意思舉例寫,也可以圍繞一個意思多方面寫。結合三下第七單元語文園地中的練習,引導學生模仿《海底世界》中的構段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片段仿寫。而到了四年級,學生在段的表達上掌握了基本方法后,還需要關注段落的語言表達方面的內容,如四上的第一單元《走月亮》的課后小練筆,提示學生仿照第6自然段,從不同角度,寫一寫自己在月光下的所見、所思,為后續(xù)的習作做鋪墊,從而提高學生語用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對于那些語言、結構特點明顯的段落,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段落的教學價值,從學生的閱讀心理出發(fā),引導學生了解內容,把握結構,品味語言,學習寫法,模仿應用,從而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guī)劃小課題“小學中年段語文段落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4770)】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金妍.中年級分層漸進式語段教學有效性思考[J].小學語文,2012(4):33-36.
(責任編輯:黃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