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莎
【摘要】古典詩詞教學向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能幫助師生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方法。本文梳理了各種思維在古典詩詞中的表現,嘗試探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古典詩詞;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列為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嘗試探討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的具體策略。
一、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
中國的古典詩詞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向來就有直接體悟的傳統,比如,李商隱的《錦瑟》,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靈光乍現般的意象營造了似真似幻的氛圍,顯示了直覺思維的獨特魅力。具體策略:1.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來增強學生的語感。在語言類學科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提到的“語感”就是一種典型的直覺思維。誦讀就是利用古典詩詞天然的韻律節(jié)奏,讓學生逐漸熟悉古典詩詞的語言體系,獲得最直接的感知。在《錦瑟》的反復誦讀中,學生能在莊周夢蝶、美玉生煙、滄海淚珠等一系列朦朧迷離的意象中體會詩人營造的獨特氛圍和難以言說的“惘然”。2.注重古典詩詞閱讀量的積累。雖然直覺思維經常強調頓悟,但事實上,直覺者的頓悟也往往建立在豐富的經驗之上。熟悉李商隱的無題詩系列無疑能幫助讀者更快進入《錦瑟》的意境。只有豐富閱讀量,才能為直覺體悟做好充分準備。
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有密切的關聯,是一種用直觀的形象思考問題的思維。古典詩詞當中有許多富有永恒魅力的經典形象,是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的良好素材。具體策略:1.用畫圖或者語言描述的方式展現詩歌描繪的場景。畫圖和語言描述的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畫圖的目的不在于完成一幅逼真的美術作品,語言描述的目的也不在于精準翻譯,而是讓學生在閱讀古典詩詞時,習慣于在腦海中呈現畫面,培養(yǎng)形象思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比如,杜甫的《登高》開篇就描繪了六種景物,構成了一幅清冷開闊的秋景圖。學生對畫面進行直接想象,就能夠身臨其境般體會詩人的情感。2.重視古典詩詞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詩詞中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在《登高》的學習過程中,鑒賞“登高、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落木、長江”等意象,品析蕭瑟凄涼雄渾開闊的意境,能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的獨有的魅力。
三、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詩詞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的內容,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詩歌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事實上,由字詞句組成的文字作品往往都要遵循一定的邏輯規(guī)律。概念、判斷、推理,分析與綜合,分類和比較,同一律等邏輯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系統地理解詩詞。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也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這兩種思維都充分調動起來,才能推動古典詩詞閱讀教學的深度發(fā)展。具體策略:1.學習詩人在煉字、煉句、和謀篇布局方面的巧思。詩人對于字詞的選擇經常反復推敲,講究精準。這種精準往往就是符合邏輯的。句式結構的工整、篇章的起承轉合都是經過嚴謹邏輯思考后的結果。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看似是十幾個詞語的隨意組合,實際上每個詞語的選擇、句子的組合、排列的順序都是詩人經過邏輯思維加工之后的成果。2.通過歸納和比較把握古典詩詞的特點。比如,運用歸納法分析山水田園詩的特點,能讓學生快速掌握這類詩歌的一般特質。而比較王維和孟浩然之間的差異,既能加深學生對詩人的認識,也能提高對個別篇章的鑒賞能力。
四、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
首先,中國古典詩詞中本來就有一些體現辯證思維的作品。其次,在專題研討、群文閱讀的時代,評析詩人的思想價值體系也是教學中常有的環(huán)節(jié)。這些正是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好時機。具體策略:1.挖掘古典詩詞中蘊含辯證思維的作品,如,蘇軾《題西林壁》《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白居易《白牡丹》《贈王山人》等。2.在評析詩人的思想價值觀念時,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素材。比如,開展蘇軾詩詞的專題學習時,可以按時間順序精選蘇軾被貶黃州后的一系列代表作品,讓學生分析詩人不斷變化的心理狀態(tài),更全面地了解蘇軾,而不是只會記憶“曠達灑脫”這樣的“標準答案”。有時甚至可以提供觀點對立的閱讀材料,在全面思考和充分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
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教學中關注思維的價值,古典詩詞也能成為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利器”。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