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凱 李心浩(長春財經學院)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生產、經營模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對高校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要求“堅持科技強審,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大數據審計”。因此,高校必須緊跟數字經濟的步伐,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積極推動審計人才質量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審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課程設置方面、實踐教學方面和師資配備方面。如何應對當前教學模式的缺陷、優(yōu)化課程體系,以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國家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議題。
“十三五”期間,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審計信息化的發(fā)展,提出了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審計信息化建設,以構建國家、省級審計數據系統。近年來,政府審計機關一直在加大信息化建設,在構建綜合審計信息系統的同時,積極推進大數據技術在審計實務中的應用。因此,數字經濟背景下,政府審計工作對審計人員的審計實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審計人員在熟知各專業(yè)領域知識的同時,要增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升信息化審計的水平。
社會審計是我國審計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審計主要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傳統的財務會計審查業(yè)務在逐漸減少,風險控制服務、管理咨詢業(yè)務的比例在逐漸增加,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控制風險上,這些業(yè)務都需要審計人員具備熟練的信息化審計能力。因此,社會審計組織在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風險審計的過程中,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儲備,能夠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利用信息化審計軟件來準確地進行數據采集、信息處理,合理的風險評估、控制風險。
數字經濟時代,企事業(yè)單位的信息系統越來越完善,很多企業(yè)均實現了業(yè)財一體化。此時,傳統的內部審計工作已無法精準核實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完整性,須依靠IT審計進行內控測試、風險控制。因此,要求內部審計人員不能將目光僅放在財務審計上,還應注重對各項交易和業(yè)務進行事前、事中控制為主的監(jiān)督,從ERP系統宏觀把握企事業(yè)單位的運營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企業(yè)的業(yè)務、財務數據進行選擇、分析和審查,運用信息化審計方式進行內部控制、風險管控等工作。由此可見,內部審計工作也對高校復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審計學屬于管理學科專業(yè)、而信息技術屬于工科專業(yè),如何將二者融合,培養(yǎng)復合型審計人才,一直是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的瓶頸。在國內,很多高校的審計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明確、不科學,沒有突出審計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課程設置也有很多重復,沒有突出數字經濟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而且,高校對大數據審計方面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沒有將計算機審計作為主干課、核心課來講授。已有的審計專業(yè)理論課內容不夠新穎,融入大數據、信息化的內容較少,與審計實務脫節(jié)嚴重。另外,即使有高校開設了計算機審計的課程,教師大多只是單純講授了計算機審計軟件的操作方法,沒有將大數據審計理論知識與計算機審計軟件實操緊密結合,使得學生缺乏對大數據審計工作全面、系統的認識。因此,無論是在課程設置、內容深度、課程銜接等方面,都沒有滿足國家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
審計作為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應該從實驗室、校外實訓基地、案例教學等方面展開。然而,由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諸多高校在審計虛擬仿真實驗室、審計綜合實訓平臺上建設不足。即使有高校采用了審計之星、中普審計、用友審易等審計教學軟件,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在利用這些信息化審計軟件教學時,仍然沿用傳統的審計方法進行財務數據分析,沒有結合大數據審計的取數、分析技巧,使得學生不能了解最新的計算機審計流程。另外,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現場審計實操時,大多數學生被安排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例如表格數據整理、憑證抽查、現場盤點、底稿歸檔等工作,實踐內容與理論知識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最后,就案例教學來說,由于教師對案例教學設計不充分,沒有結合大數據時代的審計案例,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使得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
由于審計專業(yè)課是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比如審計學、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等課程,而高校教師中,中青年教師占比較大,大多都是畢業(yè)之后直接開始上課,實務教學經驗明顯不足,部分教師甚至沒有審計實務工作經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理論教學與實務知識融合講述。因此,在講授實務內容時,教師往往是紙上談兵,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審計專業(yè)缺乏計算機審計骨干教師,沒有及時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補充計算機審計、大數據審計方面的知識,導致學生在就業(yè)時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沖擊并轉變了審計工作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傳統審計思維的轉變勢在必行,作為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高校應該融合大數據審計思維,加強大數據審計學科建設,明確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建立特色鮮明的復合型審計人才課程體系,強化復合型審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首先,應該將計算機審計、數據庫處理、大數據技術應用等課程作為審計專業(yè)的重要課程,將大數據審計技術與專業(yè)課內容深度融合,通過深化大數據、信息化技術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信息化審計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還應在審計學、內部審計、政府審計等理論課程中穿插計算機審計教學內容,進而縮短專業(yè)課知識與審計實務之間的差距。其次,高校應重視大數據審計學科的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對審計專業(yè)教師科研成果的支持與轉化,使得審計專業(yè)建設能夠符合國家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要求。
為了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各單位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高校應適應時代發(fā)展,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一體化大數據審計仿真實訓平臺。首先,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應充分融合大數據審計的思維、方法,教師應設計豐富、新穎的實踐教學內容,通過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的過程,鍛煉學生識別風險、控制風險、處理審計實務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理解數字經濟時代的審計思維和審計方式。其次,高校應積極探索構建校企合作生態(tài)圈,盡量與大數據審計技術成熟、信息化審計水平較高的單位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安排實踐導師、組織頂崗培訓、派送學生參觀學習,讓學生迅速融入到大數據審計的實踐環(huán)境中,通過熟悉各類型單位的審計流程、審計方法,掌握審計實操的技能,將課堂中學到的大數據審計思維應用于審計實踐過程中。最后,教師應在課堂中適當融入ERP理念、加入大數據審計案例,引導學生成為分析案例、處理審計實務問題的主體,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審計理論內容,培養(yǎng)學生應用大數據和計算機技術處理審計實務問題的能力。
復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在于復合型審計師資隊伍的建設。因為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審計專業(yè)建設的質量,影響著審計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對于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求審計專業(yè)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務經驗,還要熟練掌握信息化審計軟件的實操技能。首先,作為審計專業(yè)課的教師,應該積極學習信息化審計、大數據分析等知識,深入審計實務工作中進行鍛煉和學習,更新審計思維和知識結構。其次,高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大數據分析、信息化審計軟件的培訓,安排教師深入企事業(yè)單位進行交流學習,在了解審計實務工作變化的同時,讓老師掌握最新的審計實務操作方法和技能,以便積極推進審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最后,高校應加快大數據專業(yè)教師的引進,支持教師在教科研方面對信息化審計的研究和應用,努力建設一支優(yōu)秀的復合型、雙師型審計教學團隊。
為了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國家對于復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本文分析了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復合型審計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針對問題制訂了高校復合型審計人才培養(yǎng)的實現路徑,在完善課程體系、優(yōu)化實踐教學、培養(yǎng)師資隊伍方面展開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夠對高校復合型審計人才輸出質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