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勤業(yè)新村幼兒園 韓蕾
首先,有助于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增強幼兒的課堂參與率。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美術教學內容,制作一些動態(tài)、直觀的動畫課件,刺激幼兒的視覺與聽覺感官,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并集中幼兒的課堂注意力。比如,在開展“煎蛋”這一繪畫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將煎蛋的過程設計成動畫,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蛋在打入鍋中到成型的過程,蛋顏色的變化和那種“滋滋”聲能吸引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在觀看過程中幼兒也能輕松地掌握煎蛋的顏色、形狀,并積極地將煎蛋畫出來。而相比于傳統(tǒng)死板、單一的教學手段來講,動畫課件能吸引更多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不斷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
其次,有助于攻克教學難點。幼兒往往難以透徹理解美術活動中涉及的一些比較生硬的繪畫技巧,而教師若進行詳細的示范又會浪費大量課堂時間。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美術活動時,教師就可以針對教學重難點,制作一些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示范課件,這樣不僅可以促進示范效率的顯著提升,也能讓幼兒對相應繪畫方式有更直觀、準確的掌握。比如,在開展“線條想象畫”的美術活動時,對于首次接觸這種繪畫方式的幼兒來講,面對較為復雜的線條與色塊,幼兒常常會產生很多疑惑。對此,教師就可以制作一個示范課件,讓幼兒感受復雜線條逐漸成為一幅幅漂亮抽象畫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作畫方法與要求的理解與印象,也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最后,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想象。美術活動開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而自我創(chuàng)造往往都需要一定的基礎經驗,但幼兒生活經驗的匱乏也制約著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美術活動內容與要求,整合相關資料,進而讓幼兒在觀看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基礎經驗。比如,教師在引導幼兒以“我的房子”為主題進行繪畫時,面對周圍千篇一律的房子,幼兒很難受到啟發(fā),無法繪畫出獨特的房子。對此,教師就可以借助網絡為幼兒展現(xiàn)一些著名建筑,如,北京的故宮,蘇州水鄉(xiāng),以及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等。通過觀看這些建筑,幼兒不僅能獲得一定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能豐富自身知識。
在充分明確信息技術應用于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積極作用后,教師就應該利用這些優(yōu)勢來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并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力。
首先,可以運用動態(tài)圖片,豐富幼兒繪畫經驗。幼兒在積極主動去探究一些美術重難點時,常常會出現(xiàn)啟而不發(fā)、思維受堵的時候。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需要,為幼兒再現(xiàn)情景,從而激活幼兒的受堵思維,加深幼兒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比如,教師在引導幼兒開展“春天”的繪畫活動時,由于幼兒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也較少,觀察力、記憶力和審美能力也有待提升,所以對春天的認知往往還停留在小花、小草的層面。但若要教師帶領幼兒去大自然中親身體驗,又常常會受到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難以實現(xiàn)。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教學中的重難點,制作一些關于春天的動態(tài)情景,如,百花齊放、柳樹發(fā)芽等。當幼兒看到這些情景后,便會在大腦中自然地產生一系列聯(lián)想,并浮現(xiàn)出以往在春天發(fā)生的趣事,使幼兒能輕松地掌握美術活動中的重難點,積累更豐富的繪畫經驗。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靈活應用音響設備來拓展幼兒的表達方式。在表達方式的培養(yǎng)上,教師可以將美術活動內容與其他學科中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進行科學整合,開展綜合教育活動。主要是因為藝術之間是相通的,通過科學整合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表達方式。比如,教師在開展“聽聽畫畫”這一活動時,就可以先為幼兒播放小提琴協(xié)奏曲《夢幻曲》,以及民樂《金蛇狂舞》這兩種風格迥異的樂曲,然后再讓幼兒利用線條等繪畫方式結合自己聽到的,或者體會到的進行表達。如安靜時可以利用冷色調來表達,而暖色調則可以用來表示熱鬧等等。通過將音響設備靈活的應用于美術活動中,不僅能進一步拓展幼兒的表達途徑,也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再者,可以通過數碼產品的科學應用來強化評價活動。評價是美術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在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對繪畫作品的評價,而對于繪畫過程卻沒有給予客觀、全面的評價。如幼兒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積極主動性,習慣與持久性方面的變換等這些方面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很難為幼兒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而在加強信息技術與美術活動的整合后,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數碼產品,將幼兒的整個繪畫過程中記錄下來,并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讓幼兒在觀看中自覺發(fā)現(xiàn)、分析和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幼兒美術素養(yǎng)和綜合學習能力的逐步提升。
又如,在開展泥土活動時,通常都會存在這種現(xiàn)象,幼兒雖然每次都會認真制作泥工作品,并且每次都會捏出一些更加新奇、漂亮的作品,但為了是橡皮泥的濕度能得到長久保持,在活動結束后常常會匆匆將作品揉成泥團放回盒中,這不僅會導致幼兒悶悶不樂,教師也會覺得很可惜。而在應用信息技術后,教師就可以利用數碼相機,將幼兒每次捏出的作品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下來,這樣不僅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幼兒進行賞析評價,也可以通過網絡傳給家長,并讓家長對幼兒的各個作品做出客觀評價,這樣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深化美術評價活動,也能讓家長對幼兒繪畫水平的提升,以及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有更全面的了解。
另外,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學中,可以有效運用微課的方式來對幼兒進行教學,從而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在微視頻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幼兒對美術知識的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某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活動講解中,設置了“紅色的暢想”活動,利用這種方式來改變傳統(tǒng)美術活動中教師示范繪畫的方式,以此來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提升幼兒的學習效率。教師利用PPT做好相關課件,對幼兒提問:“孩子們,大家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紅色的?”這時幼兒便會主動發(fā)揮想象,去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紅色,如紅色的食物、紅色的場景以及紅色的植物等,同時教師也可以參與教學中,與幼兒進行討論,提升課堂互動性。這樣不僅提升了幼兒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能讓幼兒對教師產生好感,更利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也可以嘗試讓幼兒利用紅色來進行創(chuàng)作,讓幼兒去想象創(chuàng)新,從而來提升幼兒對紅色的感覺。這樣在微課中,幼兒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提升,并且學習興趣也逐漸得到激發(fā)。
隨著幼兒園教育體制的進一步改革,美術教學活動的價值與課程評價標準也隨之在不斷更新與完善。因此,在信息時代快速發(fā)展背景下,幼兒園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活動的整合,對增強幼兒學習興趣與效果,以及提升美術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并結合美術教學內容與目標,科學、靈活地應用信息技術,進而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