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大多數學者把宗教世俗化理解為:宗教日益關心此岸的人類事務,而不再專門以服務和向往于彼岸的上帝和天堂為宗旨。目前在美國出版的《宗教百科全書》(16卷本)中,對宗教世俗化問題也做出了相同的界說:世俗化是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宗教的意識、活動和機構失去了對社會的重要性。宗教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與社會相融合,從一開始的純粹感性到現(xiàn)在的趨于理性化。正如一些學者所說,當代宗教世俗化的實質是宗教的人間化。1989年5月,美國《洛杉磯時報》載文:“學者的理論認為:大多數宗教已經進入最后的‘民間’階段?!壁w樸初先生和臺灣星云法師正是為了使佛教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大力提倡“人間佛教”。其中西方基督教堂特有的“玫瑰花窗”和中國藏傳佛教的“唐卡”藝術雖然在形式上是一組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但是其蘊含著的宗教世俗化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巴黎圣母院共有3組大型圓形玫瑰花窗,分別位于教堂的南、北、西三面,可謂是玫瑰花窗的杰作和典范。這三扇花窗由13世紀卡佩王朝國王路易九世(即圣路易)提供,約于1250-1260年間相繼完工。如果說哥特式教堂的外在表征是高聳消瘦,通常密布著支撐部件(扶壁和飛券),仿佛是沒有拆卸的腳手架。那么巨大的玻璃花窗則是哥特教堂建筑的內在靈魂。圓形的玻璃窗呈車輪狀向外輻射,有說法認為玫瑰窗原名來源于古法語中的roué(輻輳狀的車輪)。由于當時還不能生產純凈的透明玻璃,卻能生產含有各種雜質的彩色玻璃,并且只能夠生產小塊玻璃。經過繁復設計的彩色玻璃拼湊在一起,像多瓣的玫瑰花一樣,因此得名玫瑰花窗(the rose window)。
花窗的制作過程繁復嚴謹,設計師先設計好玻璃草圖,讓捐贈人過目,得到捐贈人認可后才簽訂合約,開始生產。玻璃制作完成后,在教堂中進行拼接組合。每一塊玻璃都要達到能夠抵抗惡劣天氣的標準,并且需要承擔自重,這也許是為何這些中世紀的花窗經過數個世紀仍完好無損的原因。
在動蕩不安的中世紀,哥特式教堂是宗教和社會生活的中心,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當時的人們對上帝的交流和宗教的認識幾乎完全是通過教會。花窗藝術不僅是為了營造烘托教堂的神圣氛圍,更通過具體的宗教圖像為教徒們提供一個認識上帝的直接通道,是人們對于天堂的向往和想象。
主要有四種題材:第一類是關于《圣經》的主要內容,如耶穌的誕生、復活和受難,或逐出伊甸園等核心內容;第二類是關于歷史上基督教圣徒的事跡;第三類是彩窗捐贈人的形象,中世紀時期,捐贈人一般是富裕的皇室、貴族、商人等,是他們的贖罪方式之一。通過這種形式,捐贈人將自己的形象永久留在“上帝在人間的居所”;第四類是植物、動物與圖形,是基督教信仰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像。
此外,這些宗教故事都是深入信徒日常生活的,給予教徒“行善事,升天堂”的信念正是在通過故事的方式在約束民眾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起到了教育教化的作用。這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基督教是面向廣大民眾來傳播信仰的,不僅僅服務于貴族,因此,教育知識水平不高、不識字的信徒占到很大得到比例,把故事刻畫在玻璃花窗上,用玻璃花窗的壯觀之美吸引信徒的眼球來接受教化,讓視覺和思想都得到升華。
唐卡是一種將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是藏文的音譯,指的是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這是古代藏族人民在宗教信仰和游牧習俗的妥協(xié)中,延伸出來的一種便于攜帶、可以隨時供奉的佛像載體,取代了沉重的傳統(tǒng)造像,寄托了藏人心中神圣的信仰。因此每一筆精細的勾描,都可能在前一秒的屏氣凝神中誕生,在下一秒的跋山涉水中遠行。
唐卡的題材內容,主要以宗教為主,同時也涉及歷史文化、民間傳說(圖2)、世俗生活、歷算等領域。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fā)展。
繪制唐卡,是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一種修行方式。想要成為優(yōu)秀的唐卡畫師,需要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學習,而要繪制完成一幅唐卡作品,短則需要半年,長則需要十余年。唐卡的繪制要求特別嚴苛,繪制過程極其復雜,其中開眼是繪制唐卡的最后一道工序,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唐卡作品的精彩與否經常與開眼是否成功相關。在藏地,唐卡畫師是備受尊重的身份,大家認為,能夠將無形的神佛描繪出來的人,一定具有通靈的能力,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庇佑。唐卡畫師在繪制唐卡時,總是懷著虔誠的心情,將其視作一種功德,要洗澡、香薰,來清除自身的污穢,還要誦經,祈求智慧文殊菩薩開啟心智。唐卡畫師的藝術生命非常短暫,一位畫師的黃金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幾年,在繪畫唐卡的過程中為保證運筆的順暢和筆尖的細膩,畫師會不停的以嘴潤筆,小筆著色,攝入了礦物顏料中大量有害的物質,從而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使唐卡畫師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60歲左右,可以說唐卡畫師是在用生命繪制每一幅唐卡。
2006年,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唐卡起源于藏傳佛教服務于虔誠的佛教徒,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唐卡不再僅僅只是用于滿足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這種“慈悲藝術”已然成為了人們用來收藏與欣賞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呈現(xiàn)明顯的升溫態(tài)勢。
宗教世俗化,雖然使宗教失去了它原先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但也促使了宗教適應時代的革新。其革新意義在于:第一,當代世界宗教世俗化,實現(xiàn)了宗教信仰模式上的革新。它成為一種以人為本的信仰模式,改變了古代和中世紀以神為本的信仰模式。這種改革,讓主觀意識加入宗教信仰中以至于在尊敬的同時也不被神權屈服。第二,宗教世俗化實現(xiàn)了宗教倫理觀上的革新。從為“唯神論”到“人道主義”,宗教逐漸融入社會規(guī)訓從而變成了社會規(guī)范的一個途徑,用更加感性的方式讓人們恪守己禮,這有利于宗教道德更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第三,當代宗教世俗化,實現(xiàn)了宗教實體經濟上的革新。除了在精神指導上有轉變,為了迎合市場經濟現(xiàn)代宗教實體也以服務于人為其主要宗旨。例如,現(xiàn)在許多宗教文化產品會與商業(yè)聯(lián)合,在宣揚宗教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發(fā)展,讓宗教不再脫離經濟軌道,與時俱進。
值得提出的是,“世俗化只是改變了宗教的存在形式和改變了其發(fā)揮作用的特點, 但卻不會導致宗教的最終消失?!睕]有任何東西允許我們宣布現(xiàn)代性與宗教的消失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這種進程更加可以被比喻成是一種重塑,包括世俗與宗教的焦點。目前的階段似乎是一個迅速發(fā)展的階段,一種新形式的補充、重新定義或取代。
神圣的宗教是在人們的智慧下建立起來的,世俗生活更是每一個建立者和信奉者無法離開的,只有如此才能將宗教達成“圣凡合一”。宗教世俗化的過程更想表達的是“自我啟蒙”,不僅是將宗教適應社會發(fā)展,使其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宗教世俗化將受教化的權力交給了信徒自身,無論是唐卡繪畫藝術還是哥特式建筑里的玫瑰玻璃花窗都擺脫了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化模式,由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宣傳方式也逐漸增多,信徒學會了主動獲取信息,主動學習。
“傳統(tǒng)宗教世俗化突出的一個方面就是積極關注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或直接介入國際政治圈內,利用自身的影響力維護世界和平,調解國際爭端”。無可爭議的是,在過去的30年里,宗教在相當多的國家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它是否需要對世俗化范式進行重新思考?然而,所有評估局勢的人都帶來了他們的看法和偏見。然而,基本上,觀點可以被一分為二:那些不相信把除神以外的所有原因歸因于宗教運動和結果的人;那些有信仰的人在許多普遍的宗教信仰中覺察到上帝之手。由于宗教重新找到了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點,開始關心人們的世俗需要,重視人們的世俗利益,因此,“宗教觀念對社會事務的影響愈來愈深,介入更多的世俗事務之中”。本世紀初涌現(xiàn)出大量新宗教,足以說明宗教在當代人的生活中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