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方式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網絡技術在大學思想理論和實踐性教學中越來越多地得到普及與應用,社會逐漸步入網絡時代。基于網絡科技所開發(fā)的新媒體也得到了極其迅猛的進步?,F(xiàn)階段,網絡新媒體早已融入到了人們日常生活與學習的諸多領域。基于此,將網絡新媒體融入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得到了高校眾多師生的普遍關注。本文主要基于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積極探究網絡新媒體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的應用形式和內容相互融合,揭示網絡新媒體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運用實效,希望為相關的研究人員和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大學;思政教育
前言
對于大學的教育教學來說,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怎樣有效落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一直以來都是一線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由于大學思政教育的各項內容相對來說較為抽象,也具備了極強的理論性,加之思政課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教學方式,大學生對于學習思政課程內容整體學習體驗興趣并不高,而怎樣才可以將抽象的、理論性較強的思政課程內容通過適合的教學模式開展,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思政教育內容,已經成為現(xiàn)階段大學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最為關鍵問題之一。網絡新媒體技術作為新時代先進科技的產物,比較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并且也能夠為文化、知識提供更積極、更豐富、更直觀的傳播模式;將網絡新媒體在大學思政教育中合理地運用,有利于解決目前大學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理解與掌握等多種問題[1]。
一、網絡新媒體優(yōu)勢概述
(一)網絡新媒體具備了廣泛性
近年來,網絡新媒體得以快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具備了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同時,大部分網絡新媒體主要依靠各大平臺進行運作。對于大學的思政教育來說,可以憑借網絡新媒體所具備的廣泛性優(yōu)勢,在大型網絡平臺上開展教學。此種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打破傳統(tǒng)大學思政教育的模式,同時還可以使大學思政教育不會更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相比于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傳播效果與深度來說,其更加便捷、深入和有效。思政教育老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獲取大量的教學素材,使思政教育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在網絡新媒體內包含著大量的關于社會及民生的相關信息,與大學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習更加貼近,大學學生能夠更好地收集思政教育的相關素材,可以將思政教育的素材與自身的生活進行融合。
(二)網絡新媒體具備了高效性
對于網絡新媒體來說,實際上是虛擬網絡的組成部分,具備極強大的時效性和較高的運行效率,便于當今大學生喜聞樂見。比如:在大學思政教育的日常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針對較為抽象的部分內容采用多種模式進行講解,盡量為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講解其中的抽象概念。另外,在網絡新媒體中,包括了各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思政教育素材,諸如圖片、視頻及文字等等??梢砸龑W生觀念相關思政教育視頻素材,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抽象的概念,如此不但使得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直觀,同時也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使較為抽象、模糊的思政教育內容有效的轉化成為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具體案例,有利于大學思政教育提高效率[2]。
(三)網絡新媒體便于發(fā)揮碎片化學習的優(yōu)勢
網絡新媒體另一項優(yōu)勢,是能夠有效地打破了信息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使信息的傳播媒介、傳播渠道等方面都發(fā)生極大的變化,以碎片化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受眾可以自行把其中的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可以形成大數(shù)據(jù),進而使其能夠發(fā)揮出更加巨大的教育價值和影響力。網絡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數(shù)量及效率等方面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獲得了明顯的提升,使個體價值在新時代的社會價值在得到明顯體現(xiàn)。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均能在同一渠道與不同模式中收集信息,大學生的想法與價值同樣能夠得到有效的展示。由此,使得所有人步入到一個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模式中。
二、大學傳統(tǒng)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在開展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大多存在著教育模式過于單一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由于受到新時代各個領域快速發(fā)展的影響,他們的思想也表現(xiàn)得更具活躍性與開放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傾向追求新鮮感及多元思想,導致大學思政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感覺到思政教育課程過于枯燥乏味,使得思政課程的引導及教育的功能逐漸弱化;再加上目前學生日常生活越來越豐富,他們完成必修課程以后會獲得大量的休閑時間,大學的思政課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也無法充分利用學生的這部分時間進行教育。對此,如果大學思政教育老師能夠不斷強化自身的優(yōu)勢和劣勢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對行之有效的先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地探究,可以有效吸引大學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提高大學思政教育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引導學生由被動的灌輸式的教與學的模式中走出來,積極地開展思政課程的學習中[3]。
三、在大學思政教育中運用網絡新媒體所具備的優(yōu)勢
(一)網絡新媒體能夠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嶄新平臺
現(xiàn)階段,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處于信息化時代?;谛畔⒒瘯r代的快速發(fā)展為背景,人們可以在網絡新媒體中獲取與傳播各種信息。相比于傳統(tǒng)的媒體而言,網絡新媒體使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豐富多樣。每個個體都可以輕松地與各類信息進行接觸,同時又是單獨的媒體。人與人之間能夠更順暢和頻繁地進行信息的交流與溝通。網絡新媒體在收集信息、傳播信息、整理信息等方面具備了極大的優(yōu)勢。而在大學的思政教育中運用網絡新媒體,有利于為學生構建起更加廣闊的學習平臺,使他們能夠微信、QQ群和微博等目前較為先進的社會大眾都在使用的社交平臺進行溝通與交流,如此學生通過平臺能夠更加便利的收集信息,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的學習。網絡新媒體中所包含的大量的信息與思政教育內容能夠有效的拓展學生的視野。與此同時,將思政教育的相關知識與網絡熱點進行融合,從而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思政教育知識,使大學思政教育的效率明顯提高。
(二)大學生更容易接受網絡新媒體教學模式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正處于社會各個領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對于一些新鮮有趣的事物他們也較為容易接受。網絡新媒體的出現(xiàn)恰好也符合當前大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易受到當代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大學生使用網絡新媒體的頻率相對較高,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獲取諸如國家和政府所頒布的各項新政策、新方針、國內外目前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等等許多外部信息。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獲取國家許多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的相關要求與目標等方面的信息。大學思政教育運用網絡新媒體,可以充分整合其中的相關視頻、圖片及文字等思政教育素材,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使思政教育的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樣,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的學習思政知識,使大學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顯著[4]。網絡新媒體所具備的另外一個更加突出的優(yōu)勢在于其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而大學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通過移動設備收集其中各種平臺所蘊藏的思政教育信息,并且可以實時了解國內外的發(fā)展動態(tài)及社會熱點等信息,能夠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行實時關注,并積極地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也方便與網絡平臺上的其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在網絡新媒體中,學生可以將自身所掌握的思政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進行聯(lián)系,通過深入地思考,從而將其知識內化并轉化成為自身的核心價值觀。由此可見,網絡新媒體的教育模式符合新時代大學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思政教育的知識。
(三)網絡新媒體使大學思政教育面臨新挑戰(zhàn)
對于大學學生來說,網絡新媒體具備了極強的吸引力,由此也使得網絡新媒體在大學學生中的使用頻率逐漸升高。然而網絡中也充斥著大量的沒有經過識別的各種信息,因此對于大學的思政教育老師來說,應當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與使用網絡新媒體。網絡新媒體的正確導向能夠幫助大學學生更好的規(guī)范學習思政教育內容,假如網絡新媒體的運用不恰當,那么很可以會致使相當大的一部分自控能力偏弱的學生迷失在網絡中,無法自拔。用虛擬交流取代現(xiàn)實交流,極易使學生出現(xiàn)心理方面的問題,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大學思政教育中運用網絡新媒體,必須重視網絡新媒體所具備的兩面性。對于大學思政教育老師來說,應當大力引導學生有節(jié)制的運用網絡新媒體,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把控分寸,如此才能促進網絡新媒體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使大學思政教育的教學成果明顯提高[5]。
結論
總而言之,網絡新媒體逐漸成為新時代人們獲取與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應充分發(fā)揮其在思政課教學和思想教育領域中的優(yōu)勢,促進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然而,網絡新媒體依然屬于虛擬平臺,加之當前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依然不夠完善,因此,一些網絡平臺無法嚴格規(guī)范信息的發(fā)布與管理等方面。大量的不良信息的存在,以及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偏少,心智與思維依然不成熟,所以他們極易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嚴重影響。所以,將網絡新媒體應用于大學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大學思政老師需要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新媒體,并且引導學生在網絡新媒體上獲取健康的、良好的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對學生行為及心理的影響,使網絡新媒體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琴.探究“中國夢”對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有效改進[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4(15):66-67.
[2]李占青.“中國夢”指引下的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改進模式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8):227-228.
[3]張耀天,王佳男.新時代校訓精神解讀與大學思政課堂融入式教學探索——以湖北師范大學“概論”教學課堂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05):87-92.
[4]金妙穎.藝術類網絡思政新媒體平臺建設策略——以東華大學Style DHU型東華網絡文化工作室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28):73-74.
[5]李喆.高校共青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STORY體系構建——以贛南師范大學團委官方微信“青春贛師”為例[J].科技風,2018(30):61-62.
作者簡介:楊蘇平(1968.02--),男,漢族,江蘇泰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