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
摘? 要:空間句法為分析和理解人居環(huán)境提供了相關的理論和技術的支持。目前,空間句法已經被證明能夠在宏觀尺度上分析和解釋空間結構與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應用較為廣泛,但該理論對建筑內部空間的研究目前在我國還討論得較少。本文基于空間句法對建筑內部的景觀、承重結構、空間可視性等要素進行了分析,結合空間深度、空間整合度的相關數(shù)據(jù),提出空間句法同樣可以被應用在組成建筑內部空間的要素上,并能指導理解空間形態(tài)和使用者的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程度。
關鍵詞:空間句法? 建筑空間? 空間深度? 整合度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7(b)-0052-05
Application of Space Syntax in Small-Scale Spatial Elements
HU Qi1,2
(1.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73 China; 2. BIM Smart City Research Laboratory,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73 China)
Abstract: Spatial syntax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human settlements. At present, spatial syntax has been proved to be able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behavior on a macro scale. It is widely used,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ior space of buildings is still less discussed in China. Based on the spatial synta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landscape, load-bearing structure, spatial visibility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building.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data of spatial depth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patial syntax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he elements of the internal space of the building, and can guid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form and the user's social behavior.
Key Words: Space syntax; Architectural space; Spatial depth; Integration
1? 背景與意義
自1984年比爾·希列爾(Bill Hillier)和朱麗安娜·漢森(Julienne Hanson)第一次提出通過可度量的空間模型對空間和社會行為進行解讀以來,空間句法已被廣泛運用于分析、比較、理解或優(yōu)化城市街道、開放空間、園林景觀、建筑內部空間等方面[1]。特別是現(xiàn)階段我國對于宏觀尺度的城市、村落街道和公共空間的研究[2],空間句法能夠很好地討論其特征及其與當?shù)氐纳鐣袨橹g的聯(lián)系[3]。近年來,國內使用空間句法對微觀尺度即對建筑的內部空間進行研究也已經有了一些嘗試,但這些分析仍然停留在就建筑層面來講相對宏觀的角度。無論是通過比較的方法解讀不同風格建筑的社會文化內涵[4],還是通過分析視域、整合度,或者空間深度為建筑設計提供更優(yōu)化的方案[5],這些研究都是關于建筑內部不同功能的內在結構或者整體空間的[6],而對于空間內部更小的單獨要素,如植物、柱子、入口接待臺等缺少深入的討論。本文從空間內部的單獨要素出發(fā),以3個建筑的實際案例為基礎,探討了空間句法在建筑空間內不同要素上的應用,以期為理解和研究建筑提供更廣泛的量化依據(jù)。
2? 研究對象和分析結果
2.1 景觀——以切爾西中學(Chelsea Academy)為例
似乎有一種趨勢,景觀和建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時人們在建筑內部創(chuàng)造景觀,如卒母托在海德公園建造的黑色四合院;有時人們在景觀內部建造建筑,如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無論哪種情況,人們都試圖讓它們成為對方的一部分,形成一個平衡的環(huán)境。切爾西中學是一個完美的例子,說明景觀如何被引入到建筑中,以及它如何作為建筑的一部分發(fā)揮作用。這個案例試圖解釋建筑內的景觀如何幫助組織學校的社會生活。
首先,切爾西中學的露臺將有助于在學生和教師之間產生更多的聯(lián)系。從總體規(guī)劃中可以看出,由于被密集的低層房屋所包圍,建筑沒有機會擴展其地面,以獲得更多的戶外娛樂和教學空間。因此,每層的露臺成為了一個玩游戲和休息的多功能場所。學校在一天的不同時段會有不同的活動,所以露臺會起到不同的作用。根據(jù)希列爾的研究,功能是關于如何在訪客和居民之間建立界面關聯(lián)的問題,而這個界面關聯(lián)的建立是源于他們對于建筑的社會性認知[7]。如果將這個研究在學校的背景進行討論,居民可以被翻譯成教師,而訪客就像學生。因此,會有3種不同類型的界面關聯(lián),即“教師和學生”“教師和教師”“學生和學生”。因此,如果人們能研究這3種界面關聯(lián)是如何在露臺上發(fā)生的,就能理解景觀是如何作為學校的一部分發(fā)揮作用的。
以一樓為例,從平面圖中可以看出,從員工工作間到露臺的臺階深度不超過3個,此外,所有房間的窗戶都是朝向露臺的。正如希列爾和漢森所介紹的,深度值是指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所要經過的最小步數(shù),不同空間之間的移動過程算為一步??臻g移動步數(shù)較少意味著教師很容易到達露臺(如圖1所示)。因此,當教師沒有課的時候,他們可以選擇坐在露臺上,呼吸一些新鮮空氣或與他們的同事交談。
那么,露臺是如何吸引學生的呢?可以通過使用空間句法軟件來進行軸線分析并再次查看一樓的數(shù)值來找到答案。從空間句法軟件的分析結果來看,它說明了最綜合的線已經穿過了其中一個露臺,也就是地圖中的紅線(如圖2所示),在全局形態(tài)下,圖中的高整合度表明這個空間會吸引更多的人。可以想象學生會如何利用這個露臺作為一個開放的地方來互相交談、玩游戲、討論學習等。
然而,要考慮到景觀是建筑的一部分,僅靠露臺吸引更多的人是不夠的,還必須保證這些不同的功能可以在露臺上得到很好的組織。從一樓的軸線圖中(如圖2所示),可以再次看出,最大的露臺的三條線都是不同顏色的。顏色越冷,空間就越隔離。因此,可以證明這個露臺可以維持不同的活動。從圖片上看(如圖3所示),1號空間是最隔離的,作為一個安靜的地方,它適合于個人閱讀書籍或獨自思考。相反,3號空間是最綜合的,在這里會有更多的人經過,并不期而遇;2號空間的活力值在1號和3號之間,適合人們坐下來聊天。
總之,在建筑內部的景觀可以被看作是建筑的一部分進行,同時恰當?shù)膬炔烤坝^設計也支持建筑在不同的使用時期和被不同的人所使用都能有更好的表現(xiàn)。
2.2 柱子——以福斯特建筑事務所的辦公空間為例
正如希列爾所定義的,凸形空間是一個可以從任何點到任何其他點畫出直線的空間。在建筑中繪制凸形空間的另一個規(guī)則是,它應該由最少的數(shù)量和最“肥大”的形狀組成。凸形空間的分析可以表明一個地區(qū)是整合的還是隔離的,深度圖中的空間越紅,它就越整合,這意味著它將根據(jù)社會關系的情況采取更高水平的權力控制,反之亦然。然而,雖然在定義凸形空間時嚴格遵循這些規(guī)則,仍然會有不止一種方法來識別一個建筑中的凸形空間。通常情況下,做出最終決定的方式是畫出凸形空間,并描述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因此,有時,柱子會被忽略,因為他們相較于墻體更有助于使空間成為一個開放的區(qū)域,但情況總是這樣嗎?
福斯特建筑事務所的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兩層樓高的柱子。圖4是將柱子排除在辦公室之外,即將空間A和B看作一個整體的凸形空間模型。從圖4中可以看出,凸形空間的總數(shù)不多,中間的凸形空間,也就是主要工作區(qū),是最完整的,這似乎說明這項研究確實抓住了建筑的不同用途。但是在仔細觀察這個建筑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那一個凸形空間里有不同的事情發(fā)生。兩張長桌之間的空間被柱子分成了兩塊;一塊是為普通員工準備的,即A空間,另一塊較小的是為每個團隊的領導——主管準備的,即B空間,這也可以為每個狹長的工作空間末端的討論空間創(chuàng)造一個邊界。這樣一來,站在二樓的客戶等人仍然可以看到下面發(fā)生的事情,同時,坐在電腦前的設計師也不會被在圓桌上討論的人打擾。如圖5所示,柱子將中間的凸形空間分為兩個小空間和幾個更小空間。結果表明,主管和討論區(qū)域所在的地方比普通員工所在的地方顏色更紅,即如果對凸形空間的分析考慮到柱子的話,就能更好地理解發(fā)生在建筑中不同凸形空間的社會行為。
建筑的承重結構不僅對于支撐起建筑,在創(chuàng)造空間時,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考慮因素。它們的不同形狀和位置可以產生很大的差異。在對建筑內的凸形空間進行分析時,我們不能忽視。
2.3 可見性和可達性——以倫敦藝文中心為例
倫敦藝文中心是一個具有多種功能的復雜建筑。它既是一個聽音樂、欣賞藝術、與朋友聚會和吃飯的地方,也是一個提供世界級的會議、活動和辦公場所的地方。自2008年向公眾開放以來,倫敦藝文中心已成為歐洲領先的文化地標之一,并贏得了2010年倫敦旅游獎的年度最佳商業(yè)場所。通過研究建筑內部的可見性和可及性之間的關系能,能夠回答建筑是如何能夠組織不同的功能和人群,同時又能很好地運作[8]。
首先,對該場地的視域分析顯示了那些既容易到達又容易被看到的地方。視域分析(VGA)是由空間句法引入的一種系統(tǒng)方法,它顯示了空間的可見度和可達性,在地圖上顯示的顏色越紅,該空間就越有可能在視覺上和物理空間上都容易到達,反之亦然。這是由連接性的數(shù)值計算出來的。根據(jù)圖6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入口,也就是主入口,和引導游客到運河旁邊的開放區(qū)域的第二入口,都有同樣高的連接值。第三個入口的價值略低,因為那里的外部環(huán)境相對較安靜。然而,位于電梯的空間的顏色是最冷的。最紅的空間是在接待臺之后。這張圖顯示了游客是如何從每個入口處被吸引到一樓的,并根據(jù)他們對不同地點的偏好隨機移動,無論是食物、藝術還是其他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對建筑這棟建筑的使用方式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同時,由于所有的電梯都具有最低的可達性和可見性,它們被隱藏起來,只有長期使用這棟建筑的人(換句話說,即前文提到的“居民”),知道它們的存在,因此,巧妙地將訪客的運動與“居民””隔離開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認為這個建筑有一個相對強大的程序,如希列爾和佩恩(Penn)所定義的,它可以將不同類型的人以明確的關系帶到同一個界面上。
其次,盡管在這棟建筑的內部空間里,有些地方同時具有高或低的能見度和可達性,但某地方似乎很容易看到,但卻很難到達,而另一些地方似乎有相反的情況。第一個例子是面對面的兩個接待處;一個是主樓的接待處(圖2),另一個是為一家公司服務的。兩者在進入大樓時都很明顯,但主樓的接待處更受歡迎。另一個接待處用玻璃墻將自己與底層的其他公共場所隔開。這也分離了游客和該公司員工的行動。第二個例子是,當人們站在大樓中央往上看時,他們可以對每層樓的員工在做什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但他們不知道如何上去,因為電梯是隱藏的,正如前面所討論的。這意味著上層樓由于有面向中心的大窗戶而具有很高的能見度,而游客卻不容易找到進入的方法。最后一個例子是兩個較低樓層,畫廊和地下室的可達性和可見性。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引導人們到地下室的電梯比連接底層和畫廊的樓梯更容易到達,然而,從建筑的平層來看,比起畫廊,更難察覺到地下室的存在。因此,這種差異將打算參觀畫廊的人和打算進入地下室大廳的人分開。
總之,空間的可見性和可達性之間的不同關系將產生人的流動,看起來完全開放的空間被這樣的隱形元素分成了不同的功能,看似隨機移動的人群實際上被不同的功能規(guī)劃了行動的軌跡。
3? 結語
通過使用空間句法對建筑內部的景觀、承重結構、空間可視性等要素進行分析,建筑空間能夠被人們用更直觀也更客觀的方式進行解讀。不論是像景觀、承重結構這樣的物理因素,還是空間的可見性和可達性這樣抽象的元素都對人在空間中的行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空間句法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解釋這種影響的程度。綜上所述,除了城市空間、街巷空間這樣的城市尺度,空間句法對于理解建筑尺度的空間和社會行為的關系也有著較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PENN, A. Exploring the frontiers of space: Bill Hillier (1937–2019). Urban Morphol.2020,24:224–229.
[2] 歐陽文,李美艷,王夢琪.空間句法理論下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結構特征研究——以邯鄲市武安市大賀莊村為例[J].華中建筑,2021,39(7):138-142.
[3] HILLIER B, HANSON J.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 閆楚倩,馬航,劉大平.基于空間句法的哈爾濱近代居住文化解讀[J].建筑學報,2020(S2):152-157.
[5] 肖希,李銳濤,劉恩剛,等.基于空間句法的地鐵內部公共空間舒適度研究——以廣州嘉禾望崗地鐵站為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21,28(1):1-5.
[6] 李欣,成輝,趙元超.樞紐機場航站樓視域分析研究——以蘭州中川機場T3航站樓為例[J].世界建筑,2021(6):104-107.
[7] HILLER B. Space is the machine: A configuration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M].Space Syntax,2007.
[8] 程明洋,丁傳標,陶偉.平遙票號傳統(tǒng)建筑空間研究:基于空間句法的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7,36(2):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