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三國雜傳五種敘錄*

        2021-12-02 03:15:46
        關(guān)鍵詞:汝南史部人事部

        熊 明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雜傳之名,首見于《漢書·藝文志》,唐初修《隋書》,其《經(jīng)籍志》的史部分類中首設(shè)“雜傳”類,用以指正史列傳以外的與列傳相類作品,其后,《舊唐書·經(jīng)籍志》沿襲此稱,《新唐書·藝文志》改稱“雜傳記”,《崇文總目》《宋史·藝文志》又改稱“傳記”,后之史志書目多稱傳記。今亦通稱傳記。由于《隋書·經(jīng)籍志》首錄且將它們稱為“雜傳”,故本文沿用《隋書·經(jīng)籍志》的“雜傳”之稱。司馬遷《史記》的成書,是傳記體在經(jīng)過漫長的孕育、成長之后而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傳記文體發(fā)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妒酚洝分?,劉向作《列仙傳》《列士傳》《列女傳》《孝子傳》諸傳,將紀傳體史書中的傳記體運用最為完備的“列傳”部分取出,離紀傳體而單行,即單獨運用傳記體傳寫人物,這些人物傳記,已“不在正史”,雜傳從正史中分立出來,標志著雜傳文體的最終形成。自此以降的漢魏六朝時期,雜傳創(chuàng)作逐漸走向繁榮。從文本的存在形式來看,雜傳可分為兩類:一為散傳,二為類傳。散傳是指正史以外的單篇個人傳記,類傳是指正史之外,以類相從的傳記集。此類相當于《四庫全書總目》所稱的“合眾人之事為一書”的“總錄”。散傳和類傳的區(qū)別在于其文本的存在形式是單篇還是叢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挾漢獻帝遷都于許,實際是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即三國競雄時期。三國時期,從建安元年(196年)開始,至魏咸熙二年或晉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代魏,幾近七十年的時間。

        經(jīng)過兩漢時期的積蘊,三國時期的雜傳創(chuàng)作逐漸走向興盛。侯康《補三國藝文志》史部雜傳類補錄有雜傳52種,姚振宗《三國藝文志》史部雜傳記類補錄有54種,他們的著錄均不包括建安年間作品,建安年間作品,姚氏、侯氏及其他學者將其歸入后漢,這些作品約有八種(包括:趙岐《三輔決錄》《鄭玄別傳》《趙岐別傳》《孔融別傳》《禰衡別傳》《司馬徽別傳》《荀采別傳》《蔡琰別傳》)。另外,諸家所錄又往往有遺漏或誤將雜傳收入其他類別之中的情況,如姚振宗就把《曹瞞傳》《魏武自為家傳》收入雜史類,把《漢獻帝傳》收入編年類;在侯氏的《補三國藝文志》、姚氏的《三國藝文志》中,其他如《英雄記》等也是雜傳而多被歸入雜史類中;在諸書征引中又有如《魏武別傳》《曹操別傳》《孫權(quán)傳》《魏文帝別傳》《嵇康別傳》、嵇喜《嵇康傳》等又被遺漏而未錄。將這些誤入其他類別和被遺漏者計入,則三國時期近七十年間的雜傳作品約有七十余種。其中屬于類傳者不多,而今尚有佚文存世者,則有《三輔決錄》《汝南先賢傳》《海內(nèi)士品》《海內(nèi)先賢傳》《會稽先賢傳》等數(shù)部而已,今略加考釋敘錄。

        一、《三輔決錄》

        輯存。原七卷,或十卷。趙岐撰。

        趙岐,《后漢書》卷六四有傳,其云:“趙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臺,因字臺卿,后避難,故自改名字,示不忘本土也?!壁w岐少明經(jīng),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年三十余,有重疾,臥蓐七年,自慮奄忽,乃為遺令,其后疾瘳。永興二年,辟司空掾,議二千石得去官為親行服,朝廷從之。其后為大將軍梁冀所辟,為陳損益求賢之策,冀不納。舉理劇,為皮氏長。會河東太守劉佑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勝代之,岐恥疾宦官,即日西歸。京兆尹延篤復以為功曹。后因得罪中常侍唐衡兄玹,乃與從子戩逃避之。后諸唐死滅,因赦乃出。九年,乃應司徒胡廣之命。會南匈奴、烏桓、鮮卑反叛,公卿舉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邊之策,未及上,會坐黨事免。中平元年,征岐拜議郎。車騎將軍張溫西征關(guān)中,請補長史,別屯安定。大將軍何進舉為敦煌太守。及獻帝西都,復拜議郎,稍遷太仆。曹操時為司空,舉以自代。光祿勛桓典、少府孔融上書薦之,于是就拜岐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

        趙岐《三輔決錄》,《隋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舊唐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新唐書·藝文志》史部雜傳記類均有著錄,唯卷數(shù)略異,《隋志》《舊唐志》著錄作七卷,《新唐志》著錄作十卷。《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雜傳家亦著錄作七卷,則其實恐七卷,后析為十卷。此書后散佚,涵本《說郛》卷三摘錄一節(jié),宛本《說郛》卷五十九輯得十五節(jié),傅增湘曾對其加以??薄!段宄≌f》及《五朝小說大觀》《古今說部叢書》各鈔錄宛本《說郛》數(shù)節(jié)。今有張澍、茆泮林、黃奭、王仁俊等多家輯本,張澍所輯錄于《二酉堂叢書》《知服齋叢書》第二集、《關(guān)中叢書》第一集中,茆泮林所輯錄于《十種古逸書》中,黃奭所輯錄于《漢學堂叢書》《黃氏逸書考》中,王仁俊所輯錄于《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之史編總類中。諸家輯本中,以茆泮林所輯最善,黃奭所輯與茆本同,唯編次略異,茆氏從諸書中共采得九十四事,王仁俊據(jù)《姓解》采得題《三輔決錄》之文八節(jié),據(jù)《蒙求》自注采得題《三輔錄》之文三節(jié),為諸本所無,可補所缺。

        趙岐《三輔決錄》又有晉摯虞注,后也隨《三輔決錄》一并散佚,各家在輯錄《三輔決錄》佚文時,也附輯此注,茆泮林輯有摯虞注三十六事,王仁俊據(jù)《稽瑞》采得注文一節(jié)。趙岐作《三輔決錄》當不在一時,《三國志·荀彧傳》裴注云:“(嚴)象同郡趙岐作《三輔決錄》,恐時人不盡其意,故隱其書,唯以示象。”嚴象為揚州刺史,建安五年為孫策廬江太守李術(shù)所殺,趙岐曾以其書示象,則在嚴象死前已有成書,而摯虞《三輔決錄注》有嚴象事,則,嚴象也被收錄入《決錄》中,趙岐建安六年卒,此表明直至他死前,仍在對其書作補充,故本書將此書系于三國時期。

        趙岐《三輔決錄》經(jīng)摯虞作注后,便以此本流行于世,侯康以《后漢書·隗囂傳》注引《決錄》中有“平陵之王,惠孟鏘鏘,激昂囂述,困于東平”之語而認為“其書似有韻語作贊”,姚振宗在《后漢藝文志》及《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曾樸在《補后漢書藝文志幷考》中均引侯康此語,可見,他們也有相似的看法,曾樸又舉出有韻語之處:“案《太平御覽》二百十八引杜陵韋伯考,鬻書力養(yǎng)親,既登常伯,貂珰煌煌,承事尤謹。又九百三引五門子孫凡民之伍,皆韻語?!眲t后行世的《三輔決錄》當有傳、有贊、有注,但由于其文散佚,現(xiàn)在已難于區(qū)分,張澍在輯錄時對此特加留意,注意區(qū)別。

        趙岐緣何作此書,《三輔決錄·序》云:

        三輔者,本雍州之地,世世徙公卿吏二千石及高貲,皆以陪諸陵。五方之俗雜會,非一國之風,不但系于《詩》《秦》《豳》也。其為士好高尚義,貴于名行。其俗失則趣執(zhí)進權(quán),唯利是視。余以不才,生于西土,耳能聽而聞故老之言,目能視而見衣冠之疇,心能識而觀其賢愚。常以玄冬,夢黃發(fā)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與余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間,無所依違,命操筆者書之。近從建武以來,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書,玉石朱紫,由此定矣,故謂之《決錄》矣。[1](P2124-2125)

        此序文言明《三輔決錄》撰作之緣由、起訖與所錄人物之去取標準。其中所言《三輔決錄》之成,是“黃發(fā)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者命“操筆者書之”,出于玄虛,目的是以此說明其書對人物的評判出于神定而非自己之見。劉知幾把此書視為譜牒之書,他在《史通》中說:“譜牒之作,盛于中古,漢有趙岐《三輔決錄》,晉有摯虞《族姓記》……”[2](P74)張澍不同意劉知幾的譜牒之說,他在《三輔決錄·序》中說:“據(jù)其自序并昔人征引逸篇,其書不類譜牒,至摯虞之注,與陳壽等三書亦不相侔,劉氏所考未為精確,大抵簡者為錄,詳者為注?!盵3](P1)竊以為張澍所言為是。

        茆泮林所輯《三輔決錄》,錄于《古逸叢書》中,得一〇二人,計有:竇建、何比干、接子、鄭樸、嚴尊、韋元成、劉龔、彌強、范仲公、張仲蔚、蔣詡、王邑、金敞、第五巡、韋端、卓茂、杜恕、馬后、馬援、茂林馬氏、王元、耿援、史苞、鮑恢、郭伋、第五頡、辛繕、孫晨、井丹、梁松、竇攸、玉氏、韋孟達、公孫伯達、魏達、晉文經(jīng)、晉馮、周季貞、張宇、何敞、馮豹、梁鴻、賈逵、丁邯、王調(diào)、曹成、樂己、耿寶、趙牧、曹眾、摯恂、蘇章、崔瑗、士孫奮、王諶、馬融、法真、趙襲、趙無忌、陳重、弭生、賈彪、魯寬、韋約、宋酆、孟他、田鳳、鄭逵、嚴象、士孫瑞、士孫萌、馬日磾、周奐、游殷、張既、游楚、韋康、韋誕、馬氏五人、金旋、金祎、射咸、射援、項仲山、郭詳、邱欣、吉閎、張氏、何氏、竇元、王豹、摯茂、龐勃、韋伯考、畢云、韋權(quán)、韋瓚、韋矩、希海、渦尚、侵恭、段氏。

        另有地名宮室者十條,計有:竇氏青山、辟雍、未央宮、甘泉宮、長安門、昆明池、酆鎬、京兆、扶風、馮翊。又補遺三條,即:鯯魚、便橋、何比干。

        張澍所輯《三輔決錄》,錄于《二酉堂叢書》等中,得一〇五人,析為二卷,計有:

        卷一:趙岐、趙襲、趙盤、趙無忌、矯慎(附馬瑤)、摯峻、摯恂、摯茂、安丘望之、梁鴻、高恢、鄭樸、張仲蔚、蔣詡、求仲、羊仲、韓康、項仲山、王邑、法真、姜岐、丁邯、竇攸、丘欣、曹眾、孫晨、辛繕、韋豹、公孫晨、韋彪、曹成、周季貞、長安劉氏、范仲公、井丹、趙牧、樂恢、韋權(quán)、韋瓚、韋矩、韋彪、第五頡、郭汲、金日磾、張宇、龐勃。

        卷二:竇玄(字叔高)、王諶、金敞、第五巡、韋端、賈彪、郭祥、樂恢、樂己、賈逵、蘇章、杜恕、馮豹、馬融、王調(diào)、韋伯考、何比干、張氏、何氏、何敞、馬援、段氏、魯寬、田鳳、韋元成、馬日磾、馬后、馬氏兄弟五人、王惠孟、陳欽、弭生、弭強、射援、金旋、士孫奮、士孫瑞、士孫萌、張既、游殷、游楚、孟佗、韋誕、韋康、嚴象、金祎、耿援、史苞、耿寶、玉況、侵恭、渦尚、接昕、希海、弭升、周奐、王豹、劉龔、竇建、宋酆。

        另有地名宮室十二條:甘泉宮、未央宮、鎬、大丘城、辟雍、成帝后宮八區(qū)、長安城西門便橋、長安、扶風、馮翊、雒陽、京兆。又有“鯯魚”一條,張澍案云:“此文系《三秦記》,今入三秦記中。”

        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史編總類輯《三輔決錄》,計十人:侵恭、接昕、渦尚、弭伴、弭強、彌牟、彌叔、希海、求仲、射咸。又輯《三輔決錄注》一條,言鹓雛事。又輯《三輔錄》三條,即扶風張氏、蔣詡、孫晨。

        就今存佚文觀之,趙岐《三輔決錄》載錄簡略,往往粗具姓氏、字號、爵里,兼錄一二典型事而已,故劉知幾目之為譜牒。然其載事,實頗得法,敘述既細,間以諺謠、童歌、讖言,人物之品性與一時之風尚,多得見之。

        二、《汝南先賢傳》

        輯存。原五卷,或三卷。周斐撰。

        周斐,生平不詳,《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時題“魏周斐”,而宛本《說郛》輯存《汝南先賢傳》佚文題“晉周斐”,《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所題,當較為可信,周斐當主要活動于魏代。

        周斐《汝南先賢傳》,《隋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汝南先賢傳》五卷,題魏周斐撰;《舊唐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汝南先賢傳》三卷,題周裴撰;《新唐書·藝文志》史部雜傳記類著錄周斐《汝南先賢傳》五卷?!杜f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題“周裴”,“裴”當誤。《史通·雜述》云:“若圈稱《陳留耆舊》、周斐《汝南先賢》……此之謂郡書者也。”[2](P274)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卷一三在考證此書時云:“《史通》外篇注作《汝南先賢行狀》,《世說》注、諸書所引皆稱傳,惟《太平御覽》人事部引胡定在喪,雪覆其屋事作行狀?!闭J為其書名或作《汝南先賢行狀》。

        《汝南先賢傳》久佚,其佚文今散見諸書征引,《太平御覽經(jīng)史圖書綱目》錄周斐《汝南先賢傳》。涵本《說郛》卷七摘引二節(jié),當出周斐原書,此外,宛本《說郛》卷五八輯錄有《汝南先賢傳》文,題“晉周斐”撰,共十九節(jié),計有:鄭敬、周燮、戴良、蔡順、袁安、周舉、薛苞、周燕、范仲翁、李宣、葛玄、郭憲、黃憲、范滂、周防。其中鄭敬、葛玄各二節(jié),另有“寒食”一節(jié),又有“薛直”事一節(jié),“薛直”當作“薛苞”?!段宄≌f》及《五朝小說大觀》錄五節(jié),不出宛本《說郛》之外。今有黃奭、王仁俊二家輯本,黃奭據(jù)諸書征引所輯,錄于其《漢學堂知足齋叢書》之《子史鉤沈》中,雖較為完備,惜取錄仍有遺漏,且未作精心???。王仁俊據(jù)《稽瑞》采得二節(jié),錄于其《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中,敘蔡從、應從(即蔡順、應項)事,此二節(jié)為宛本《說郛》所無,可補宛本《說郛》和黃奭輯本?!稘h魏六朝雜傳集》新輯其文,得三十九人,計有:許劭、黃憲、黃浮、黃穆、陳曄、薛勤、薛苞、周乘、周燕、周燮、周防、周舉、周盤、鄭敬、袁安、袁閎、袁閬、應順、應項、郭憲、范滂、陳蕃、李宣、李篤、李鴻、闞敞、王威、王納、王恢、趙規(guī)、謝甄、許嘉、許慎、戴良、蔡順、屈霸、郭亮、殷燀、繆肜。今條列其見于諸書所引佚文如下:

        一、許劭。存文一節(jié),見于《三國志》卷二三《魏書·和洽傳》“洽同郡許混者許劭子也清醇有鑒識明帝時為尚書”裴注、《文選》卷四六《序下·王文憲集序》“豈非希世之儁民瑚璉之宏器”李注、《北堂書鈔》卷三六《政術(shù)部十·疾惡二十七》“饕餮流放潔士印朝”引。

        二、黃憲。存文三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三二《政術(shù)部六·去官十七》“乃以疾歸”、卷七九《設(shè)官部三十一·孝廉一百七十七》“黃憲為高”、《初學記》卷一七《人部上·賢第二》“天授神輔”、《太平御覽》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十六·幼智下》、卷四〇二《人事部四三·敘賢》、卷四〇三《人事部四十四·道德》引。

        三、黃浮。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三六《政術(shù)部十·明察二十五》“為政清明”、卷三七《政術(shù)部十一·公正三十一》“雖同歲子所不能赦”、卷六〇《設(shè)官部十二·尚書令史八十》“黃浮奉公憂職”、《太平御覽》卷二六八《職官部六十六·良令長下》、《職官分紀》卷八《令史書令史》“奉公憂職”、卷四二《縣令》“政治清明號神君”引。

        四、黃穆。存文一節(jié),見于《初學記》卷二〇《政理部·薦舉第四》“赍函投板”等引。

        五、陳曄。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二六八《職官部六十六·良令長下》引。

        六、薛勤。存文三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三四《政術(shù)部八·任賢十九》“拔賢舉善”、《太平御覽》卷四一〇《人事部五十一·父子交》、卷四四四《人事部八十五·知人下》、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諫諍七》《古今事文類聚后集》卷四《人倫部·父子》“見子不見父”、《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二四《親屬門父子》“子過于父從仲舉游”等引。

        七、薛苞。存文二節(jié)。見于《藝文類聚》卷二〇《人部四·孝》、《太平御覽》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卷五二六《禮儀部五·祭禮下》、卷九七五《果部十二·芋》等引。

        八、周乘。存文二節(jié),見于《世說新語·賞譽》第一條劉注、《北堂書鈔》卷三六《政術(shù)部十·威嚴二十六》“屬縣解印四十余城”引。

        九、周燕。存文一節(jié),見于《初學記》卷一四《禮部下·葬第九》“樹碑開隧”引。

        一〇、周燮。存文二節(jié),見于《初學記》卷一九《人部下·丑人第三》“欽頤推顙”、《藝文類聚》卷九七《鱗介部下·蚌》、《太平御覽》卷三六八《人事部九·頤頷》、卷三八二《人事部二十三·丑丈夫》、卷四二六《人事部六十七·清亷下》、卷九四二《鱗介部十四·蛤》、《古今事文類聚后集》卷一八《肖貌部·形貌》“斂頥折頞”等引。涵本《說郛》卷七《諸傳摘玄》錄一條。事與《藝文類聚》卷九七等引同,而文字略異。

        一一、周防。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二五三《職官部五十一·郡丞》、《職官分紀》卷四一《郡丞》“能誦讀”等引。

        一二、周舉。存文二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一四三《酒食部二·總篇一》“周舉使炊食”、《初學記》卷四《歲時部下·寒食第五》“一月寒食三日斷火”、《太平御覽》卷二六《時序部十一·冬上》、卷三〇《時序部十五·寒食》、卷三七八《人事部十九·短中國人》、卷八四九《飲食部七·食下》等引。

        一三、周盤。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一四、鄭敬。存文二節(jié),見于《水經(jīng)注》卷二一《汝水》“汝水又東南徑新蔡縣故城南”、《北堂書鈔》卷三七《政術(shù)部十一·公正三十一》“掾?qū)傺愿事多嵕椽氃粯渲?、卷一三三《服飾部二·席十九》“鄭欽以茅”、《藝文類聚》卷九《水部下·陂》、卷六九《服飾部·薦席》、《初學記》卷二五《器物部·席第六》“茅葭蓍艾”、《太平御覽》卷一二《天部十二·露》、卷七二《地部三十七·陂》、卷二六四《職官部六二·功曹參軍》、卷七〇九《服用部十一·薦席》、卷九五四《木部三·槐》等引。又,涵本《說郛》卷七《諸傳摘玄》引一條,作《汝南先賢傳》,其云:“鄭居居于蟻陂之陽,以漁釣自娛,彈琴詠詩,常方坐于陂廁,以蒹葭為席,常隨杞柳之陰?!薄班嵕印闭`,當作“鄭敬”。

        一五、袁安。存文三節(jié),見于《后漢書》卷四五《袁安傳》“后舉孝亷”李注、《北堂書鈔》卷三九《政術(shù)部十三·方略三十六》“聽民輸芋”、《北堂書鈔》卷一五六《歲時部四·兇荒篇二十八》“使民輸芋”、《藝文類聚》卷一〇〇《災異部·旱》、《太平廣記》卷一七一《精察一·袁安》、《太平御覽》卷三五《時序部二〇·豐稔》、卷九七五《果部十二·芋》、《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五《天道部·雨》“決獄而雨”等引。

        一六、袁閎。存文一節(jié),見于《后漢書》卷四五《袁安傳》“鄉(xiāng)人就閎避難皆得全免年五十七卒于土室”李注、《太平御覽》卷五五六《禮儀部三十五·葬送四》引。

        一七、袁閬。存文二節(jié),見于《世說新語·德行》第三條劉注、《太平御覽》卷二六四《職官部六十二·功曹參軍》引?!妒勒f新語·德行》第三條劉注引“袁閬”原作“袁宏”,當作“袁閬”,余嘉錫考證甚詳,可參看。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岀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五頁。

        一八、應順。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五四《設(shè)官部六·大匠二十七》“除藻飾割浮費”、卷六一《設(shè)官部十三·五校尉八十二》“仲華鷹揚虎視”、《藝文類聚》卷四九《職官部五·將作》、《太平御覽》卷二三六《職官部三十四·將作監(jiān)》、《職官分紀》卷二二《將作監(jiān)》“省息十億余萬”、卷三八《河南尹》“省息七億余萬”、卷三七《射聲校尉》“鷹揚虎視”引。

        一九、應項。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七五《設(shè)官部二十七·太守中一百六十六》“惠澤洽著”引。應項或當作應順,形近而訛。又,《稽瑞》“瓠子同蒂桂樹有繁”引一條,作《汝南先賢傳》敘應從仲事,應從仲或亦當作應順。其云:“應從仲為東平太守,事親篤孝,惠澤洽著。忽有桂于庭粲然繁茂,百姓瞻仰,歸養(yǎng)者什三四。”

        二〇、郭憲。存文六節(jié)。郭憲勸其師王仲子事,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諫諍七》引。郭憲游志太學事,見于《北堂書鈔》卷六七《設(shè)官部十九·學士一百三十三》“郭憲游志太學”引。郭憲噀酒滅齊國火事,見于《北堂書鈔》卷一四八《酒食部七·酒六十》“齊國失火噀酒厭之”、《藝文類聚》卷八〇《火部·火》、《太平御覽》卷八六八《火部一·火上》、《事類賦》卷八《地部·火賦》“郭憲嘗聞于噀齊”、《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五五《燈火門·火》“含酒厭火”、《古今事文類聚續(xù)集》卷一八《燈火部·火》“噀酒救火”引。郭憲諫車駕西征隗囂事,見于《藝文類聚》卷二四《人部八·諫》、《初學記》卷一八《人部中·諷諫第三》“斷鞅攬轡”、《太平御覽》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諫諍七》等引。郭憲諫上欲巡三輔事,見于《北堂書鈔》卷五六《設(shè)官部八·左右光祿大夫四十二》“子橫當車斷鞅”、《太平御覽》卷二四三《職官部四十一·光祿大夫》、《職官分紀》卷四八《光祿大夫》“抜佩刀以斷車鞅”引。奴數(shù)犯塞,郭憲諫不冝動眾事,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諫諍七》引。

        二一、范滂。存文四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六八《設(shè)官部二十·掾一百三十七》“范滂有澄清之志”、卷七七《設(shè)官部二十九·功曹一百七十二》“清濁異流”、卷七七《設(shè)官部二十九·督郵一百七十》“孟博贓直六十”、《太平御覽》卷七〇〇《服用部二·簾》、卷七〇四《服用部六·囊》等引。

        二二、陳蕃。存文三節(jié),見于《世說新語·德行》第一條劉注、《初學記》卷一一《職官部上·太尉司徒司空第二》“主九伐齊七政”、《太平御覽》卷二〇七《職官部五·太尉》、卷二一五《職官部十三·總敘尚書郎》、《職官分紀》卷二《太尉》“齊七政訓五兵”、卷八《尚書郎》“比一把葉”、《錦繡萬花谷續(xù)集》卷三《武臣太尉》“七政五兵”引。

        二三、李宣。存文二節(jié),其一,李宣為太尉黃瓊所辟,直言寒暑不和,責在三公,見于《北堂書鈔》卷六八《設(shè)官部二十·掾一百三十七》“寒暑不知黃瓊見李宣”、《太平御覽》卷二〇九《職官部七·三公府掾?qū)佟ぬ巨颉?、卷四二八《人事部六十九·正直下》、《職官分紀》卷五《掾?qū)佟贰靶∞蚝嗡c于此”、《翰苑新書前集》卷三六《開府儀同三司》“被日月之衣居上司之位”引。其二,子李表為寇端所收,李宣泰然,見于《太平御覽》卷二六九《職官部六七·主簿》等引。

        二四、李篤。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二五、李鴻。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二六、闞敞。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七七《設(shè)官部二十九·五官一百七十一》“闕敞還錢”、《藝文類聚》卷六六《產(chǎn)業(yè)部·錢》、《太平御覽》卷四二一《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太平御覽》卷八三六《資產(chǎn)部十六·錢下》、《事類賦》卷一〇《寳貨部·錢賦》“蒙閻敞之見還”、《古今事文類聚續(xù)集》卷二六《珍寳部·錢》“身后還錢”、《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六五《財用門·銅錢》“見之盡還”等引。

        二七、王威。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七七《設(shè)官部二十九·功曹一百七十二》“尚仁義”引。

        二八、王納。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一二一《武功部九·金鉦二十五》“鳴以討賊”引。

        二九、王恢。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二一《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引。

        三〇、趙規(guī)。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七八《設(shè)官部三十·縣令一百七十六》“爭水割指”、《太平御覽》卷三七五《人事部一十六·血》等引。

        三一、謝甄。存文一節(jié),見于《世說新語·賞譽》第三條劉注、《文選》卷四六《序下·王文憲集序》“豈非希世之儁民瑚璉之宏器”李注、《北堂書鈔》卷九八《藝文部四·談講十三》“謝真邊讓并善談論”、《太平御覽》卷四四四《人事部八十五·知人下》引。

        三二、許嘉。存文三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六八《設(shè)官部二十·掾一百三十七》“投劍潛歸”、《北堂書鈔》卷一二二《武功部十·劍三十四》“以劍帶樹”、《太平御覽》卷六四九《刑法部十五·鞭》、《太平御覽》卷八七〇《火部三·炬》、《職官分紀》卷四二《吏》“感激讀書”引。

        三三、許慎。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二六四《職官部六十二·功曹參軍》引。

        三四、戴良。《北堂書鈔》卷一三六《服飾部五·屐八十六》“以備炊爨”、卷一三六《服飾部五·嚴器六十七》“方笥嚴器”、《初學記》卷二六《器物部·裙第十》“四等三條”、《太平御覽》卷五一九《宗親部九·女》、卷六九六《服章部十三·裙》、卷六九八《服章部十五·屐》、卷七一七《服用部一九·嚴器》等引。

        三五、蔡順。存文六節(jié),皆言蔡順孝事,見于《后漢書》卷三九《周盤傳》附《蔡順傳》“同郡蔡順字君仲亦以至孝稱”李注、《北堂書鈔》卷一五二《天部四·雷篇二十三》“順母畏雷”、《藝文類聚》卷二《天部下·雷》、卷三五《人部十九·泣》、卷八〇《火部·火》、卷八〇《火部·薪炭灰》、《初學記》卷一《天部上·雷第七》“蔡環(huán)冢竺伏墳”、卷一七《人部上·孝第四》“吮癰嘗毒”、《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五《薪柴三十一》“綢繆束薪曲突徙薪棄薪”、《太平御覽》卷一三《天部十三·雷》、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卷四八八《人事部一百二十九·泣》、卷七六五《器物部十·桔槔》、卷八六八《火部一·火上》、卷九七三《果部一〇·椹》、卷九九五《百卉部二·藤》、卷九九八《百卉部五·扶老》、《事類賦》卷八《地部·火賦》“彰孝感于君仲”、卷二四《草部·草賦》“井邊扶老”等引。又,《稽瑞》“菖蒲之花扶老之藤”引一條,敘蔡從事,其云:“蔡從字君仲,至孝,所居井桔槔歲久,欲碎,為母病,于是憂不敢動搖。宿昔,生扶老藤一莖,鳩巢其上?!辈虖漠敒椴添槨?/p>

        三六、屈霸。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二一五《職官部十三·總敘尚書郎》引?!对托兆搿肪硎扒币嘣疲骸啊度昴舷荣t傳》有屈霸?!?/p>

        三七、郭亮。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十六·幼智下》引。

        三八、殷燀。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三九、繆肜。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一六《人事部五十七·友悌》引。

        今存題周斐《汝南先賢傳》者,或有后世輾轉(zhuǎn)傳鈔而誤入者,侯康《補三國藝文志》卷三史部雜傳類“周斐《汝南先賢傳》”條云:“……史傳皆佚其事,且有不知姓名者,胥賴此書以傳,惟載及侯瑾(《藝文》八十)、葛玄(《藝文》九十六)、胡定(《御覽》四百二十六)、劉巴(《御覽》四百五十七)諸人事,皆非汝南人,疑引書者輾轉(zhuǎn)傳訛也。”檢各書所引,籍非汝南,而又有引作《汝南先賢傳》者。此或諸書征引有誤,亦或《汝南先賢傳》敘汝南先賢而牽涉其人,計有:

        一、胡定。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二六《人事部六十七·清亷下》引。

        二、陳寔。見于《初學記》卷一七《人部上·友悌第五》、《白孔六帖》卷一九《兄弟一》“閨門雍睦”、《太平廣記》卷一六一《感應一·陳寔》等引。

        三、侯瑾。見于《藝文類聚》卷八〇《火部·薪炭灰》引。

        四、劉巴。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諫諍七》引。

        五、葛玄。見于《藝文類聚》卷九六《鱗介部上·魚》引。此條《太平御覽》卷九三五《鱗介部七·魚上》引作《神仙傳》,然檢今傳《神仙傳·葛玄》,不載此事。

        六、介象。見于《藝文類聚》卷九六《鱗介部上·魚》引?!端囄念惥邸肪砭帕藯l上承葛玄條,作“又曰”,《太平御覽》卷九三五《鱗介部七·魚上》引則作《神仙傳》,檢《神仙傳·介象》,載此條所敘二事,而文甚詳。

        七、王渙。見于《北堂書鈔》卷七七《設(shè)官部二十九·功曹一百七十二》“當職割斷”引。

        又,《世說新語·賢媛》第一五條劉注引一條,言王湛娶郝普女事,作《汝南別傳》,或為《汝南先賢傳》,其文云:“襄城郝仲將,門至孤陋,非其所偶也。君嘗見其女,便求聘焉。果高朗英邁,母儀冠族。其通識余裕,皆此類?!?/p>

        《汝南先賢傳》載錄汝南先賢人物,多取一二典型事例,以見人物之品格個性。侯康舉其所錄人物,乃云:“如周乘之器識,闞敞之貞廉,黃浮、李宣之公正,陳華、王恢之義烈,李鴻、李先、殷燀之孝友,許嘉之志節(jié),郭亮之幼慧,薛勤之知人……”[4](P14)一事而見人物品性,足見《汝南先賢傳》之取事精當?!度昴舷荣t傳》又多錄傳聞、虛誕之事,甚至虛構(gòu)典型事件。如蔡順(君仲)的至孝,母死,棺停于堂上,遇火災,火不燒其堂,而“越向東家”;袁安公正,為楚相,“延千人之命”后,本來炎旱,而“其時甘雨滂霈”等事皆虛誕不經(jīng),即出傳聞或虛造。亦常引用他人評價或諺語、歌謠,如《許劭傳》引謝子微之語“此則希世出眾之偉人也”,《黃憲傳》引時論云“顏子復生乎漢之代矣”,《周乘傳》引陳番語“周子居者,真治國之器也”等。故其傳述頗得人物風神。

        三、《海內(nèi)士品》

        輯存。原一卷,或二卷,或三卷。曹丕撰。

        曹丕,《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云:“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187年),生于譙。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苯ò捕迥?,改元為延康元年。同年代漢建魏,改延康為黃初。黃初七年夏五月丁巳(226年6月29日),崩,時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陽陵。謚文帝,廟號高祖。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又使諸儒撰集經(jīng)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曰《皇覽》。

        曹丕《海內(nèi)士品》,《隋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海內(nèi)士品》一卷,無撰人;《舊唐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海內(nèi)士品錄》二卷,題魏文帝撰;《新唐書·藝文志》史部雜傳記類著錄《海內(nèi)士品錄》三卷,題魏文帝撰。又,《隋書·經(jīng)籍志》子部名家著錄魏文帝《士操》一卷,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卷二○史部雜傳類“《海內(nèi)士品》”條認為《士操》與《海內(nèi)士品》為一書,而“魏武帝諱操,文帝不當以操名書”,且《海內(nèi)士品》與《海內(nèi)士品錄》亦為一書而異稱。章宗源亦有類似看法。章、姚二人所言可資參考。

        曹丕《海內(nèi)士品》佚失殆盡,今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一三六《服飾部五·鏡六十五》“磨鏡取資”、《太平御覽》卷七一七《服用部十九·鏡》等引,作《海內(nèi)士品》敘徐穉即徐孺子事。又,《藝文類聚》卷七〇《服飾部下·鏡》引一條,作《海內(nèi)玉品子》,文與《太平御覽》卷七一七等引多同,疑其題名誤,或當作《海內(nèi)士品》。

        四、《海內(nèi)先賢傳》

        輯存。原四卷,或五卷。魏明帝時撰。

        《海內(nèi)先賢傳》,《隋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海內(nèi)先賢傳》四卷,題“魏明帝時撰”,《舊唐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海內(nèi)先賢傳》四卷,題“魏明帝撰”,《新唐書·藝文志》史部雜傳記類著錄《海內(nèi)先賢傳》五卷,題“魏明帝時撰”,《通志》卷六五《藝文略第三》史部傳記類著錄《海內(nèi)先賢傳》四卷,題“魏明帝時撰”。侯康《補三國藝文志》卷三史部雜傳類、姚振宗《三國藝文志》卷二史部雜傳記類補錄。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卷二〇史部雜傳類“海內(nèi)先賢傳四卷”條且認為《海內(nèi)先賢傳》是在《甄表狀》之基礎(chǔ)上增益而成,其云:“《甄表狀》所推廣者不知若干人,此大抵因《甄表狀》而續(xù)增為傳者,疑《群輔錄》所載漢魏間諸賢如三君八俊之類皆是也。《新唐志》多出一卷,疑即后《海內(nèi)名士傳》一卷合為一書?!敝T史志著錄及諸書征引《海內(nèi)先賢傳》,或題“魏明帝時撰”,或題“魏明帝撰”,今孫啟治、陳建華《古佚書輯本目錄》按云:“《群輔錄》有‘二十四賢’,云:‘右,魏文帝初為丞相、魏王所旌表二十四賢,后明帝乃述撰其狀,見文帝令及《甄表狀》?!伤死m(xù)補明帝之作而成《海內(nèi)先賢傳》,故史志或謂明帝時撰,或題明帝撰?!盵5](P175)《太平御覽經(jīng)史圖書綱目》錄《海內(nèi)先賢傳》,又錄魏明帝《先賢傳》,或其至宋時已有不同傳本,亦或其實為二書。

        《海內(nèi)先賢傳》已佚,其文今散見諸書征引,王仁俊據(jù)《世說新語》劉注采得三節(jié),錄于《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稘h魏六朝雜傳集》新輯其文,得陳穉叔、荀淑、鐘皓、陳蕃、姜肱、申屠蟠、陳紀、陳諶、韓融、鐘繇、公沙穆、謝廣、趙建、仇覽、范丹、胡安、程堅、黃憲、王允、許劭二十人事跡。今條列其見于諸書所引佚文如下:

        一、陳穉叔、荀淑、鐘皓。存文二節(jié),見於《世說新語·德行》第五條劉注、《北堂書鈔》卷三三《政術(shù)部七·薦賢十八》“歸以公相之位”、《太平御覽》卷四〇九《人事部五〇·交友四》、《太平御覽》卷六三二《治道部一三·薦舉下》引。

        二、陳蕃。存文一節(jié),見于《世說新語·德行》第一條劉注引。

        三、姜肱。存文二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七〇七《服用部九·被》、《太平御覽》卷四九九《人事部一百四十·盜竊》等引。

        四、申屠蟠。存文一節(jié),見于《后漢書》卷五三《申屠蟠傳》“輒三日不食”李注引。又,《北堂書鈔》卷九四《禮儀部十五·忌日四十一》“忌日哀戚”引一條,作《續(xù)漢書》,四庫本《北堂書鈔》卷九四《禮儀部十五·忌日四十一》“忌日哀戚”引作《海內(nèi)先賢傳》,文同《后漢書》卷五三李注引。

        五、陳紀。存文一節(jié),見于《初學記》卷一七《人部上·孝第四》“陳紀畫像丁蘭圖形”、《太平御覽》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等引。

        六、陳諶。存文一節(jié),見于《世說新語·德行》第七條劉注引。

        七、韓融。存文一節(jié),見于《后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卓乃遣大鴻臚韓融……紹使王匡殺班瓌吳循等”李注引。

        八、鐘繇。存文一節(jié),見于《后漢書》卷六二《鐘皓傳》“皓孫繇建安中為司隸校尉”李注引。

        九、公沙穆。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七八《設(shè)官部三十·縣令一百七十六》“設(shè)壇引咎”、《太平御覽》卷二六八《職官部六十六·良令長下》、《職官分紀》卷四二《縣令》“百姓稱神明”引。

        一〇、謝廣、趙建。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十六·幼智下》引。

        一一、仇覽。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〇四《人事部四十五·師》引。

        一二、范丹。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一六《人事部五十七·友悌》、《太平御覽》卷五一六《宗親部六·兄弟下》引。

        一三、胡安。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一五二《天部四·雪篇十八》“道路絶食”引。

        一四、程堅。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五一二《宗親部二·伯叔》引。

        一五、黃憲。存文一節(jié),見于《藝文類聚》卷二一《人部五·德》等引。

        一六、王允。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六五二《刑法部一八·赦》引。

        一七、許劭。存文一節(jié)。見于《世說新語·賞譽》第三條劉注等引。

        又,《北堂書鈔》卷五八《設(shè)官部十·侍中六十二》“盧植天下之望”、《太平御覽》卷二一九《職官部十七·侍中》各引一條,作魏明帝《先賢傳》,敘盧植事。此所謂魏明帝《先賢傳》者,亦或即《海內(nèi)先賢傳》。

        侯康于《補三國藝文志》卷三史部雜傳類補錄《海內(nèi)先賢傳》,云:“《世說》注、《后漢書》注、《藝文》、《御覽》俱引之,其中記申屠蟠事、許劭事、足補史傳之闕。記王允死難事,與史不同。記李膺宗陳稚叔、荀淑、鐘皓三君,嘗言荀君清識難尚,陳、鐘至德可師,比史傳多稚叔一人,皆足備參考者也。”言及《海內(nèi)先賢傳》記事多有與史傳相異者,可資參考。侯康所論誠是,此亦雜傳之共性,所錄多正史所不載者?!逗?nèi)先賢傳》敘事講究章法,如述許劭事,雖多直陳梗概,然亦有細微具體處,往往有聲有色,頗可觀覽。

        五、《會稽先賢傳》

        輯存。原七卷,或五卷。謝承撰。

        謝承,字偉平,會稽山陰人。《會稽典錄》云其“博學洽聞,嘗所知見,終身不忘”。[6](P278)拜五官郎中,官至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劉知幾云“謝承尤悉江左”。[2](P265)其撰《會稽先賢傳》,乃源于此?!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有“《謝丞集》四卷,今亡”,《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俱作“《謝承集》四卷”,則《隋書·經(jīng)籍志》“丞”當為“承”之誤。嚴可均輯得其佚文四篇,錄于《全三國文》卷六六中。謝承又著有《后漢書》,《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一百三十卷,今亦散佚。

        謝承《會稽先賢傳》,《隋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舊唐書·經(jīng)籍志》史部雜傳類、《新唐書·藝文志》史部雜傳記類均著錄《會稽先賢傳》,《隋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七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作“五卷”。

        謝承《會稽先賢傳》久佚,其佚文今散見諸書征引,《太平御覽經(jīng)史圖書綱目》錄《會稽先賢傳》。宛本《說郛》卷五八輯存七人事跡,即:孔愉、闞澤、董昆、陳業(yè)、魏朗、賀劭、陳修。《五朝小說》及《五朝小說大觀》亦見征引,不出宛本《說郛》之外,傅增湘曾取宛本《說郛》所輯加以???。今有黃奭、魯迅二家輯本,以魯迅輯本為善,魯迅共得八人事跡,即嚴遵、董昆、沈勛、淳于翼、茅開、陳業(yè)、闞澤、賀氏,錄于《會稽郡故書雜集》中。然魯迅也有誤輯和遺漏?!短接[》卷七○九《服用部一一·薦席》引“董昆”事,影宋本作《會稽先賢贊》,四庫本作《會稽先賢傳》,當據(jù)影宋本定其為《會稽先賢像贊》之文,而魯迅誤輯入《會稽先賢傳》。《漢魏六朝雜傳集》新輯其文。今條列其見于諸書所引佚文如下:

        一、嚴遵。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九六四《果部一·栗》卷九六六《果部三·橘》、《事類賦》卷二七《果部二·栗賦》“嚴遵獨異于群下”引。

        二、沈勛。存文一節(jié),見于《北堂書鈔》卷五九《設(shè)官部十一·尚書令七十二》沈勛名冠百僚”、《太平御覽》卷二一○《職官部八·尚書令》《職官分紀》卷八《尚書令》“名冠百僚”引。

        三、茅開。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二五三《職官部五一·督郵》《職官分紀》卷四一《督郵》“歷家不入門”引。

        四、陳業(yè)。存文一節(jié),見于《初學記》卷一七《人部上·友悌第五》“陳業(yè)灑血徐苗含癰”、《太平廣記》卷一六一《感應一·陳業(yè)》、《太平御覽》、卷四一六《人事部五七·友悌》、卷四二一《人事部六二·義中》等引。

        五、淳于長通。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六·幼智下》引。魯迅輯《會稽先賢傳》題此條為“淳于翼”,以為淳于長通即淳于翼?!堕_元占經(jīng)》卷一二〇《龍魚蟲蛇占·龍龜魚蟲怪》“蛇入都邑宮廟”引《會稽典錄》,敘淳于翼事,其云:“淳于翼,字叔通。除洛陽市長。桓帝即位,有大蛇見德陽殿上。翼占曰:‘以蛇有鱗,甲兵之應也?!眲t淳于翼字叔通,此言長通,故存疑焉。

        六、闞澤。存文一節(jié),見于《太平御覽》卷四《天部四·月》、卷三六○《人事部一·孕》、卷三九八《人事部三九·吉夢下》、《事類賦注》卷一《天部一·月賦》“闞澤夢之而見名”、《海錄碎事》卷九上《圣賢人事部下·夢寐門》“名在月中”等引。

        七、賀氏。存文一介,見于《會稽續(xù)志》卷四《水·會稽》引《慶湖遺老集序》,末云:“家牒載謝承《會稽先賢傳》敘略如此。”

        《記纂淵?!肪矶弧墩撟h部之二十一·物類相感》“蛤蟹珠龜與月盛衰”引一條,注《會稽先賢傳》,有目無文。

        《會稽先賢傳》所遺幾則故事中,陳業(yè)、闞澤事跡也頗為怪奇荒誕,蓋此等先賢傳記,采摭民間傳聞,往往為突顯人物某一品性,而不顧其事是否實有,小說化傾向明顯。

        六、余論

        三國時期的類傳大多亡佚,今天鮮能見其文字,以上所敘錄五種雜傳,留存文字較多,值得注意。此五種雜傳對考察三國雜傳的總體情況及其特征等具有重要意義。從五傳所遺文字看,三國時期的雜傳對人物的傳錄,已普遍與正史人物列傳相區(qū)別,表現(xiàn)出自為一體的鮮明特征,在某種意義上,可視為雜傳文體自覺意識的體現(xiàn)。概括而言,五傳所代表的三國雜傳具有兩個突出特征,一是人物特征的單一化傾向,二是取材用事的鮮明指向性。

        其一,人物特征的單一化傾向。我們知道,正史列傳對人物的傳寫,總會大體呈現(xiàn)人物的生平全貌和個性品格的各個方面,把歷史人物客觀全面地呈現(xiàn)出來。然而,從五傳為代表的三國雜傳可以看出,雜傳在人物個性特征的表現(xiàn)方面,明顯與正史列傳不同,不再追求對人物的客觀全面呈現(xiàn),往往根據(jù)需要,只突出人物或個性、或品格、或特征的某一方面。如《汝南先賢傳》傳寫許劭。許劭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品鑒家,與郭泰齊名,但《汝南先賢傳》在傳中對許劭的人物鑒賞事跡僅一筆帶過,并未重點傳錄許劭這一方面事跡。而突出其“希世出眾之偉人”的特征,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許劭在當時受到各類人物的普遍尊敬和景仰,品鑒人物也僅作為表現(xiàn)之一。[7](P700-701)又如傳寫周乘,主要突出其“器識”;傳寫闞敞,主要突出其“貞廉”;傳寫黃浮、李宣,主要突出其“公正”;傳寫陳華、王恢,主要突出其“義烈”;傳寫李鴻、李先、殷燀,主要突出其“孝友”;傳寫許嘉,主要突出其“志節(jié)”;傳寫郭亮,主要突出其“幼慧”;傳寫薛勤,主要突出其“知人”?!度昴舷荣t傳》及其他雜傳所傳人物的個性品格,往往可用一二詞語加以概括,人物特征表現(xiàn)出單一化傾向。可以說,人物特征的單一化傾向,是雜傳的普遍特征。

        其二,取材用事的鮮明指向性。與第一點相聯(lián)系,以五傳為代表的三國雜傳,在取材用事表現(xiàn)人物典型個性品格之時,往往只選取一或二典型事例,絕不大量羅列?!度o決錄》在此一方面體現(xiàn)得最為典型,如“游殷”條寫游殷:

        游殷字幼齊,與司隸校尉胡軫有隙,軫誣構(gòu)殺之。初,殷為郡功曹,有童子張既者,時未知名,為郡曹佐,殷察異之,既過家,具設(shè)賓饌,及既至,妻笑曰:“君甚悖乎,張德容童昏小兒,何異?”殷曰:“卿勿怪,乃方伯之器也?!币笏炫c既論霸王之事,向訖,以妻子托之。軫害殷月余,得病目脫,但言:“伏罪,游幼齊將鬼來?!庇谑撬焖?。諺曰:“生有知人之明,死有鬼靈之驗。”(《太平御覽》四百四十四、四百九十六)游殷為胡軫所害,同郡吉伯房、郭公休與殷同歲相善,為緦麻三月。(《太平御覽》卷四百九)[8](P22)

        “游殷”是《三輔決錄》遺存文字較為完整者,此傳主要寫游殷有知人之明,僅選取他對童子張既的禮敬并以妻子相托之事,最后引用諺語,從側(cè)面再次強調(diào)。傳文雖短,但所傳人物游殷的知人之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形象十分鮮明突出。

        總之,三國雜傳在兩漢雜傳的長期醞釀、積蓄之后,逐漸擺脫正史列傳的影響,走上文體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文體特征日漸顯著。三國時期的這五種雜傳,體現(xiàn)了雜傳文體發(fā)展中的真實歷史面貌,對我們考察整個漢魏六朝雜傳的文體發(fā)展與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汝南史部人事部
        攝影作品賞析
        15歲少女完成史上最艱難的攀巖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河南汝南方言與普通話語音之比較
        魅力中國(2019年14期)2019-07-15 09:39:52
        遼寧沈陽市孫超問:近期人社部廢除的一些規(guī)章文件都有哪些
        當代工人(2018年7期)2018-05-10 11:04:24
        從《四庫全書》對《青溪寇軌》和《泊宅編》的分類看四庫館臣分類的智慧
        人間(2016年32期)2017-02-26 19:35:59
        開會是門技術(shù)活
        獲獎經(jīng)歷
        東漢時期汝南文化區(qū)形成原因初探
        天中學刊(2016年1期)2016-02-12 05:00:56
        面試
        小小說月刊(2014年5期)2014-05-14 14:55:24
        国产无套护士在线观看| 熟女肥臀白浆一区二区|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 日韩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伦理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乱码在线人妻一区二区| 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毛茸茸的女性外淫小视频| 亚洲av色影在线|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精品女人天堂av麻|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麻豆精品传媒一二三区| 久99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v| 久久99免费精品国产| 岳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亚洲学生妹高清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古装片 | 亚洲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av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熟女|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亚洲|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免费人成年小说在线观看| 一级无码啪啪| 开心久久综合婷婷九月| 内射爽无广熟女亚洲| 欧美韩日亚洲影视在线视频|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天躁夜夜躁狼狠躁| 爱v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一区| 中文字幕被公侵犯的漂亮人妻|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