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英
(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婦科,廣西 河池,547199)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指由盆底肌肉、韌帶損傷及筋膜導致的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疾病,發(fā)病因素與年齡、便秘、陰道分娩、雌激素水平下降等有關,其中以陰道分娩較為常見[1]。妊娠及分娩是女性一生中必經(jīng)階段,同時由于妊娠期及分娩的一些變化,可對女性正常盆底功能造成影響,在妊娠期女性體內(nèi)可分泌出大量雌激素,從而造成盆底肌松弛,而在經(jīng)陰道分娩時,對女性盆底正常結構及肌肉造成影響,使其盆底結構改變、盆底肌肉損傷,從而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2]。臨床研究表明[3],目前臨床常見的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方式為采取有效的康復訓練,通過康復訓練可改善盆底功能、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提高性生活質(zhì)量。同時在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過程中,合適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可使患者增加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視,提高其遵醫(yī)性,從而達到提高康復訓練效果的目的[4]。本文現(xiàn)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康復訓練聯(lián)合護理干預研究進展進行分析,主要綜述內(nèi)容如下。
1.1 凱格爾訓練法 凱格爾訓練法是由阿諾爾德·凱格爾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fā)明的一套治療尿失禁的練習法,通過以一定的頻率、強度有意識地主動收縮、放松盆底肌群,從而起到增強括約肌和恥尾肌的收縮支撐功能[5]。根據(jù)相關研究報道顯示[6],凱格爾訓練法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張力,改善盆底功能,降低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凱格爾訓練法主要訓練過程如下: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坐位及站位等患者感覺舒適的臥位,指導患者收縮會陰部、尿道及肛門部肌肉,收縮約5~10s后放松,放松5~10s后再進行一次收縮,反復重復以上動作,每練習15min為一次,每天進行2~3次,通過進行凱格爾訓練可恢復受損肌細胞神經(jīng)支配,增強盆底肌收縮力,從而減少尿失禁發(fā)生率[7-8]。
1.2 陰道啞鈴訓練 陰道啞鈴是一種由醫(yī)用無毒硅膠材質(zhì)制成的與健身器材啞鈴形狀相似的訓練器械,如雞蛋小球由一條纖細的韌帶連接,小尾巴方便我們將啞鈴取出。啞鈴球有不同的重量,每個人盆底肌力量不同,可以選擇適合的啞鈴重量,逐漸練到最重的啞鈴。陰道啞鈴是通過物理方式來鍛煉盆底肌[9]。臨床學者對陰道啞鈴在產(chǎn)后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10],陰道啞鈴可有效提高盆底肌力量、改善盆腔器脫垂、讓陰道更加緊致有力,提高性生活質(zhì)量,在治療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中具有顯著效果。陰道啞鈴訓練主要訓練過程如下: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或蹲位,將陰道啞鈴放入陰道中,在重力作用下促使陰道內(nèi)肌肉收縮,首次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鍛煉時間,約10-20min左右,之后每進行一次陰道啞鈴鍛煉時,逐漸增加時間及強度[11-12]。
1.3 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療法主要包括肌肉生物反饋、膀胱生物反饋、A3反射、場景反射等,通過將盆底肌活動情況直觀形象的呈現(xiàn)在患者面前,指導患者根據(jù)電腦屏幕上模擬的可視信號學會正確有效的收縮及方式盆底肌群,并逐漸形成條件反射,學會自我控制,可有效提高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力,強化盆底肌肉纖維主動收縮,使盆底肌力、耐力及張力得到整體提高[13]。根據(jù)相關研究報道顯示[14],在排便障礙、糞失禁等患者中,應用生物反饋療法可獲得顯著治療效果,且具有并發(fā)癥少、操作簡單、無痛苦、患者易接受的優(yōu)點。
1.4 電刺激療法 電刺激療法利用專門的儀器刺激陰部神經(jīng)傳出纖維,通過不同頻率的電流對盆底肌肉及神經(jīng)造成刺激,從而提高盆底肌興奮性,使盆底肌肉被動性、節(jié)律性收縮,同時通過圖像及語音引導的方式使患者有意識地控制肌肉收縮,可有效改善盆底肌肉血液循環(huán),促進肌細胞代謝,快速恢復肌肉功能,達到恢復盆底肌功能的目的[15]。通過分析臨床學者研究報告發(fā)現(xiàn)[16],采用電刺激療法進行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盆底Ⅰ、Ⅱ類肌纖維收縮時間、肌力、疲勞度得到明顯改善,治療總有效率可高達85%。為了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常將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生物反饋療法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Ⅰ、Ⅱ類肌纖維力,降低尿失禁、子宮脫垂發(fā)生率。
2.1 健康宣教 根據(jù)相關調(diào)查顯示[17],目前我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群體多為中老年人,約為30%~40%,此類患者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原因主要與缺乏疾病相關知識、患病后覺得難以啟齒有關,從而導致病情不斷加重,大多數(shù)患者到晚年時期,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外,因此針對我國女性進行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健康宣教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產(chǎn)后及高?;颊呷绺啐g、肥胖、尿失禁、具有長期便秘史的患者,需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健康宣教,如一對一溝通、播放宣傳片及相關音頻等方式,使患者了解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fā)生機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如何預防及相關治療措施,使其在提高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了解相關康復訓練的必要性[18-19]。
2.2 心理護理 由于大多數(shù)患者為中老年女性,在面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時可產(chǎn)生羞恥、難以啟齒的情緒,從而出現(xiàn)隱瞞病情、不愿配合治療,使病情加重的情況出現(xiàn)。針對此類患者臨床護理人員在進行治療前需給予心理疏導,使患者了解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一種女性常見疾病,耐心傾聽患者的心理需求,給予患者安慰及鼓勵,從而減少患者負面情緒。同時還可針對患者需進行的治療進行介紹,使其了解治療原理、目的、意義、注意事項等,使患者保持輕松、樂觀的心態(tài),并指導其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安慰及鼓勵,從而增強其治療信心[20]。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女性疾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但最為常見的因素為陰道分娩,由于經(jīng)陰道分娩時可對產(chǎn)婦盆底正常結構造成損傷,從而發(fā)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幾率較大。隨著目前社會不斷發(fā)展,大多數(shù)女性越來越重視產(chǎn)后康復問題,并逐漸了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因此在產(chǎn)后可積極通過凱格爾訓練法、陰道啞鈴訓練、生物反饋療法及電刺激療法來促進盆底功能恢復,改善盆底肌力。但目前我國仍有大多數(shù)中老年女性群體由于缺乏相關認知及意識,在承受著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對機體帶來的痛苦,因此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有效的護理干預也是較為重要的一點,可幫助患者學會正確的康復訓練方式,建立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正確認知,從而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