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山丹初級中學 令調芳
目前,在初中的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是最基礎的課程,也是初中學生必學的科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在核心素養(yǎng)與德育滲透的模式之上,會幫助教師展開教學工作,課堂效果也會取得更好的質量。書本的教學內容是不滿足新背景下學生的教學的,教學模式也不再適應學生的學習,因為初中生已經(jīng)開始對自己的思想有了獨特的了解和定位。目前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以便于幫助學生在未來的人生和學習上更好地發(fā)展。
德育滲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在學生的學習、思想、性格等內容上。由于德育滲透的特殊性,因此,它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成長,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德育滲透中,教師應當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導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兜赖屡c法治》這門課程,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最為密切。
德育滲透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德育滲透為輔助,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所強調的是教學的知識,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以核心素養(yǎng)為指導的德育滲透,主要是關注學生的成才方面,也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核心素養(yǎng)為指導的德育滲透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新時代學生,也能幫助學生在未來的人生和學習上更好地發(fā)展。
時代的躍進,對于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這也是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必要模式與條件。在以往的課堂上,主要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教學,而學生在講臺下學習知識。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也不能滿足學生上課的需要。而全新的課堂主要是以學生為本,以人為本,讓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轉為主動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參與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huán),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并且最主要的,現(xiàn)在初中學生具有自己的個性思想,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有所創(chuàng)新,只有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才能從根本上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鑒于此,教師應該善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進行生動形象的課堂演示,使學生從故事中理解德育的概念,掌握道德品質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從而更好地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效果提升。
教師在教學《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程時,作為教師,可以首先做出表率作用,先在課堂上介紹自己,將自己一些有趣的事情講給學生聽,隨后,就讓他們面對同桌或者前后的同學互相介紹,并且發(fā)現(xiàn)同學的優(yōu)點和缺點,進而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課堂,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這樣的上課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體會教師上課的內容,再將自己在課堂上的感受結合起來,加深課堂影響,從而在內心銘記。此外,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根據(jù)一些名人的故事來啟發(fā)學生,并且讓學生自己思考從故事里面提取到了什么知識和信息,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在課堂的結尾,教師可以借此機會,號召學生向名人學習,以名人作為榜樣,學習他們的精神,以此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遠大理想。
情景教學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由自在盡情地感受、去思考、去聯(lián)想,從而投入課堂、參與課堂、融入課堂。學習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對課本上的知識的學習,而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更快地成長,是為了以后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學習到相關的優(yōu)秀品質,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對此,教師應該善于從實際生活入手,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與生活實際進行密切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熟悉感,更好地體會道德素養(yǎng)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從而促進學生對于道德品質產(chǎn)生的深刻理解。
在上第四課“情緒的面紗”——《情緒的管理》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簡單的教學情景,并且在表演完成之后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評價。情景的涉及盡可能多樣,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表演,并且從角色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并且提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繼續(xù)扮演教師的角色,在有關方面可以進行具體的解釋,以此來啟發(fā)同學的思考。讓同學思考,假如自己是情節(jié)里面的人物,會怎樣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并且選取學生回答中優(yōu)秀的答案來進行分享,也可以布置一個小作文,當作同學們的課后作業(yè)。這樣,學生在完成一堂課的學習之后,又可以加深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并加以理解和領悟。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教學方式。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思維素養(yǎng),更大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培育社會主義新人;在以前的課堂中,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都很單一。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尋找相關資源,積極組織一些其他的課外活動,比如課堂辯論賽,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以便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學習,更快樂地成長。
教師在教八年級第二課的《公共生活新平臺》之中,就可以組織一場關于網(wǎng)絡的辯論賽。在辯論的過程中,辯論觀點由學生自己提出,分為正反方。同時,教師又要給同學充分時間,以便于資料的準備。在辯論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做好筆記,并且可以就參賽選手的觀點進行發(fā)言。辯論的最后,由教師來進行統(tǒng)一評價,并且可以評選出優(yōu)秀的辯手。在辯論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表感言,教師總結的階段,也可以再次引出生活中的道德素質問題,從而啟發(fā)學生自己去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于辯論出的結果,教師也可以進行總結,從而教導學生保持一刻安然的得失心態(tài),以此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學習和人生道路。
綜上所述,學生離開學校,進入社會,道德就是一個人的標志,也是一個人所必須擁有的。所謂的法治,也就是人的行為準則必須在法律的規(guī)定之上,杜絕生活中道德素質低下的問題,從而構建和諧的社會。初中正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正是塑造人才重要時期,所以,初中生也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棟梁之材。而一個國家人才衡量的標準,是人才的道德素質,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是必須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核心素養(yǎng)和德育滲透也成了一個難題。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以便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