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茜,曾舒意,陳啟亮,2,陳凌琦*,李燦東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在中醫(yī)診斷中,陽性癥狀和體征的診察固然重要,但陰性癥狀的收集亦不可或缺。 陰性癥狀,即不存在或沒有表現出的癥狀[1]。 《傷寒論》中關于陰性癥狀的描述,如安靜、不轉矢氣(矢氣即氣體從肛門泄漏)、能食、無汗、小便利、不結胸、手足溫等,其不僅能直接點明病性、病位,揭示疾病的進退,反映疾病現狀,還能標示疾病的本質,幫助判斷預后。 如果醫(yī)者忽視陰性癥狀,對其認識不清,往往容易造成誤診誤治。 筆者根據《傷寒論》中出現陰性癥狀的部分條文,從望、聞、問、切四診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其產生誤診的原因, 闡述陰性癥狀對避誤的重要意義,望能為中醫(yī)臨床避誤帶來啟發(fā)。
《難經·六十一難》云:“望而知之謂之神”。望神,可以了解患者精氣盈虧、臟腑盛衰,幫助判斷病情輕重及預后。 臨床以熱退身靜為邪去正安的得神之象,但仲景指出有時“身靜”并非皆是得神之象,如第61 條云:“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晝日人體陽氣旺盛,更得天時陽氣之助,與陰邪相爭,出現肢體躁動不寧而不自知的躁煩證,但患者在經誤治后已腎陽虛衰,夜間陽衰陰盛,陽不能與陰相爭,故“夜而安靜”,醫(yī)者應明辨“安靜”這一陰性癥狀不是神恬氣怡,而是患者白日煩躁不寧后,出現精神疲憊、似睡非睡狀態(tài)[2]。 同樣第130 條中提及:“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臟結邪結在陰分,故無發(fā)熱、心煩、口渴、汗出等陽熱證候,雖有心下、脅腹部疼痛, 但是患者處于相對安靜無躁動的狀態(tài),提示正氣內虛,無力與邪相爭。 醫(yī)家針對臟結證,應該整體審察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以判斷臟結的病情輕重, 應知邪氣侵犯或情志內傷等致五臟功能失常,陽氣接近耗竭,病情嚴峻,惟有謹守陰陽寒熱的變化,才能減少誤治。
《靈樞·本臟》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患者神的表現往往是無意之時表現最真,故醫(yī)家在接觸患者之初,便要靜心凝神,仔細觀察,以醫(yī)者之神判定病者之神,通過臨床望診,重視對患者神氣盛衰的第一直覺, 從而持之以恒地驗證、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望診技術,避免誤診。
《四診抉微》有言:“聽聲審音,可察盛衰存亡”,并指出:“聲應于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強調了聽聲音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作用。 《傷寒論》第209條云:“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欲飲水者,與水則噦……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矢氣過多提示有脾胃虛寒、寒濕內聚、宿食停滯、濕熱蘊結或氣機不暢[3]。 此條文論燥屎形成與否的試探性診斷及治療。病人不大便六七日,未見明顯的腹?jié)M痛、潮熱、譫語等癥,其燥熱結實的程度不甚明了,預知燥屎是否形成,可服用少量小承氣湯試探;若燥屎不動,氣自縫隙而出,說明陽明腑實已成,大便已硬結,所以凡轉矢氣者為燥屎,但小承氣湯藥力較輕尚不能瀉下燥屎,故可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不轉矢氣,是燥屎未成,腸間未有縫隙,氣不得行,是腸熱脾寒,大便初硬后溏,不可攻下,苦寒攻下更傷中氣,脾胃損傷,出現腹部脹滿、不能食等癥狀,甚至由于脾胃衰敗,胃氣上逆,出現飲水呃逆的癥狀。醫(yī)家在診治疑似病難以決斷時, 恰當運用藥物試探,把握好“不轉矢氣”這一陰性癥狀,并將其作為調整用藥的重要依據,對于提高療效、避免誤治有著積極的作用。
人體的各種聲音和氣味,都是臟腑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仲景在《傷寒論》中也以患者的語言、咳嗽、喘息、嘔吐等作為聞診的主要內容。而“四診之聞,不專主于聽聲音也”,后世醫(yī)家將聞診從耳聽擴展到鼻嗅,使聞診內容得以豐富。 所以臨床應重視辨別“音”與“味”之變化,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傷寒論》中大多數癥狀由問診獲取,張景岳更以問診為“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充分說明問診的必要性。 然而,醫(yī)家在問診時若未捕捉到陰性癥狀,往往也會導致誤診。
3.1 能食是否,判病邪輕重 如第215 條云:“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标柮鞑∽d語,是里熱熾盛,上擾神明所致,潮熱為邪熱歸于陽明已成腑實的特征。 徐大椿說:“能食非真欲食,不過粥飲猶可入口耳。 不能食,則谷氣全不可近,腸胃實極故,亦大承氣湯下之。 ”此處以能食與不能食辨陽明腑實之微甚,能食說明陽明病雖有腑實燥結,但尚未影響到胃的受納,故能食,并未到不能進食的地步,小承氣湯輕下通便即可。 若醫(yī)家對患者的飲食情況不加以詳問,忽視患者體質、感邪輕重,則很有可能妄用猛劑大承氣湯攻之,而傷其正氣。 故根據患者飲食受納情況判斷病邪之輕重、病情之緩急,能夠減少誤診誤治。
3.2 汗出有無,判津液存失 臨床常以汗出有無來判斷病邪的性質和機體正氣的虧虛。 第196 條云:“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病多屬實熱證,津為熱迫,理當多汗。 今陽明病反無汗,究其原因,實為素體津氣久虛,汗出無源,熱不得越,故出現身癢如蟲蟻在皮內爬行的感覺,故醫(yī)家不可辨其為陽明病而治以清熱攻下,導致津液更傷。 此條與23 條的麻黃桂枝各半湯之“身癢”不同,彼為寒邪郁于肌表,氣血周行不利,汗欲出而不得出,故身癢,治用辛溫小汗法以祛邪。 此則當益津氣,充汗源,兼清陽明郁熱。 可見在診病時,詢問汗出的情況以判斷津液之有無,能幫助醫(yī)者辨清邪正盛衰,矯正經驗性思維定勢。
3.3 小便利否,判病變時機 問小便可知臟腑功能狀態(tài)和體內津液代謝情況。 臨床中“小便利”也常作為陰性癥狀出現,如第395 條:“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小便利,止后服?!彼畾鉃椴?,多以小便不利、腫滿為特點,《金匱要略》有言:“腰以下腫,當利其小便。 ”牡蠣、澤瀉散逐水之力較猛,“小便利” 是服藥后病邪祛除的表現,若繼用藥性猛烈的藥物,則影響正氣來復,不利于疾病好轉[4]。 所以從小便利與不利,把握邪正相爭病機變化,做到中病即止,才能避免誤治。
按診與脈診同屬于切診,但長期以來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和對解剖定位認識的不足,導致許多醫(yī)生不重視按診,這也是誤診的原因之一。 按診對于判斷病位、病情以及鑒別疾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1 胸腹硬軟,明病性虛實 第347 條:“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若表邪入里化熱,與痰水相結則成結胸證,癥見胸脅滿痛拒按,心下痛,按之石硬。此言“不結胸”,即胸脅按之不痛,便可排除邪在上焦;“腹濡”即腹部按之柔軟,但醫(yī)家不可輕易將其認作常態(tài),應結合脈象加以詳察,切按“脈虛”,可知里無實邪結聚,陰血不足,陽氣不得四布,決非熱證、實證,故不可貿然攻下,治宜養(yǎng)血溫經。
4.2 手足寒溫,明病機順逆 在診病時按摸患者手足部位的冷熱程度,能明辨病情的虛實、寒熱和順逆。 287 條中的“手足溫”屬于陰性癥狀,“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陰寒內盛,寒邪凝滯,故手足逆冷、脈緊,但今見“脈暴微”提示脈搏由緊突然變?yōu)楹途?,是寒邪退卻之象;而手足轉溫說明陽氣來復,陰陽之氣已相順接,人體陰陽之循環(huán)運動恢復,疾病向愈。 醫(yī)家應結合病情順逆體察患者手足溫這一陰性癥狀,急溫陽以復脈,尚有救治的可能。 倘若未發(fā)現患者手足已溫,遷延失治,錯過溫陽的最佳時機,則易致邪氣來復,難于救治。 因此臨證之時,不忘體察患者皮膚之寒溫,明晰病機順逆變化是減少誤診誤治的有效手段。
中醫(yī)診斷強調整體察病,因此要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和了解,多角度收集病情資料,為進一步辨治疾病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要保證臨床資料的全面、準確、詳盡,必須強調診法合參,結合天、人、時等信息,并在運用四診時相互參照、補充。 現今許多醫(yī)者忽略診法結合,甚則以一診代替四診的做法尤不可取,正如《醫(yī)門法律》言:“望聞問切,醫(yī)之不可缺一”[5]。 因此更要求臨床醫(yī)者提高四診能力,審慎明辨。
在臨床上患者的陽性體征越多越利于診斷,醫(yī)生通常采用綜合歸納診斷的方法;但若陽性體征較少或不足以做出明確診斷時,此時便要求醫(yī)生善于利用陰性體征來作排除診斷[6]。 陰性癥狀能幫助辨別病性、病位,判定病因、病機,判斷預后、轉歸,作為藥物中病和停藥的指征,并矯正經驗性思維定勢。所以四診時關于陰性癥狀的采集切不可忽視:首先,醫(yī)者應收集并深入分析陰性癥狀,審清病位,辨明陰陽寒熱,把握病機順逆變化和疾病發(fā)展階段;其次,根據陰性癥狀所提示的信息,判斷病邪輕重、預后轉歸;再者,將陰性癥狀作為調整用藥的重要依據,守方而不拘泥,嚴防過劑傷正,如此才能減少誤診誤治。
辨證的第一步是“發(fā)現”,發(fā)現異常、發(fā)現癥狀,中醫(yī)之所以“無證可辨”,根源也在于沒有發(fā)現。 不可否認,當傳統(tǒng)四診存在局限性時,就需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因此應加快中醫(yī)診法客觀化現代化進程,并將其納入中醫(yī)診斷中去。此外,筆者認為在借助現代化診療的同時,亦需要重視“陰性癥狀”在臨床中的意義,即當患者理化指標并未達到確診標準,但其已出現癥狀,處于欲病態(tài)時,須考慮及早干預、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