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二中學 朱庭基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提出“使每一個學生實現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實施高中數學教學的時候,要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引導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事與愿違,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注意力放在學優(yōu)生和部分中等生身上,最終拉大了學生之間的差距,致使數學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要想解決此問題,教師不光要重視學困生,還要理清高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探究有針對性的轉化策略,有效地實施教學,驅動學困生轉化,促進學困生學習發(fā)展。那么,高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是什么呢?我們要如何對他們進行轉化呢?
數學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不濃厚,往往是在教師或家長的壓迫下被動地學習數學,在消極心理活動傾向的影響下,他們自然難以在數學課堂上高度地集中注意力,交頭接耳,昏昏欲睡的情況大量存在。
針對該情況,筆者在組織高中數學教學的時候,立足學生的學習興趣點,采取針對性的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應用情境教學法、生活教學法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方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學困生數學學習方法不當,是影響他們數學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比如,大部分學困生在數學課堂上呆呆地坐著、機械地記筆記,很少對所記錄的內容進行思考。
針對該情況,在組織高中數學教學的時候,筆者教給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比如,批注式閱讀數學材料、數形結合解決數學問題等。學生通過應用這些方法,可以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當前高中數學學困生對數學不感興趣,一是數學學科本身的原因,二是因為受到教師的教學影響。其中,教師的教學對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最大。具體地,數學知識本身是具有抽象性,在課堂上,教師機械地向學生講述數學知識,抽象復雜的語言加重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影響了學困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數學學習興趣。為了解決此問題,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嘗試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借助多樣趣味性的情境,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以“等差數列求和”為例,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初,筆者向學生講述了“聰明的高斯”的故事,故事內容具有趣味性,學困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集中注意力。隨著故事的講述,筆者針對學困生提出問題:“高斯是如何快速地計算出‘1+2+3+……+100=?’的?他使用了什么方法呢?你會如何計算這個問題呢?”借此驅動學困生思考,初步地感知等差數列前n項和,做好新知學習準備。
學習方法不當是學困生的成因之一,所以,在實施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困生的學習特點,教給他們不同的數學學習方法,使他們通過應用這些方法探究數學知識,獲取數學學習樂趣。
筆者在實施數學教學的時候,教給了學困生諸多的數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法。具體地,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要求學困生在課前聯系預習微課閱讀教材,將微課中涉及的內容在教材上勾畫出來,并聯系微課內容寫下自己的理解。如此批注,不僅可以使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數學思維,還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促進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此外,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立足數學中“數”與“形”的特點,筆者還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數形結合法,驅動學生動手制作圖形,探尋數量關系,同時借助數量關系探尋圖形內容,從而通過“數”與“形”的轉化理解數學內容,潛移默化地掌握數形結合法,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總之,轉化高中數學學困生,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踐,理清學困生的成因,據此有效地應用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困生興趣,教給學困生方法,驅動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