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文
一、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實施得好,“人民群眾權益就會得到法律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就會更加有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法律要發(fā)揮作用,需要全社會認同法律、尊崇法律,這就離不開有力有效的宣傳教育,加強《民法典》的宣傳教育意義非凡。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全球對專業(y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國有中等職業(yè)學校約1.1萬所,在校生約2200萬人,超過四成學生的高中階段在中職學校學習。中職學生數(shù)量眾多,且有兩年的在校時間。與普通高中相比,學業(yè)相對輕松,有充裕的時間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民法典》的校園普及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民法典》的普及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力量。作為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學通弄懂《民法典》,不但能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更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把法律知識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明白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從而更好地維護校園安全環(huán)境和教學秩序。
二、現(xiàn)狀分析
(1)學生方面
中職生群體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同齡人的追求和渴望,但又因失敗給他們帶來的自卑和煩躁而無所適從。一方面,中職生中特殊家庭的學生比例較高,他們在學習、心理、性格等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更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社會錯綜復雜,中職生易因缺乏明確的目標,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中職生的法律意識相對薄弱,法律基礎差,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高。他們對前途的茫然和無助,即使上當受騙,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仍全然不知;亦或明知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對維權無從下手,只能忍氣吞聲,甚至以暴制暴,造成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局面。
(2)教師方面
中職學校絕大部分沒有專門開設法律專業(yè),因此,中職學校教師隊伍普遍缺乏法律專業(yè)的教師。由于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培訓,中職教師隊伍的法律基礎知識參差不齊。課堂上關于《民法典》的普及,對相關法律知識的講解,多是從各種自媒體上接收的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理,容易受輿論的影響,對相關知識點造成理解的偏差。因此,亟需在中職教師隊伍,尤其是學校管理層以及思政課任課教師隊伍開展專業(yè)、系統(tǒng)、實用的普法培訓。
(3)教材方面
《民法典》在中職校園的普及與推廣,學生課堂是最主要的陣地?!睹穹ǖ洹饭?編1260條、10萬多字,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復雜的一部法律。倘若缺乏一定的法律基礎,往往難以對相關條文進行理解,應用相關條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更是難上加難。
在目前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中,關于《民法典》的普及,任課教師多憑網(wǎng)上查找的相關視頻和文字材料,以自己的理解給學生進行講解,受個人專業(yè)限制,容易出現(xiàn)偏差。市面尚缺少與《民法典》相關且適用于中職學生課堂的系統(tǒng)性、實用型教材。
三、問題解決
文獻研究法:認真學習研究有關先進理念,通過對國內外法制宣傳進校園的相關研究成果查閱,并對現(xiàn)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收集《〈民法典〉進校園》的校本教材編寫素材。
調查研究法:包括問卷調查、座談訪問、綜合調研等,特別是要對中職校園的普法現(xiàn)狀進行實地考察,對中職學校的行政領導、任課教師、在校學生、往屆畢業(yè)生進行訪談,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行動研究法:在校內開展與《民法典》相關的有獎知識競答、模擬法庭、法律講座等內容豐富、載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開設“職校法律小常識”公眾號,定期向廣大師生推送法律小常識;開通校園“法律咨詢熱線”,為中職師生提供及時的法律援助服務,人人爭當“維權小能手”,在中職校園中營造人人學法、人人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及時總結經(jīng)驗,不斷完善和豐富研究成果,提高實踐價值。
案例研究法: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在本校范圍內開通“法律咨詢熱線”“法律咨詢信箱”,有目的地選擇中職校園里,中職師生面臨的與《民法典》相關的典型案例展開調研和分析,以保證整個研究內容不脫離實際。
中職學生普遍法律基礎薄弱,往往難以理解《民法典》的相關條文,應用相關條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更是難上加難。為此,我們可以對《民法典》與中職學校相關的法律條文進行篩選,按“學習篇”“生活篇”“工作篇”進行分類,結合時事熱點以及身邊的典型案例,編寫校本教材《〈民法典〉進校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中職師生講解《民法典》中物權、姓名權、隱私權等重要內容,圍繞未成年人的權利和保障等法律角度引導討論,增強中職師生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惠陽職校為例,通過設計問卷、實地走訪、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當前中職師生法律意識、法律基礎的現(xiàn)狀,對中職學校普及《民法典》的現(xiàn)狀進行摸底,結合惠陽職校普及《民法典》的情況,整理出中職學校普及《民法典》的現(xiàn)狀,挖掘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影響因素展開分析,提出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案。本校將充分發(fā)揮兩位在編思政教師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具有全國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以及“陽檢護航教育基地”的優(yōu)勢,聯(lián)合惠陽區(qū)檢察院,成立校本教材編寫小組,利用3~5個月的時間,完成校本教材的編寫與印刷工作,爭取早日投放到本校課堂中,為《民法典》走進中職校園助一臂之力。
第一,物質層面。依托校園文化(靜態(tài))建設,包括學校法治氛圍營造、理論教學區(qū)文化營造等校園靜態(tài)文化建設。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①校園文化氛圍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在校園櫥窗、廣播、宣傳欄、學校公眾號推文等形式不間斷對《民法典》進行宣傳,營造中職校園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②理論教學區(qū)文化,則以班級為單位,各班級凸顯主題,多形式展現(xiàn)學生們心中的《民法典》。以黑板報、主題班會等方式,展示各班級對《民法典》的理解。
第二,精神層面。主要包括中職師生法律意識、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具有中職特色的法制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中職師生對《民法典》的心理認同?!丁疵穹ǖ洹颠M校園》(校本教材),預期將全面應用于本校全體學生思政課的課堂教育教學中,并作為全體教職工校本培訓教材。形成期末師生的考評機制,增強全校師生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常規(guī)課堂、校本培訓、模擬法庭、普法小視頻、普法微課堂、法制講座、法律咨詢熱線、有獎知識競答等一系列普法活動的推動下,使全體師生清晰地理解和運用《民法典》,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小結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要發(fā)揮作用,需要全社會認同法律、尊崇法律,這就離不開有力有效的宣傳教育。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每個中國公民從呱呱墜地到入土為安,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jù),與中職學校、中職師生相關的民事活動也不例外。
中職生人數(shù)眾多,本研究能一定程度上普及和傳播《民法典》,切實推行《民法典》實施,充分發(fā)揮中職教師在《民法典》宣傳教育中的作用,亟力宣傳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積極營造中職校園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讓《民法典》走到中職師生身邊、走進中職課堂內外、走向中職師生心里;不斷增強中職教師隊伍在工作生活中的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做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通過中職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增強,進一步引領中職學生和中職家長,實現(xiàn)家校共育,提升共同維護法律箴言的權威意識,帶動中職學校依法管理,中職教師依法從教,把《民法典》貫徹落實到中職師生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引導中職學生深入學習《民法典》,讓《民法典》的權利意識、規(guī)則意識、誠信意識、和諧意識成為中職學生處理學習、生活以及日后工作事務的準則;切實將《民法典》的重大意義和兩會精神融入中職學校日常工作、融入中職課堂教學,真正把黨的聲音傳達到每一名中職師生心中,讓法治的種子在中職師生心中茁壯成長。
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民法典》這部新時代的人民法典一定能夠落地生根,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完備的民事法治保障。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