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朝花
(南丹縣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河池,547200)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由腦動脈硬化形成血栓,使腦血管狹窄或阻塞,部分腦組織血液灌流不足,從而出現(xiàn)缺血性軟化或壞死,主要包括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等,在腦部病變損害中具有較高致殘率及死亡率,目前已成為全球危害性疾病之一[1]。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時間與患者預后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為挽救患者生命,促進機體健康,降低致殘率,需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2]。為進一步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急性腦梗死致殘率,臨床將其作為研究重點進行了多項研究,且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急性腦梗死治療方案也逐漸多樣化,目前逐漸融入中醫(yī)治療措施[3]。在中醫(yī)理論中,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風、偏枯”范疇,病因病機主要為氣血虧虛、肝腎陰虛,受到風、痰、火、瘀、毒等因素影響,導致氣血逆亂,最終演變?yōu)榧毙阅X梗死[4]。本文現(xiàn)對中醫(yī)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主要綜述內容如下。
1.1 敗毒羚鉤湯臨床學者認為[5],急性腦梗死早期主要病因為火旺生毒、熱毒其性炎上,主升主動,性好竄動,夾痰夾瘀,破壞心腦血管內膜,損傷腦絡,最終阻礙氣機,筋脈失養(yǎng),導致半身不遂,因此臨床治療應以敗毒為主要治療原則。敗毒羚鉤湯是由羚羊角、鉤藤、桑葉、野菊花、大青葉、生地、赤芍、僵蠶、地龍、蟬蛻、琥珀、生甘草等組成的中藥湯劑,具有敗毒清熱、涼肝熄風的功效[6]。以羚羊角、鉤藤、桑葉、野菊花、大青葉為君藥,其中羚羊角味咸,性寒,歸肝、心經(jīng),具有平肝熄風、散血解毒的功效;鉤藤味甘,性涼,歸肝、心包經(jīng),具有息風定驚、清熱平肝的功效;桑葉味苦、甘,性寒,歸肺、肝經(jīng),具有疏散風熱、涼血止血的功效;野菊花味苦、辛,味性微寒,歸肝、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大青葉味苦,性寒,歸肝、心、胃、脾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以生地、赤芍為臣藥,其中生地味甘,性寒,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的功效;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以僵蠶、地龍、蟬蛻、琥珀為佐藥,其中僵蠶味咸、辛,性平,歸肝、肺、胃經(jīng),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的功效;地龍味咸,性寒,歸肝、脾、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息風的功效;蟬蛻味甘、咸,性涼,歸肺、肝經(jīng),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琥珀味甘,性平,歸心、肝、小腸經(jīng),具有散瘀止血的功效。以生甘草為使藥,具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7]。
1.2 補腎利水方在為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年患者均存在肝腎陰虛、水濕停滯的癥狀,因此需給予滋養(yǎng)肝腎、祛瘀利水的中藥湯劑[8]。補腎利水方是一種由熟地、枸杞、制首烏、澤蘭、澤瀉、茯苓、豬苓、水蛭、益母草、大黃等滋陰利水的中草藥組成的藥方,具有滋陰利水、祛瘀通便的功效[9]。其中熟地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枸杞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功效,制首烏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澤蘭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豬苓具有利尿治水腫的功效,水蛭具有逐瘀消癥的功效,益母草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大黃具有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的功效[10]。臨床學者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11],采用補腎利水方治療急性腦梗死在改善患者陰虛癥狀的同時,還可加強利尿減低腦水腫的作用。
2.1 中風Ⅱ號方中風Ⅱ號方是臨床學者經(jīng)過多年研究研制出的急性腦梗死專用藥,主要由桃仁、紅花、赤芍、葛根、鉤藤、地龍、丹參、黃芪、珍珠母等藥物組成[12]。其中桃仁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紅花具有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的功效,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鉤藤具有息風定驚、清熱平肝的功效,地龍具有清熱息風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的功效,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生肌的功效,珍珠母具有平肝潛陽、定驚止血的功效[13]。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14],中風Ⅱ號方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具有增強腦組織缺血缺氧耐受性,減輕缺氧損害的效果,通過保護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來清除氧自由基,從而改善腦組織及神經(jīng)功能損傷,使患者能夠恢復正常神經(jīng)功能及生活能力。
2.2 復方血栓通膠囊復方血栓通膠囊主要由三七、黃芪、丹參及玄參等中草藥組成,其中三七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jīng),具有散瘀止痛的功效;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具有補氣固表的功效;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jīng),具有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的功效;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脾、胃、腎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的功效[15]。臨床學者對此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16],應用復方血栓通膠囊治療急性腦梗死可起到良好的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復發(fā)的效果,其主要功效與阿司匹林類似,并具有較強的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因此可降低出血事件發(fā)生風險,在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中具有顯著效果。
針灸是針法與灸法的總稱,其中針法主要指將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通過針刺手法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從而起到改善患者機體,治療疾病的作用;灸法是指使用灸柱、艾草等在穴位表面進行燒灼、熏熨,通過熱能來刺激患者皮膚表面或穴位,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進疾病康復的作用。根據(jù)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針灸可減輕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陷,降低致殘率,改善或恢復日常生活能力,主要通過針刺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腦組織病灶周圍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況,促進腦側支循環(huán)建立,調節(jié)神經(jīng)遞質從而恢復腦損傷。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成功率已得到顯著提升,但大多數(shù)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仍存在偏癱、肢體障礙及意識障礙等后遺癥,造成患者殘疾,因此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措施是目前臨床研究重點。目前臨床學者逐漸將中醫(yī)治療應用至急性腦梗死治療中,通過采取中藥湯劑、中成藥及針灸等方式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陷,促進腦側支循環(huán)障礙,減輕腦神經(jīng)損傷,在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同時降低患者偏癱、肢體或意識障礙等后遺癥發(fā)生風險。同時在使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時,可將中醫(yī)辨證論治作為基礎理論,根據(jù)不同論證的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不同的中藥湯劑進行治療,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針對性的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癥狀。但目前臨床針對中醫(yī)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仍較少,且臨床并未廣泛推廣,因此可適當增加研究力度,擴大研究范圍,針對不同證型的患者采用不同中藥治療,并將得到證實的中藥治療方案在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