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三立小學 徐軍
一節(jié)課能否有效開始取決于這節(jié)課的課前導入做得好不好,不僅要通過課前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要讓學生通過課前導入初步了解本堂課的內容,而高效的課前導入可以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提起興趣。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比枯燥乏味的傳統(tǒng)學習效果要好很多,興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接受科學知識,效果會事半功倍,也可以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優(yōu)化導入環(huán)節(jié)。
多媒體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十分普遍和便捷了,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將五顏六色的圖片輕松展示給學生,也可以將與課程相關的視頻或動畫呈現(xiàn)給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可以比較直觀生動地向學生展示與課程相關的知識內容。例如,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中“尋訪小動物”一課,小動物對學生來說一定是不陌生的,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場景的圖片,并詢問學生哪些小動物喜歡在這些場景里生存呢。多媒體可以展示大樹,問學生大樹上可能會有哪些小動物;還可以展示草叢,讓學生想一想草叢里有可能會遇到什么小動物。學生通過聯(lián)想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可以得出各種不同的答案,這也就完成了“尋找小動物”這節(jié)課充分的課堂導入,為教師講解接下來的知識做了充分的鋪墊。
現(xiàn)在的教育不僅要求教師向學生傳授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因此,小學科學課的課題基本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在講解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中“水和食用油的比較”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課前導入:“我們都知道,水是一種液體,那么,我們日常生活中還可以見到哪些液體呢,同學們來想一想。”經(jīng)過思考,學生給出的回答一定是多種多樣的,如醬油、礦泉水、果汁、飲料,甚至奶茶等。通過這樣生活背景的導入,學生會對本節(jié)課要講解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課前導入也充分地讓學生參與到了科學活動當中,生活背景導入的方式為教師講解接下來的知識點做好了相應的鋪墊,也積極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適度的問題和一定程度的困難對學生的主動學習是一種鼓勵,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問題和困難可以幫助學生思考,刺激大腦,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適當?shù)碾y度有時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中“植物生活的土地”這一章節(jié)的第一節(jié)“土壤里有什么”,這是一節(jié)以學生自己動手探索為主的課程,但在學生自己動手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土壤都有哪些成分,明白了土壤的成分才可以有目的地探究每個土壤層適合什么生物或者動物,因此,學生可以帶著這樣兩個問題去思考。在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后,學生明白了土壤有枯枝落葉層、有腐殖質的表土層、亞土層和巖石碎屑,明白了土壤的簡單結構,接下來學生就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結構對土壤進行不同的實驗方法。可以用肉眼觀察的方法,可以用放大鏡觀察土壤的細微處,還可以將土壤倒入水中,或者可以將水里的土壤攪拌,等待靜止后觀察水中土壤的成分。不僅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問題去找到答案,還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小組合作的模式是教學方式之一,因其特殊的溝通交流模式可以增強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所以要求教師運用小組合作模式,在課堂中結合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教學,鍛煉學生溝通交流的技能,也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小組分配的方式不能隨意,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將不同性格的學生平均分配到各個小組,盡量做到每個組都有一個具有領導能力的學生對整個小組進行管理,還要有一個比較細心的學生負責全面分析問題,還要有一個比較活潑的學生來活躍小組氣氛,還要有一個擅長記錄的學生負責把小組人員討論的結果以及建議記錄下來。每個小組里的組員都有各自的特點,也都有各自的任務,誰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可以讓小組的組員取長補短,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同時借鑒他人的長處來完善自己。例如,在講解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中“選擇最快的交通工具”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分組,讓學生將古代和現(xiàn)代的交通工具進行對比,小組當中選擇一個具有領導能力的學生負責工作的分配并掌握討論話題的大方向,不能讓小組組員談論的話題偏離;而負責活躍氣氛的組員一定是思維比較跳躍的,負責羅列一些小組需要討論的古代和現(xiàn)代的交通工具,而擅長做筆記的學生則負責將這些交通工具記錄下來,而細心的組員則負責將組員之間沒有討論到的細節(jié)補充出來,小組之間合作,將古代與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不同之處以及相同之處找出來。小組合作中最開始的分配規(guī)則最好是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而隨著小組合作的配合度逐步提升,教師可以將小組內的角色做適當?shù)恼{整,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不僅是根據(jù)自身特點發(fā)展。
小學科學有很多需要學生主動探究的課程,學生探究后是要回到班級進行反饋的,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交流和總結的能力。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將反饋的形式多樣化,交流的方式不僅限于語言的方式,學生可以使用做實驗的方式或者演示、展覽、表演等方式加上一定的解說,要鼓勵學生通過多種表達方式進行探究總結,在學生進行總結和反饋時,教師也要引導其他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尊重其他人的勞動成果,而對于不太擅長用語言闡述的學生,應該多鼓勵他們進行演示或者展示。當然在演示之前應該將所要講解的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自己應該明白自己講解的內容,否則更沒有辦法向教師和其他同學講明白。其次,對于表達能力稍微弱一點的學生,教師應幫助他們多進行練習,反復多次練習后,學生也就不會怯場,可以很順暢地和同學以及教師進行交流;而對于溝通能力比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他,并教會這樣的學生多聆聽,在聽別人的總結時要學會尊重他人,不能隨意插話,不能隨意將自己的見解不合時宜地表達出來。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并不只是簡單的一門學科,科學學科中包含著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探索,通過對生活小細節(jié)的研究,學生會更加熱愛每日的所見所聞,通過對自然萬物的探究,學生可以初步了解自然的形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教師已經(jīng)不僅是教授學生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塑造更完善健全的人格,形成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對科學的主動探索,學生可以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可以提高學習主動性,促進大腦發(fā)育??茖W學科的主動探究,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積極作用,更能為學生以后更好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