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瑋瑋
2014年,江蘇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有力地推動了探索融合教育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我們積極行動,開展普惠性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力圖使專家、教師、家長、幼兒多方形成合力,真正有效地支持與促進特殊兒童的健康成長。
融合教育的有效推廣需要全體教職工共同協(xié)作。在前期調(diào)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針對特殊兒童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經(jīng)驗都非常缺乏,她們對如何教育特殊兒童感到茫然無措。要想有效地推動特殊兒童教育,需先從改變教師的觀念開始,真正幫助教師樹立一種大融合觀。
為真正喚醒教職工的同理心,我們通過定期推薦書籍菜單、分層引讀,引導教職工更好地從理論角度理解教師對特殊兒童學習和發(fā)展所起到的真正作用,使他們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融合理念強調(diào)要讓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級成為普通班級的一分子,強調(diào)教師要樹立大融合觀,強調(diào)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包容接納、啟人心智、因材施教的活動。
專題研究:組建由教科室牽頭及資源中心兼職教師為主體、青年黨團教師志愿者為輔的專題科研組,集眾人之力,形成一個可兼顧管理、課程設置、設備保障的梯隊支架。通過集體審議的方式,由該科研組對教學內(nèi)容、課時安排、教學方式等進行審議,使園所的教育計劃有序開展。每月開展一次專題研究活動,就融合教育中的個別輔導、教學難點、工作實踐等展開研討,結合幼兒園當下的課程實踐活動,探討“一課雙師”的教學模式。
定點關注:隨班就讀是融合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研究特殊兒童適應性的主要陣地。通過制定一對一的學習計劃為特殊兒童建立檔案,在資源中心教師和黨團教師中開展“1+1”結對幫扶活動,即每位教師確定一名特殊兒童或疑似特殊兒童為幫扶對象,定期在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開展訓練游戲活動。平時,結對師幼之間需要經(jīng)常進行互動,教師要進班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指導,并做好觀察記錄,同時就特殊兒童的發(fā)展表現(xiàn)等信息與班主任共同商議并提出合理化指導建議;要根據(jù)觀察了解的實際情況,及時調(diào)整個人輔導教育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補償性教育服務,提高每一位特殊兒童隨班學習、生活的適應性。這些真實的實踐資料也為融合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可供分析的典型案例。
開放空間: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是一個配備了缺陷補償、心智康復需求相關設備的特教課堂。豐富多樣的教具、學具在輔導訓練特殊兒童之外,還可以在不影響正常運作的前提下向全園師幼開放。普通班級的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全班幼兒(包括特殊兒童)進入融合資源中心開展學習活動。資源中心的教師應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對隨班的特殊兒童進行重點輔導。
兒童的變化:每個特殊兒童會得到符合自己具體情況的專門指導,獲得全方位的支持。如一段時間后,?。┌嗟暮坪圃诮處焸兊年P愛和指導下,從只能講單個字慢慢發(fā)展為可以講短句。浩浩的變化讓我們倍感欣慰。
教師的變化:我們希望營造尊重、接納、支持的人文環(huán)境來帶動教師融合教育理念的發(fā)展。園所通過開展征文活動及道德講堂、愛心故事宣講等活動,讓具有融合敬業(yè)精神的教師成為活動的主角,借助典型事例,用文化力量浸潤每一位幼教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師會逐漸用一種接納的心態(tài)傳達尊重幼兒的信息,理解幼兒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尋找適合不同幼兒的教育教學策略。
家長的變化:借助網(wǎng)絡平臺、家長開放日等途徑,園所積極向家長宣傳關于普通幼兒園開展融合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轉變家長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同時,園所吸納家長資源參與到融合教育實踐中,努力營造一個資源共享、家園共育的普特融合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需求。
對于普特融合教育的實踐,我們還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接下來,我們將帶著新的問題與思考融入實踐活動中,力爭用“起而行之”的行動力,將融合教育做真、做實、做深,讓每一位幼兒都能感受到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