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明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信號與系統(tǒng)”是我國電子信息大類相關專業(yè)都需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目前國內(nèi)主流的教材[1-3]對該課程撰寫的思路都十分清晰,即由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引入,由淺入深地將傅里葉級數(shù)(變換)、拉普拉斯變換、Z 變換等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串成一條主線。然而,傅里葉級數(shù)作為時域跨入頻域的第一道門檻,因理論公式繁多,讓部分學生望而卻步,于是出現(xiàn)了死記公式的現(xiàn)象,并對公式感到迷茫且無從下手。為提高學生對傅里葉級數(shù)知識的吸收效果,國內(nèi)本科院校教師進行了一系列教學研究。國防科技大學曹聚亮等[4]提出指數(shù)信號的三層次法,通過數(shù)學層面、圖形層面、應用層面等,盡可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時域頻域分析過程;西北師范大學唐榮安等[5]建議在教學中從物理詮釋方面對傅里葉變換性質(zhì)進行講解;王靜等[6]從學生認知調(diào)查和原因分析入手,在教學設計中設置懸念引出傅里葉級數(shù)主題,通過簡單、典型的舉例進行教學,并進行課后反饋。有的本科院校教師則利用Matlab GUI界面查看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項等方式,使學生從直觀上理解傅里葉變換。[7-9]而高職高專院校目前在這一方面尚未有探討。
本文根據(jù)高職學生實際情況,提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疊加展開項來驗證波形,同時利用Matlab 仿真查看三維空間圖,從而對傅里葉級數(shù)的認識從“客觀存在”提升到能“加以分析”的程度。
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從理實一體化發(fā)展而來。[10]在傳統(tǒng)理論教學中,教師以灌輸知識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勢必導致學習積極性的磨滅。著名的職業(yè)教育專家趙志群教授中指出,教學要逐漸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為了突出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工學一體化教學以項目或任務為驅(qū)動,在確定項目(任務)的主題后,分析為完成該任務需要在任務實施前準備什么;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做什么、學什么;在任務實施完成后如何進行相應的評價。該教學思路強調(diào)學生在實施任務過程中掌握新知識和技能,比較適合高職教育的工科課堂教學。[11]
為使教學思路更清晰,傅里葉級數(shù)教學從單頻正弦信號引入,到任務實施與驗證,再到師生互動分析等過程,均需進行詳細的教學過程設計?,F(xiàn)借助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用表格展現(xiàn)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完成的事項和對應的知識點、評價標準等(如表1)。
表1 教學過程表格化設計
歐拉公式及三角函數(shù)是傅里葉級數(shù)兩種表示形式間的轉換橋梁,因此需要學生課前做好一定的準備工作。教師在課前需提供指數(shù)與三角函數(shù)如何建立聯(lián)系的學材:任意一個復數(shù)A可在復平面上找到對應的一個點(如圖1),當加入單位圓概念后,A 點坐標不僅可以表示為A=a+jb,也可以表示為z=r(cosθ+jsinθ),教師由此根據(jù)極坐標表示方式,引出歐拉公式e^jθ=cosθ+jsinθ,這就在復平面上建立起指數(shù)與三角函數(shù)間的聯(lián)系。
令θ=ωt,其中ω 為角頻率,則歐拉公式變?yōu)椋篹^jωt=cosωt+jsinωt,隨著時間t的推移,歐拉公式等號左邊可看作是繞著圓周逆時針不停旋轉的點A(如圖1),等號右邊是A 點繞圓周運動時在時間軸上的投影,即可理解為歐拉公式是A 點的兩種表示方式。由于A 點在時間軸t 上的推移,慢慢拉出一條螺旋線,其x 軸投影為cosωt,其y 軸投影為sinωt(如圖2)。
圖1 復平面上的點
明確本教學任務為:驗證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式,并理解頻譜概念??紤]到任何周期信號的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項均由正余弦函數(shù)線性疊加而成,學生若能獨立分析單一的、或某幾個正余弦函數(shù)疊加,就可理解無限個線性求和的結果。因此在實施教學時,首先思考單頻正弦信號在頻率軸上如何表示(即幅度譜和相位譜)。反過來,已知頻譜圖,求時域的正弦信號表達式,進而得到結論:頻域和時域均可唯一表示一個信號(即同一信號的兩種表示方法);更進一步,當展開項(諧波分量)逐漸增多時,驗證其趨于某個(矩形)波形;當展開項個數(shù)趨于無限個,即為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式。
根據(jù)以上實施思路,本單元教學場所需為模擬電子技術實訓室,或者機房(電腦均已安裝Proteus 軟件,且可播放音頻),本文的教學環(huán)境以機房教學為例。
階段一:從單頻正弦波引入頻譜概念
已知正弦信號如下:
其中f=50Hz,或ω=2πf,初始相位為π/4(如圖3)。為了使學生更快建立起頻譜概念,將該波形的橫軸由時間t 轉為頻率后,用幅度譜、相位譜圖表示單頻正弦信號。反過來,根據(jù)幅度譜、相位譜寫出時域的正弦信號表達式(注意圖3 相位譜中初始角是π/4=0.7854,因此相位譜高度接近0.8);最后引導學生理解:在頻域也能唯一確定正弦信號,頻域是信號的另一種表示方式。于是得出結論:我們習慣思維在時域表示一個信號,其實在頻域也可表示一個信號,而且時域和頻域表示同一個信號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圖3 正弦信號的時域和頻域表示(Matlab 單邊譜)
階段二: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項驗證
為了驗證矩形波傅里葉級數(shù)是無限多個余弦信號疊加而成,可根據(jù)傅里葉級數(shù)系數(shù)公式,引導學生求解前10 個展開項,學生根據(jù)展開項設置Proteus 元器件參數(shù),并在設計的加法器電路(如圖4)左邊逐項遞增地接入展開項的余弦波,通過示波器觀察波形變化。電路輸出端接喇叭,可對比不同展開項疊加波形后的音頻。即通過動手求解系數(shù)、眼睛觀察波形、耳朵辨別音頻等方式加深對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項的理解。
圖4 多個正余弦信號相加放大的電路圖(Proteus)
通過本階段任務,得到結論:隨著諧波分量逐漸增多,疊加的波形越來越接近矩形波(如圖5)。當在時域波形越來越接近矩形波時,對應的頻域圖則按順序增加對應的譜線(如圖6)。也即時域每增加一個諧波分量,頻域中就增加一條對應頻率的譜線,由此也可說明頻域和時域在表示一個信號的形成過程是完全相當?shù)?。隨著諧波分量無限疊加,波形就趨近于矩形,也就得到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式。
圖5 諧波分量遞增的時域波形(Matlab)
圖6 諧波分量遞增的頻譜波形(Matlab)
階段三:三維傅里葉級數(shù)分析
以上階段任務實施采用了Proteus、Matlab仿真實踐,分別通過驗證時域和頻域波形來引導學生理解傅里葉級數(shù)和頻譜的概念,本階段將時域和頻域的圖示結合在一張三維空間圖中,仍以矩形波的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為例。
由于矩形波既是偶函數(shù),又是奇諧函數(shù),因此其傅里葉展開只可能含有奇次諧波的余弦項。圖7 為了分析方便,只取前3 次諧波分量分析時域和頻域的統(tǒng)一性。從時間軸往右邊看,時域疊加波形是由1 次諧波和3 次諧波相加而成;從頻率軸往里看,1 次諧波對應頻率ω_1,3 次諧波對應頻率3ω_1,即兩個諧波疊加的波形在頻域中也可唯一確定。這將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在時域和頻域中分析同一個信號的理解程度。然而時域的缺陷在于時域波形隨著諧波分量的增多,波形計算越來越復雜;而頻域分析卻十分簡單,即一個諧波分量增加一條譜線,因此在信號系統(tǒng)中分析頻域是十分有利的。
圖7 傅里葉級數(shù)的三維空間圖
工學一體化教學中,應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評價過程中。[12]在本單元的傅里葉級數(shù)教學過程中,2 人為一組,以實踐過程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為補充。評價的主體包含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除了評價學習態(tài)度、溝通協(xié)調(diào)方面,主要以階段性任務完成情況為評價單元,根據(jù)表1 右側的評價標準,細化具體行動。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學生提供本次課堂實踐過程中需要改善的方面,同時也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架構。
本文針對學生在學習傅里葉級數(shù)章節(jié)時,因理論較多而迷茫問題,借助工學一體化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路,讓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引導解惑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在高職課堂實踐,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木然,個別學生甚至在課堂上獨立完成三角波的疊加演示圖,表明該教學思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提升傅里葉級數(shù)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