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振國
孔子愛吃姜,餐餐必食,但不多吃。這事《論語·鄉(xiāng)黨》有載:“不撤姜食,不多食?!敝祆渥髯ⅲ骸斑m可而止,無貪心也?!背烧Z適可而止便出自此典。
陸游晚年蟄居故鄉(xiāng)山陰,即紹興,對世事人生多有感慨。其詩云:“人生適可爾,過計亦何得。”花看半開,酒飲微醺,適可人生,智慧人生。
適可人生,在行止之間,貴在有度。
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短篇故事:一個農(nóng)夫,每天起早貪黑地耕種一小塊貧瘠的土地,累死累活卻收成甚微。一位善良的天使可憐他的境遇,便對他說,只要你跑上一圈、中途不停,被圈的土地就都?xì)w你所有。于是,農(nóng)夫興奮地朝前跑去,只想把圈兒跑得大一點、再大一點。有人提醒他,你該往回跑了,不然會累死的??赊r(nóng)夫根本聽不進(jìn)去,他一心想得到更多的土地,結(jié)果心衰力竭,倒地而亡。
《道德經(jīng)》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敝阒梗唵蔚卣f就是止欲止貪的問題,何其難哉!唯其難,昔人才有“知行知止唯賢者”之說,就是說只有智者賢者才能把握好度,行止恰當(dāng),行穩(wěn)致遠(yuǎn)。
適可人生,在進(jìn)退之間,難在放下。
明正德初年,躊躇滿志的王陽明因直言反對宦官劉瑾,被打四十大板,被從正六品兵部武選司主事貶謫到了蠻荒之地的貴州龍場驛,途中還遭到追殺,不得不偽裝投水才躲過一劫,打擊不可謂不大。但王陽明沒有凄凄慘慘戚戚,而是正視現(xiàn)實、調(diào)整心態(tài),不但在毒瘴之地生存下來,而且修身治學(xué),德業(yè)兼進(jìn),最終在龍場悟道,創(chuàng)立心學(xué)。這正合了孟子的主張:“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惫侍諟Y明歸隱種菊,白居易辭官修行,蘇東坡流放辦學(xué)……都是史上佳話。
再說王陽明?;仡櫰湟簧?,平叛剿匪,屢建奇功,不居功,不圖名,用舍行藏,進(jìn)退自如。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有道是:“唯有放下,方能自在。”
適可人生,在取舍之間,智在留余。
范蠡輔佐勾踐滅吳后功成身退,便是給自己留余,否則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好友文種的下場;經(jīng)商后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家財”,也是給自己留余,他認(rèn)為居家千金不是好事,不如散財行善。
但一生瀟灑的范蠡卻在子孫事上留下了遺憾。范蠡次子在楚國殺人犯下死罪,范蠡知他咎由自取但心有不忍,散盡家財使長子去求好友莊生幫忙,結(jié)果長子自作聰明搞砸了事。范蠡救子不成,反遭人詬病,事情搞得著實窩囊??梢姺扼辉趯⒆拥呐囵B(yǎng)教育上沒有留余。
現(xiàn)實生活中確有人,為著自己的一點私信和執(zhí)念,忽略了親人,甚至都忘了生活原該是多姿多彩的,只知一意孤行,到頭來覺著愧得慌也虧得慌,悔不當(dāng)初。古人說:“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又說:“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蹦媚蠛萌∩?,懂得留余,人生不糊涂。
話說回來,如果孔子無姜可吃,或沒有足夠的姜佐餐,便扯不上不多吃的問題;如果陸游沒有因詩而名,尤其是其仕途軍旅幾度浮沉,恐怕也不一定有晚年“人生適可爾”的感悟,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引人共鳴。說到底,無論什么樣的人生都得有根基,否則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