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光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千年歲月中,揚州蜀岡的兩個名勝——平山堂與大明寺的空間關系很密切,堂時在寺側,時遷寺內。檢索相關文獻,由“平山堂”一詞,衍生出“平山”,而“平山”一詞所指又較為復雜,或指蜀岡、或指平山堂、或指大明寺;而“平山堂”又或指稱大明寺。鑒于堂寺相近或一體的狀況,結合“平山堂僧、平山堂主翁”等說法,引發(fā)一種猜想,平山堂與大明寺還可能存在管理關系。故撰此文探討。
1048年平山堂建成之后,1056年開啟歐陽修、劉敞、梅堯臣詩歌唱和,平山堂的名氣不斷上揚,兼之前有王安石、后有蘇軾兄弟、秦觀等名士的登臨題詠。歐陽修率先以“平山”稱平山堂,至少有三次:
其一,1056年秋,歐陽修作詞《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欄檻倚晴空”[1],贈給新任揚州知州劉敞。
其二,同年,歐陽修寫給王安石的信,謂“近得揚州書,言介甫有平山詩,尚未得見,因信幸乞為示。”[2]介甫,即王安石,平山詩,即王安石“城北橫岡走翠虬,一堂高視兩三州”的《平山堂》詩。
其三,約1057年冬,他寫給揚州太守劉敞的書信又說:“某以衰病當此煩冗,已三請江西,要在正初必可得艤舟亭次,寓目平山,奉賢主人清論,豈不豁然哉!”[2]
不過此時前后數(shù)年,除了梅堯臣在《平山堂雜言》謂“歐陽公經(jīng)始曰平山,山之迤邐蒼翠隔大江”[3]外,其他諸人平山堂唱和、題寄之詩,詩題或詩句都還是“平山堂”。直到1064年或稍后,沈括所撰《揚州重修平山堂記》一文中,復以“平山”稱堂:
前守、今參政歐陽公為揚州,始為平山堂于北岡之上,時引客過之,皆天下豪俊有名之士。后之人樂慕而來者,不在于堂榭之間,而以其為歐陽公之為也,由是平山之名盛聞天下。
嘉祐八年,直史館丹陽刁公自工部郎中領府事,去歐陽公之時才十七年,而平山僅若有存者,皆朽爛剝漫,不可支撐。
公至踰年之后,悉徹而新之……又封其庭中以為行春之臺,昔之樂聞平山之名而來者,今又將登此以博望遐觀,其清涼高爽有不可以語傳者也。[4]84
三處“平山”,含義清楚單純,都是指“平山堂”。
后來,這種用法陸續(xù)出現(xiàn)在詩作乃至詩題中。北宋有黃庭堅(1045—1105)《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平山行樂自不惡,豈有竹西歌吹愁?!盵5]黃裳(1043—1130)《平山堂二首》其一: “一隅不見古揚州,惟有平山尚自留,且看江南山色好,莫緣花月起閑愁。”[6]晁說之(1059—1129)有“龍門不見鬢垂絲,平山不唱楊柳辭?!盵7]南渡之際的李處權,有《戊申(1128)春登平山、谷林二堂時茂世應時同行追錄之》的詩題。洪咨夔(1176—1236)更有《平山》一詩,寫登臨平山堂的感嘆:“放腳氛埃表,搔頭廣莫間?;捶秩?江護六朝山。落日蒼煙起,秋風白鳥還。歐韓呼不起,髀滿鬢毛斑。”[8]文天祥《出真州》之五,也云“平山老子不收拾,南望端門淚雨流?!盵9]
但宋末元初的散曲家盧摯(1242—1314)【雙調·蟾宮曲】《揚州汪右丞席上即事》中那句“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幾許年華,三生醉夢”,[10]“平山”似非指平山堂,理解為城北蜀岡為宜。稍遲,袁桷(1266—1327)題寫宋末元使者郝經(jīng)被扣儀征多年、雁足傳信事,有“玉樹已歌歸逝水,羽書難射隔平山”[11]句,亦當如是解。若說這兩首詩句還在兩可之間,元末舒頔(1304—1377)的《平山堂》詩中“平山山上構高堂,堂下青蕪接大荒”[12],“平山”若是指平山堂,上句意思就成為“堂在山上,山上構高堂”,意思重復;故此句中“平山”只能理解為堂的所在地“蜀岡”,即以“平山”指稱“蜀岡”,句意為“蜀岡這山上構建有平山堂”。 蓋因“平山”的文化內涵和名聲,遠勝于“蜀岡”, 堂名“平山”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借助專名代本體的修辭手法,增添了“山名”的含義。乾隆年間,江藩謂:癸卯年(1783),“余歸邗上,任君文田辱寄《心齋詩稿》。余適有平山之行,挾其詩而至平山,誦于青松翠柏間,每逢佳處,如佛言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東坡居士所謂參禪者,余又將喚起醉翁而語之矣?!盵13]文中平山,關涉佛寺、平山堂,當指蜀岡。
用平山指代蜀岡,最明顯的是康熙四十三年僧人行昱編就的《平山志》。單看書名,會以為是《平山堂志》。閱讀其書,內容包括平山堂諸景、大明寺諸景、大明寺前清平橋、平山堂西司徒廟,蜀岡西南隅之一粟庵等,實際所記乃是蜀岡大部分之景(“山”條目中提及蜀岡東峰觀音禪寺,但“寺”條目中未介紹)。正文開篇即謂:“平山之脈來自西蜀,因通名蜀岡”[4]4,明顯是以“平山”指代蜀岡。不僅如此,其書名為《平山志》,而書頁中縫卻題《平山寺志》,有混同平山與平山寺之意。
行昱是蜀岡大明寺住持。該寺始建于南朝大明年間,故名大明寺;隋時建有棲靈塔,亦稱棲靈寺。入清,多稱棲靈寺。所謂“平山寺”當指大明寺,也即書中的棲靈寺(清代中期后稱法凈寺。本文統(tǒng)稱為大明寺),由此可知,至少在行昱看來,用堂名“平山”來稱大明寺也很恰當。其實,早在前四十多年就有此說法,卒于康熙元年(1662)的王猷定有《九日集平山寺時公狄病未至》的詩題。康熙二十七年(1688),孔尚任在揚州,與大明寺住持道弘交游,有《贈平山道弘上人》詩,此“平山”謂“平山寺”,也即大明寺,絕非平山堂??芍宄蹴樦慰滴踔H,稱大明寺為平山寺已是文人的常態(tài)。
那么,平山何以代指大明寺?初以為是因平山可指蜀岡,再用屬地代本體,兼之堂寺相近而堂聲名較著于寺名之故。待明了堂寺空間關系后,發(fā)現(xiàn)還另有原因:明嘉靖年間火文津重修大明寺,因平山堂廢圮,遂以大明寺前殿為平山堂;此后至清初順治十二年的前后約百年,平山堂均在大明寺內。堂在寺內,用堂代指大明寺也完全符合用部分代整體的借代思維。此后襲用也很正常。
因此可確證,“平山”不僅是堂名、山名,又增添了指稱大明寺的含義。如乾隆后期,王文治有首詩,題為《朱子潁官揚州轉運時,為平山秋浦長老畫菊,長老待余題識者數(shù)載,頃信宿焦山,始克題之》,亦有“偶然步入平山寺,便與張燈寫菊花”之句[14]。題中“平山”與詩中“平山寺”都是指大明寺,秋浦長老即是大明寺僧人。
清代有《平山攬勝志》一書,所志以蜀岡為中心,南延至法海寺、紅橋,包括了當今瘦西湖景區(qū),此“平山”含義超出蜀岡,可謂蜀岡瘦西湖之代稱。
平山由堂名而山名、寺名,已述如上,那“平山”二字用作堂名,本意為何?歐陽修自謂:“平山堂占勝蜀岡,江南諸山,一目千里”[15]。世人登臨觀景,承其意,解讀堂號含義:“負高遠眺,江南諸山,拱揖檻前,若與堂平,故名?!盵16]而清代光緒初年貴州巡撫林肇元題寫的“遠山來與此堂平”匾額,今高懸堂北檐下,為游人共睹。這種解釋是準確的。
但行昱的友人倪匡世,在刊刻《平山志》時,為行昱寫過一篇《平山記》,卻這樣解釋“平山”:“山以平名,坦而不峻之謂也。蛟龍所不宅,鹿豕所不游。一登其堂,惟有松濤竹浪入其室,惟有花香鳥語而已。山曷以為名哉?方丈麗公(即行昱——筆者注)出主棲靈叢席,不矯異,不求名,見人不作堂頭體度,居然名士風流。庸詎知其坦而不峻之處,大有似乎平山也。麗公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坦近乎中,峻近乎險,而乃為此不為彼也?!盵4]16倪匡世不會不知道平山堂命名本意,卻望文生義解為“此山平坦”的意思。他以此“平山”來印證、彰顯蜀岡大明寺主人“不矯異,不求名”的坦蕩中庸氣度,屬于別有用意,算不得正解。
清中期以后,有人直接用“平山堂”代指大明寺。如乾隆時期就有“平山堂佛寺”[17],“揚州之名剎,曰:平山堂,寺地佳勝”[18]的說法。此類說法堂寺并提,倒也不影響理解。光緒初年,方浚頤有首詞,乃是大明寺新住持小航相邀,“將游平山堂感而賦之”,下闕專寫僧人自由,“大儀鄉(xiāng),逍遙自在,棲靈寺(即大明寺),清靜安便?!盵19]249名曰游平山堂,詞作重點是大明寺。也有相反的情況,如道咸時詩人徐光發(fā)《曉游法凈寺》(即大明寺),共十六句,卻以“局促游蹤身自憐,風流誰復繼前賢,廬陵已逝坡先去,冷落詩心七百年”[19]284四句詠嘆平山堂收筆。理解此詩,據(jù)題目自然是大明寺,堂寺相近,詩作內容連帶到平山堂,也很正常;并不影響作品的理解。光緒九年(1883),汪鋆《揚州畫苑錄》亦稱:“了然,字訥庵,曾為平山堂方丈?!盵20]平山堂代指大明寺。清末到20世紀中葉,平山堂在大明寺內,人們多稱到平山堂來涵蓋大明寺。如1926年刊行的《江都縣續(xù)志》載:小航“嘗主平山堂,退院后寓居旌忠寺”[21]439,結合方浚頤“新住持小航”[19]249的記載,此平山堂即大明寺。
而清中期幾本以平山堂命名的書,所指更廣?!镀缴教眯≈尽?所志內容乃是蜀岡,與《平山志》近,意指蜀岡;《平山堂志》所志近于《平山攬勝志》,包括蜀岡與瘦西湖;《平山堂圖志》更添志今瘦西湖景區(qū)東鳳凰橋一帶景點和城南九峰園。清末民初的《申報》,報道揚州新聞,有過“平山堂延秋錄、平山堂消暑錄、平山堂訪事”等欄目,又是以平山堂指稱揚州了。
如前所述,文獻中“平山堂”、“平山”所指含義未必就是字面本義,故解讀相關文字,必須十分小心。如前述孔尚任《贈平山道弘上人》,題目中“平山”可作“大明寺”解。此詩后面,有孔尚任好友揚州詩人宗定九的評語:“道弘乃平山堂主翁,而隋苑亦屬管領,名勝繁華總歸山僧可慨也?!盵22]此語中“平山堂”是大明寺嗎?
據(jù)載,道弘和尚隨受宗旨和尚于1657年來揚州大明寺,三年后師父去世,道弘禪師主持寺務,1671年為住持,一直到1690年,傳席弟子行昱,自己退居吉祥禪院??咨腥卧撛娮饔?688年,后一二年刻印,宗定九所作評語不出此時,道弘正是大明寺住持?!暗篮肽似缴教弥魑獭?最直觀簡單的理解就是,此處平山堂實指大明寺。
果如是,則是筆者所知“平山堂”指稱大明寺的首例用法,較前述乾隆時期的用法提前近100年。問題是,兩相比較,乾隆時期“平山堂”指稱“大明寺”的兩例用法,意思非常明確,毫無別解可能。而宗定九評語中的“平山堂”需聯(lián)系詩題和道弘身份,才能確定指稱大明寺。更為關鍵的是,宗定九提及道弘身份,稱為主僧、住持、方丈之類最為穩(wěn)洽,卻何為要用“主翁”一詞?而偏又明寫“平山堂主翁”?
此前,王昊(1627—1679)有“平山堂主”的說法:“往還酒琖并詩筒,海內詞壇司李雄,異地壎箎仍唱和,平山堂主是歐公?!盵23]末句自注“謂阮亭”,指王阮亭在揚州任職司理五年,熱心文事,為揚州文壇領袖,即使升遷離開揚州,仍與揚州諸文友唱和不斷,其文化影響力可追當年歐公。宗定九“平山堂主翁”與此,如出一轍,謂文事而不涉佛事。
主翁的含義為“主人”,與賓客身份相對?!捌缴教弥魑獭鄙w謂平山堂主人,而眾文人不時去游賞雅集,乃是賓客。主翁并非方丈、住持的代名詞,正如鄧孝威評點孔尚任《獅昂上人初入天寧寺方丈》詩所云“先生久寓天寧,以方丈為主翁,故賦其事”[24]。以此推論,宗定九稱道弘是“平山堂主翁”,重在強調他是觀瞻平山堂之游客的主人,“平山堂”三字乃是本意。
或曰,“平山堂主翁”有可能是誤植一“堂”字,本當為“平山主翁”,是用平山代稱平山寺即大明寺,或蜀岡,與平山堂無關。此猜想,不為無理。但既指寺廟,為何不直說方丈、住持,而要用“主翁”?而且,孔尚任該詩本有一聯(lián)“詩篇管領閑堂柳,鐘磬消磨廢苑煙”,前句不就是用歐陽修平山堂植柳典故嗎,謂道弘詩作不俗,堪稱平山堂文事管領。不難看出,宗定九的評語正是據(jù)此聯(lián)之意而發(fā)明之,“平山堂主翁”的最大可能并非誤植“堂”字,其本意就是指平山堂。
那道弘又為緣何是平山堂主人?筆者的猜想是,堂寺相近,平山堂的日常事務譬如平山堂的開關門、日常打掃、知名人士的接待之類,可能歸大明寺管理。道弘既是大明寺住持,自然也是平山堂的最高負責人(不是具體勞作的僧人)。結合宗定九評語的下文“而隋苑亦屬管領”,一個“而”,一個“亦”,不僅平山堂由大明寺總管,蜀岡周邊的隋苑故址諸景,也歸大明寺負責管理;如此理解方能印證宗氏評語最后一句“名勝繁華總歸山僧”的感慨。
如上分析,宗定九筆下的“平山堂”是本意,“平山堂主翁”傳達出平山堂歸大明寺管理的信息。
循此理解,孔尚任有首《平山堂僧院看梅簡道弘上人》一詩,詩題“平山堂”是否也是本意?常理,平山堂沒有僧院,平山堂當指大明寺。據(jù)前面分析,平山堂歸大明寺管理,情況就會變化,那平山堂附近有個庭院,很可能就是負責平山堂及歐陽祠、真賞樓諸建筑日常管理的僧人(不是具體勞作的沙彌、雜役)起居之處,故稱為“平山堂僧院”。
孔尚任還有一首《過平山僧院看梅》,單看詩題,其僧院應當是大明寺僧院??紤]“平山”一詞可涵指堂名、山名、寺名三義,再與《平山堂僧院看梅簡道弘上人》對讀,此有“兩樹藥欄中,清香撲佛面”[22],前曰“ 兩樹堂前梅,紅英間綠蒂”[25],院落都有兩株梅樹,故很可能是同一院落,即平山堂僧院。乾隆時期,曾在江蘇任學政的沈初也曾到平山堂賞花,寫下《平山堂僧房看芍藥》詩,頗疑該詩之僧房,也即前面兩首詩的僧院,早春梅花可看,仲春芍藥堪賞??滴跄觊g的《平山堂僧院看梅簡道弘上人》到乾隆間的《平山堂僧房看芍藥》,其地點一脈相承,稱呼一致,詩題之“平山堂”即為本義。
更有兩位“平山堂僧”的記載。一位澄朗,“字秋浦,鎮(zhèn)江丹徒人,為平山堂僧三十余年,三次迎恩,奉敕題法凈寺額?!盵26]據(jù)成書于1765年的《平山堂圖志》記載,澄朗為當時大明寺住持。一位慧琳,“字寰宗,涇縣人,平山堂僧,卒葬平山堂下?!盵27]此二人必是大明寺僧人,但稱此二人稱為“平山堂僧人”,必與平山堂有特殊淵源,想來多為負責平山堂管理之故。兩位“平山堂僧”活動當在乾隆年間。
綜上,從“平山堂主翁、平山堂僧院、平山堂僧房、平山堂僧”諸材料,合理猜想,自金鎮(zhèn)重修后到乾嘉年間,平山堂的管理都是大明寺代為負責。據(jù)此推斷,到同治年間方浚頤重修前,也應當是延續(xù)這種做法。重修后,堂在寺內,大明寺管理自是份內之事。
歷史上平山堂的管理,大約不出如下幾種模式:
(1)獨立于大明寺,官府派人兼職或專職管理。最初的平山堂簡易,一間建筑而已,兼職即可;后來平山堂區(qū)域,還包括歐陽祠、真賞樓、平遠樓等建筑,似乎專職為宜。
(2)獨立于大明寺,因地利之便,委托大明寺派員管理,僧人俗人皆可。
(3)堂在寺內,直接由寺派人管理。
第3種毋庸討論。第1種,官府派人管理,需要經(jīng)費,必然增加官府開支,當非首選。第2種管理模式即大明寺代管模式的可能性較大。一者大明寺管理也很方便,安排人員勞作即可;二者官府無需開支。當然寺院承擔管理,也會增加支出,政府雖不會給予經(jīng)費補貼,但在大明寺的諸多事項上給予官方政策、道義的支持,大明寺不會吃虧。大明寺僧人負責管理、招待平山堂游客,多少也會帶來對大明寺的布施。乾隆年間的《平山攬勝志》在“棲靈寺(即大明寺)”條目下云:“在平山堂西(“西”疑誤刻,當為“東”——筆者注),僅隔一垣。今真賞樓下左有一門通行”[4]146。此時堂寺分立,各有大門,真賞樓為平山堂的附屬樓閣,此處一門,正是為管理平山堂者的通行之便而設。
因此大明寺代管平山堂應是大概率的存在,盡管沒有明確記載,但“平山堂主翁、平山堂僧院、平山堂僧房、平山堂僧”的表達,可以印證。
宗定九曾云:“平山堂前,歐公手種楊柳半枝不存,先生付錢山僧重栽,甘株垂垂成絲,與隋堤相映矣。”[28]先生指孔尚任,他出錢給山僧植柳,又可印證平山堂是僧人在管理。
同治年間1872年,方浚頤重修平山堂前后,有位大明寺僧人雪航與平山堂關系甚密。也值得探究。雪航于平山堂重修前,已為平山堂補柳,“四座傳花歡命酒,文章太守說歐九,而今賴有雪航僧,瓦礫堆邊能補柳?!盵29]僧幾谷為之作《平山補柳圖》。方浚頤蒞揚伊始,雪航攜圖求題,方氏撰《平山補柳圖為僧雪航題》:“山僧清高士夫匹,又為茲堂添故實。吾輩須學金長真,莫使前賢遺址逸?!盵30]盡味其詩,方浚頤重修平山堂之舉,雪航也有助推之力。果然,同時人齊學裘提及此事:“平山堂成,伊誰之力?方公捐亷,群賢畢集。于時雪航,頗亦有勞。功成退院,何用牢騷。人皆不取,我獨揄揚。蜀岡土木,募始雪航。”[31]這點可以印證同治初大概還是大明寺代行管理責任。
據(jù)“于時雪航,頗亦有勞。功成退院,何用牢騷”的詩句,雪航曾為大明寺住持,“退院”指住持退位修養(yǎng)。民國26年纂修《江都縣續(xù)志》有“雪航,主平山堂,以詩畫名”[21]439的記載,此平山堂,大明寺之謂也。身為大明寺住持的雪航,積極推動平山堂重修工程,既是文化情懷使然,也是作為平山堂管理第一人的職責所在。
方浚頤重修后,平山堂已在大明寺內,雪航親身接待游賞、雅集平山堂的官宦文人,更是義不容辭。1874年初,舊歷臘月十五日,方浚頤等到大明寺禮佛,禮畢,雪航和尚招集大家在平山堂聚談;入新年,二月初四,同時人齊學裘亦有“同鄉(xiāng)友平山堂探梅雪航長老招食伊蒲饌”[32]的記述。九月,雪航贈送秋菊給齊學裘,學裘賦詩,不謂大明寺,卻謂“平山堂菊到簷前”[33],足見雪航與平山堂關系。
方浚頤還有一篇文字《書宋陸松書達摩論金粟經(jīng)卷子后》,透露道光年間大明寺管理平山堂相關事宜的信息。擇要摘抄首尾如下:
同治壬申之夏,重修平山堂落成。……一日者,李筱峰太守奉此卷來謁,曰:“斯為儀征相國施于寺中者,兵燹之余為光熈所得。今幸公主持風雅,重葺平山,此卷應還之寺僧,光熙不敢有也。乞公留題數(shù)字以畀雪航和尙?!薄?阮)文達云:“近時平山頗為俗人所,僧以淸齋雅詠延集名流,一年間有二日焉,可少為蕩滌之愿?!毖┖轿阃现?實力奉行,是即經(jīng)論所謂立宗立因,足以證三摩而除四劣也。[34]
文中儀征相國、文達公,是嘉道間名宦、揚州人阮元,他把收藏的宋代書法家陸松抄錄的達摩論金粟經(jīng)卷子,贈給大明寺。經(jīng)歷咸豐、同治戰(zhàn)火,此卷流出大明寺,為揚州李太守所得。方浚頤重修平山堂,李太守將此卷歸還大明寺。方浚頤于大明寺修復后,寫下此文,寄語住持雪航。方浚頤于文末提及的阮元一句話頗值思考。
阮元卒于1849年,早于方氏撰文24年,故阮元所言,想來當是在經(jīng)卷上的題跋。阮元不滿“平山頗為俗人所褻”,此平山應指平山堂,而非大明寺;若是寺宇,應接八方香客,俗流滔滔,正是寺宇所求所愿,阮元不會有此憂譏。他正是擔心平山堂日益俗褻,故將與蘇東坡同時的書法名家之作,送給大明寺珍藏,使代行平山堂管理職責的僧人“以清齋雅詠延集名流,一年間有二日焉,可少為蕩滌之愿”。同治年間重修平山堂成后,堂在寺內,錢國珍賦詩云:“老僧招禪榻,佳日招群儒”[19]179;阮元之愿,正是賴平山堂來實現(xiàn)。至于阮元將經(jīng)卷“施于寺”,恰恰是因為堂寺雖非一家,而平山堂的具體管理由大明寺代管所致。
是否可以推想認識宋元明三代平山堂的管理也是這樣呢?筆者傾向于此。希望能發(fā)現(xiàn)新的資料信息,能夠具體證明或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