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胡淑萍
1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國家中醫(yī)針灸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市 300193; 2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吳茱萸湯首載于《傷寒論》,是張仲景所創(chuàng)治療脾胃虛寒型嘔吐的名方,筆者于兒科臨床學習工作中,以吳茱萸湯為基礎,靈活加減治療小兒脾胃虛寒型嘔吐,療效頗佳,獲益匪淺,現(xiàn)將經驗總結如下,并附上驗案一則,以期同道學習討論。
1.1 小兒嘔吐的中醫(yī)內涵 小兒嘔吐是因胃失和降,氣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經口而出的一種常見病證[1]。正如《圣濟總錄·嘔吐》所言:“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小兒嘔吐的病因很多,其共同的病理變化均屬胃氣通降失和,以乳食傷胃、肝氣犯胃、痰飲內阻、脾胃虛寒、胃中積熱等多見。小兒脾胃薄弱,胃體未全、胃用未壯,凡是可以引起胃腑不通,不降不潤的原因,均可以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上逆而發(fā)生嘔吐[2]。中醫(yī)治療小兒嘔吐多采用辨證論治。本次主要討論脾胃虛寒型嘔吐,小兒脾常不足,運化無力,若平素家長喂養(yǎng)不當,極易導致脾胃受損,納運失常,長此以往,可致脾胃虛寒,胃氣失于和降而致嘔吐。其癥狀多表現(xiàn)為食后欲吐,嘔吐物多為大量清水痰涎,畏寒肢涼,精神疲倦,納食欠佳,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細而遲,指紋淡。
1.2 小兒嘔吐的西醫(yī)內涵 嘔吐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其發(fā)病無年齡和季節(jié)的限制,以嬰幼兒及夏季較多見[3]。嘔吐中樞位于延髓,接受迷走神經、內臟神經、腦神經及第四腦室傳來的沖動,在大腦皮層的控制下,通過傳出通路引起食道、胃和腸道呈逆蠕動,同時伴隨腹肌、膈肌的強烈收縮,食管內胃容物從口腔涌出,稱為嘔吐。嘔吐發(fā)作時常伴隨惡心、流涎、汗出、腹痛、眩暈等強烈不適,給患兒帶來巨大的痛苦,反復出現(xiàn)的嘔吐多伴隨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長期嘔吐可致小兒營養(yǎng)不良及生長發(fā)育遲緩,給家長帶來嚴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小兒嘔吐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出現(xiàn)于各種疾病的病程,主要包括胃炎、胃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心肌炎、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顱內感染等內科疾病,腸套疊、腸梗阻、急性闌尾炎等外科疾病及消化道異物等其他疾病。西醫(yī)治療小兒嘔吐多首先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原發(fā)病,針對原發(fā)病進行準確治療,并對其并發(fā)癥脫水、電解質紊亂等進行處理。西醫(yī)常用止吐藥主要針對嘔吐傳入、傳出神經通路上及靶器官上各種受體的阻斷,如多巴胺受體阻斷藥、M受體阻斷藥、H1受體阻斷藥、5-HT3受體阻斷藥來發(fā)揮止吐作用,因此止吐藥的選擇就變得尤為重要。
吳茱萸湯首載于《傷寒論》,是治療脾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常用方。方中吳茱萸辛苦性熱,上可溫胃散寒,下可溫暖肝腎,又能降逆止嘔,是為君藥;生姜為嘔家圣藥,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佐以人參,補益中焦脾胃之虛;大棗為使,益氣補脾,調和諸藥。四藥相伍,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其于在《傷寒論》中三見,其中《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243 條記載“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故臨床所見嘔吐,凡癥見食后欲嘔,嘔吐涎沫、證屬脾胃虛寒型嘔吐者,均可以吳茱萸湯為主方,溫補脾胃、降逆止嘔,若藥證相符則療效頗佳。吳茱萸湯在現(xiàn)代臨床上亦得廣泛應用,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急慢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頭痛、神經官能癥、美尼爾氏綜合征等?,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吳茱萸所含揮發(fā)油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內服吳茱萸有鎮(zhèn)吐的作用,與生姜同服效力更強,生姜具有促進胃酸,鎮(zhèn)吐作用,還具有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4]。
3.1 初診 患兒男,1歲,2020年6月14日主因“嘔吐1個月余”就診,患兒1個月前因嘔吐就診于天津市兒童醫(yī)院,進行便常規(guī)、血常規(guī)、立位腹平片、腹部彩超、腹部CT、腦部CT等輔助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考慮“胃食管返流癥”,予對癥治療(具體不詳),10余天后稍見好轉出院。出院后癥狀反復出現(xiàn),近1周加重?,F(xiàn)患兒嘔吐時做,非噴射性,多為大量清水痰涎,日間尤甚,四肢欠溫,煩哭不安,腹脹,納差,口氣重,西醫(yī)診斷為消化不良,中醫(yī)診斷為嘔吐,辨為脾胃虛寒、濁陰上逆證,治以溫補脾胃,降逆止嘔。予中藥湯劑治之,組方如下:制吳茱萸6g、生姜12g、黨參片6g、大棗2枚、茯苓6g、炒白術10g、陳皮6g、法半夏6g、木香3g、砂仁6g、黃連3g、炒麥芽12g、炙甘草6g,共2劑,水煎服,每2d服完1劑。囑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4d后復診。
按語:患兒先天稟賦不足,平日恣食瓜果生冷,以致冷積中脘,脾胃虛寒,水谷不歸正化,變生痰飲,停積胃中,飲邪上逆,發(fā)為嘔吐,嘔吐物呈清水痰涎;飲停于胃,濁氣上熏于口,故見口氣;脾胃虛寒則患兒出現(xiàn)四肢不溫、精神欠佳、納差等一派虛寒表現(xiàn)。方用吳茱萸湯加減,方中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善于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生姜乃嘔家圣藥,重用生姜,取其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之功,《醫(yī)方論》有云:“吳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溫通,用以破除陰氣有余矣”;人參與大棗并用,補益中氣,再加四君子湯之茯苓、白術、甘草,更添健補脾胃之功;陳皮、半夏、木香、砂仁行氣化痰;溫藥眾多,恐生燥火,故加入黃連,稍泄肝火以止嘔;再加用炒麥芽行氣消食,健脾和胃。
3.2 二診 2020年6月21日就診,家長代述初診當日口服1劑中藥后,癥狀明顯改善,嘔吐立止,口氣明顯減少,精神轉佳,食欲增,進食明顯增加,二便調。繼服3d后未再見嘔吐,無口氣,手足漸溫,精神佳,納可,排黃色軟便,每日1~2次,小便調。囑切勿自行停藥,原方不動,繼服7d。
按語:患兒脾胃虛寒、痰飲內停,服藥后,脾胃得以健運,痰飲得以溫化,脾胃健運遂精神轉佳、納增,痰飲溫化則嘔吐立止、口氣消,排黃色軟便亦因痰飲溫化,行至下焦,經大便排出,實屬正常,無須停藥。辨證準確,用藥得當,故諸癥向愈,然患兒脾胃虛寒證非短期形成,若停藥過早極易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故效不更方,繼予原方治療。
3.3 三診 2020年6月28日就診,藥后無嘔吐,無口氣,精神好,納佳,二便調。囑停藥,變化隨診。
兒童嘔吐是兒科臨床常見疾病,其發(fā)病機理甚為復雜,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嘔吐時,多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原發(fā)病,再依據原發(fā)病進行有效、準確的治療,這種治療方式效果往往立竿見影,然而本次病案經相關檢查后并未完全明確病因,僅進行常規(guī)止吐及針對其并發(fā)癥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的處理,患兒嘔吐雖經過上述治療稍見好轉,但停藥后嘔吐反復發(fā)作并逐漸加重,同時,西醫(yī)止吐藥在應用中常干擾其他神經介質而出現(xiàn)毒副作用,這也使得現(xiàn)代醫(yī)學對嘔吐的常規(guī)治療受到限制。在祖國醫(yī)學領域,治療時亦注重審證求因及辨證論治,但其更注重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對輔助檢查的依賴性較低,通過辨證論治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藥多部位、多靶點治療的優(yōu)勢,上述醫(yī)案根據患兒臨床癥狀將患兒辨證為脾胃虛寒型嘔吐,采用溫補脾胃,降逆止嘔之法,以吳茱萸湯為主方溫胃散寒,加入四君子湯補益脾胃,療效頗佳。同時,由于小兒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脾胃較之成人更易受損,務必注意未病先防,這就要求醫(yī)者在臨床工作中應注意對家長的宣教,喂養(yǎng)時務必注意飲食有節(jié)、有常,攝入食物應軟而易消化,以防損傷患兒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