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薇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上海 200081)
《詩經(jīng)·大雅》和《周禮·大司樂注》都曾對語言進行過定義,用現(xiàn)代白話來說,一人自說叫言、兩人相互應答叫語。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語言就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但天下之大,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都有自己的語言,種類繁雜,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語言就不只是一種交際工具,還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是文化的載體。那么,語言的教與學,著眼點就不能僅僅放在語言知識上面,更要關注交際和文化這兩個層面。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過,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而二外法語這樣一門以興趣導向為主的課,很多選擇法語為二外的學生都期待經(jīng)過課堂所學的洗禮,能夠自如地與法國人進行交流。然而二外學習的實際情況是,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學生學習機械化,他們把時間耗在語法和做題上,不懂得應用,導致他們最初對法語的興趣一點點消失殆盡,沒有心思去深入了解這門語言背后的國家和地區(qū),最終他們對法語國家知之甚少,從而引起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所以,不管是考慮到語言本身的作用,還是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我們都應該進一步明確二外法語教學的目標:一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他們切實掌握用法語交際的本領;二是引導學生加強對法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的對比中,使他們認識到中法兩國的文化特色和差異,從而提升文化交際能力。
在當下的法語二外教學中,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課時不足、課程單一;師資隊伍有限、大班教學;教材不實用;無法跳脫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相對單一。這些問題由來已久,想要改善,并非一日之力所能達成。而在這些問題中,教學手段的更新相對容易解決。事實上,隨著社會進步和技術(shù)革新,教師在教學手段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很多專業(yè)的教學都已經(jīng)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表述轉(zhuǎn)化為可視的、可聽的、有動感的學習內(nèi)容。教師會根據(jù)教學主題的需要,加入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其中,電影作為一種教學輔助資源,具有真實材料性、跨學科和跨文化的屬性,對提升二外課堂的法語水平有積極作用。
和法語專業(yè)學生不同,二外法語的學生是將各類小語種進行比較后,出于自身的意志而選擇了法語作為自己的第二外語,他們進入這個電影是一種結(jié)合了視覺和聽覺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同時可以納入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其他的藝術(shù),具有強大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力,也具有強大的魅力。目前中國的電影產(chǎn)業(yè)日新月異,雖然大多數(shù)影片質(zhì)量仍然無法與國際接軌,但電影票房最高記錄不斷被打破,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影院,足以證明中國人對電影的興趣日益濃厚。要花錢的電影如此,課堂上不花錢的電影更是如此。在課堂上插入電影資源,學習材料不再受教材局限,一節(jié)課九十分鐘的時間也不必全都貢獻給課本,學生的專注度和興趣都能大大提升。
對于語言學習而言,語言環(huán)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某一門語言學習的經(jīng)歷,在該語言環(huán)境下生活時間足夠長,和當?shù)厝瞬粩嗟剡M行交流與試錯,最終也能熟練地用該語言進行交流。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也催生了教育的全球化,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從事教育事業(yè),但相對于龐大的學生基數(shù),各大高校的外教數(shù)量配比仍然無法滿足法語專業(yè)學生的需求,更不用說二外法語了。原生語言環(huán)境的缺失,再加上目前二外法語使用的教材大多都不實用,忽視了聽力和口頭表達的訓練,這樣容易催生大量的啞巴法語學習者。由于電影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的母語使用者屬性,影片中使用的語言都是自然而真實的,作為教學輔助資源,電影具有真材實料行,能讓學生在觀影過程中陷入沉浸式語言氛圍中。
首先,片中人物說話時的語音、語調(diào)可以作為學生練習語音、模仿語調(diào)的材料。在法語中,一般疑問句的句型結(jié)構(gòu)有三種,其一就是完全照搬陳述句的語序,但書寫上末尾要加問號,說話時最后要加升調(diào)。以 ?Vous avez une voiture?? 這個問句為例,正確的讀法是加升調(diào),表示“您有車嗎”,用降調(diào)則是以一種斷定的語氣說出“您有車”,有時會使對方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這是英語中不常有的情況,不好類比,所以即使在課上反復和學生強調(diào)過陳述句語序的一般疑問句句末加升調(diào)的重要性,學生還是忽視這一點。但電影中出現(xiàn)陳述句語序的一般疑問句,就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法語母語者所用的語調(diào),印象更加深刻,日后使用時也不容易出錯。
其次,片中用的表達不同于各類教材上用到的標準時表達,更加隨意和生活化,且通常比標準表達更為簡練,能讓學生了解到法國人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地道表達的同時,也更有意愿去記憶和運用。比如詢問對方姓名時一般會用到 ?Comment vous appelez-vous??(您怎么稱呼?)和?Quel est votre nom??(您的名字是什么?)這兩個句型,雖然這兩個句子并不難記,但也比不上 ?Vous êtes …??(您是……?)來得簡單,學生只要記住être(是)這一個詞的動詞變位,就能熟練地運用到對話中,還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同時,電影臺詞以有聲模式展示出來,給學生提供了最原始自然的聽力材料,而且情節(jié)的遞進和表演者說話習慣會使臺詞呈現(xiàn)密集型、適度型、舒緩型幾種不同的形式,能夠滿足各個階段的學習者練習聽力的需求。而且,由于電影所營造的語言環(huán)境,視聽結(jié)合與一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二外法語課程單一、教材缺乏適用性等問題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困擾。
最后,電影也能創(chuàng)設原汁原味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對電影背后的國家的確有更深入的了解。很多學生在學習法語之前,總是對法國及法國人有著無限憧憬,認為那是一個浪漫的國家里,一群浪漫的人說著一種浪漫的語言。只要問及他們對法國或法語的印象,總是繞不開“浪漫”這個詞,但深入問下去,他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電影來源于生活,法國的電影里有他們的街道和咖啡館、法國人的愛情與婚姻、法國的教育和歷史等等,它的存在,讓學生能夠在探訪法國、實地深入考察之前,耳聞目睹法國人如何學習和工作、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社交的形式和禮儀等細節(jié),從而對法國人的生活畫卷有更清晰的認識,在認識中將中法兩國的同類文化進行比較,也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文化交際的能力。
電影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一部優(yōu)質(zhì)的電影,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對于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思考。法國不缺優(yōu)質(zhì)電影,涵蓋種類更是不一而足。以一些被中國人熟知的經(jīng)典法國電影為例,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面對一群頑皮學生甚至是問題兒童的教育問題;Intouchables(《觸不可及》)展示生活無法自理的法國貴族與黑人幫傭的跨越種族與階級的友情;Bienvenue chez les Ch’tis(《歡迎來北方》)則通過主角被調(diào)到法國北部小城去工作后的經(jīng)歷,展示了法國地方的風土人情等等。這些電影為法語進階式學習階段的討論提供了豐富的主題,在看完電影之后,學生可以更地結(jié)合片中發(fā)生的故事去思考他們對學習、對友情、對種族等的態(tài)度,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和辯論,既可以加強課堂互動、活躍學習氣氛,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電影與教學的結(jié)合,不管是對課堂氣氛、學生的積極性還是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教師帶電影進課堂的現(xiàn)象早已屢見不鮮,二外法語課堂也不例外,但并非都能取得好的效果,這和教學中運用電影的方式密切相關。
在前文中已經(jīng)提到,法語電影的種類繁多,要更好地推動電影與教學結(jié)合,影片選擇尤為關鍵。首先,一定要從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狀態(tài)去選擇電影類型和具體的電影。二外法語學習一般從大二開始,到大三結(jié)束,持續(xù)兩個學年。他們的專業(yè)是英語,理所當然地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本專業(yè)的學習上,而不是將重心放在法語上。這樣一來,學生得從語音開始起步,兩年時間所能學到的語言知識就非常有限。所以,相對沉悶且臺詞彎彎繞繞的文藝片、專業(yè)術(shù)語過多的職場片都不是最佳選擇,最好選擇如愛情喜劇、動作片、警匪片等可看性較強的電影,電影的臺詞不能太密集、發(fā)音要清晰、語速要適中,且要有中法雙語字幕,才能保證學生愿意看、能看懂。其次,二外法語每周4 課時,本來就存在課時不足的問題,在課堂上放映整部電影是不現(xiàn)實的,那就需要對電影片段進行精心挑選。要突破課時的限制,使電影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作用,最好選擇影片中最經(jīng)典、最能反映文化習俗和思維模式的片段。
電影對推動二外法語學習的終極作用,體現(xiàn)在它對語言交際能力、文化交際能力及思辨能力的提升上。為了將這些作用落到實處,教師不應只充當一個電影放映員的角色,還要在提前準備好教學設計的同時,在觀影結(jié)束后對學生進行考查:要求學生復述片中人物在某個時間點說的話或概括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設置一些與劇情相關的問答題。法國兒童喜劇Le petit Nicolas(《小尼古拉》或《巴黎淘氣幫》)講述了深受父母寵愛的Nicolas 假想自己有了弟弟之后被父母冷落丟棄,于是找學校的小伙伴們想了一堆荒謬的辦法來討好父母卻越搞越砸的故事。這部電影故事簡單幽默、充滿童真,在法國一上映便取得了票房佳績,也俘獲了很多中國觀眾的心,在學生群體中也頗受歡迎。它能夠與大多數(shù)學生的法語水平相匹配,也可以充分活躍氣氛,帶進二外法語課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電影片頭以Nicolas 的視角介紹了主要的幾個小朋友,教師可圍繞Nicolas 的人物關系,對故事進行深入剖析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考查。比如給出一張小朋友的集體照,讓學生指認每個小朋友,并復述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夢想??梢蕴嵋恍┤の额},如:Si vous avez un camarade de classe comme Agnan,que ferez-vous?(如果你們有一個像Agnan 一樣的同學,你們會怎么做?)也可以拋出辯論題,比如片中Nicolas 的父母邀請領導夫婦來家中共進晚餐之際,Nicolas 的母親為了在客人面前“不掉價”,對他的父親提出了一系列不符合他們生活水平的要求。那么,在學生看來,面子是否重要,為什么?
如果沒有課后的強化練習,即使只放映精選片段,有限的課堂時間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下課鈴聲不是影教結(jié)合的終點,教師應要結(jié)合課堂所學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學生任務,讓他們將知識內(nèi)化、能力真正得到提升。首先,可以截取小片段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話模仿、場景再現(xiàn),以使課堂所學先后進入到學生的短期記憶、實踐運用和長期記憶中去。當然,聽說能力的鍛煉還停留在淺層次,還要讓學生在課后對電影中涉及的文化知識進行探究溯源,這有助于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Qu’est-ce qu’on fait au bon Dieu ?(《岳父岳母真難當》)一片講述了一對信奉天主教的法國白人夫妻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阿拉伯人、猶太人、華人,他們的希望寄托于尚未結(jié)婚的小女兒身上,沒想到小女兒要嫁給一個非洲黑人。除了爆笑的情節(jié),影片也很好地融入了宗教信仰、種族隔閡甚至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同時這些問題也是在法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非常復雜。結(jié)合這點,教師可以要求在學生在課后查找資料,弄清楚法國種族融合的進程、華人在法國的生存現(xiàn)狀和一些代表人物等等信息,并在下次的課上分小組進行展示,以便檢查學習成效。
總而言之,將電影引進課堂,不僅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課程設置和教材等方面的短板和缺陷。在帶電影進課堂時,要結(jié)合二外法語學生的特點、語言水平和學習習慣,選擇適合他們的電影類型和片段,同時深挖影片的主題要點、做好教學設計和教學檢查,從而最大程度地推動二外法語教學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