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軍
(商丘師范學院生物與食品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高校擔負著培養(yǎng)社會人才、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職責,而思政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課程,只有當學生在課程教學中取得足夠的獲得感時,才會對課程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并從中切實得到收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加強對學生獲得感的提升,分析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基本特征,從而找到更加有效地獲得感提升路徑,從思想、道德以及情感等方面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個體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最明顯的一個特征,由于課程面對的學生群體較為龐大,其中包括不同地區(qū)、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較大,因此就會呈現出個體性的差異。具體而言,個體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知能力各不相同,學生在基礎認知能力、知識結構以及政治意識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對教育內容進行理解時就會產生時間上的差異,有的人能夠快速感知從中獲得影響,而有的人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理解,因此獲得感也就出現了時間上的滯后。其二,獲得感的程度具有個體性差異的特點,學生的成長路徑、成長環(huán)境以及生活態(tài)度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其對相同的思政教育內容就會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在其中所能感知到的獲得感也會出現影響程度上的差異。
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獲得感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相互性的,其中相互性的對象一個是課程教師,一個是學生。教師所教授的思政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獲得感才能夠找到落實的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知識、文化、思想、信仰等多個方面,這些內容不是隨意就能獲取的,而是需要在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內化,之后才能夠為己所用,并對精神領域的發(fā)展提供指導。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通,需要二者保持相互性。
與物質獲得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享性的特征。形成這一特性主要是由于教師與學生的目標是相同的,一方是為了將思政教育內容真正灌輸至學生的精神發(fā)展當中,旨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一方是為了從學習中獲得精神上的提升,達到教育的目標。此外,思政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會形成對其內涵的新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同樣不僅學生可以獲得精神利益,教師同樣也能夠再次獲得精神利益,是共享性的表現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收到學生的反饋,這中具有主動意識的教學反饋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存在感,進而就會更認真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當學生在學習中擁有了獲得感之后,其就會期望獲得更多的精神利益,學習積極性隨之增強,同樣也能夠提升思政課程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
若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首先應從教學理念層面進行創(chuàng)新調整,將獲得感加入高校思政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中,作為一項不可缺少的評價標準有利于調動授課教師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主動性。之后對思政教育的理念創(chuàng)新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要充分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內涵和影響因素,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真實需求,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過程進行適當的調整,為學生營造更具趣味性、更具吸引力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過程之中,從而滿足不同需求學生的學習需要、知識期待以及精神動力。另一方面,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主要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行提升,豐富自身的思想政治認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從個人以及教學等多個維度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吸引和感染,為思政課程的有序進行提供保障,切實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主要針對目標,其一直都是課程教育的主體所在,因此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就可以從學生著手,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個體以充分的認識。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完成基本的知識理論講解教學,還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對學生的精神領域建設進行關注,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術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尤其還要加強學生道德素養(yǎng)和情感素養(yǎng)方面的建設指導,促使學生可以在思政教育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熏陶自己的情感思想,塑造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由此保障學生獲得感的充分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貼合,對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進行精確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思政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將學生的生活素材融入其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更完善的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和生活需求,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情感和心理均能夠得到較好的滿足,這時學生的獲得感自然就會提升。
親和力是人與人交往并建立友好關系的關鍵影響因素,在教育中親和力同樣非常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提升過程中學生應能從中體會到親和力,只有這樣學生對思政教育才會展現出更多的積極性、實際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較高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將其發(fā)揮至更高水平。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需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教學環(huán)境,為獲得感的產生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保持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以身作則,展現教師的魅力,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對學生進行言語辱罵或非禮貌舉動,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不同觀點時,也應進行平和的辯論探討,而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想法,理性判斷學生的言行舉止,提高學生的學習滿足感,維護學生的自信心,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難免會出現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相關問題的研究,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世界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包容性、親和性的精神思想,讓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政教育獲得感。
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中信息技術被應用于各方各面,學生從中所感知到的獲得感十分豐富,對此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融合,以此提升教育獲得感。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構建網絡教學課堂,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思政教師本身,在新的教學模式的應用下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思政方面的理論知識,還應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應用方法,將教學內容以微課或錄屏的方式上傳至教學平臺供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學生的自由性更高,獲得感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提高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做好對學生獲取信息的有效控制,避免有害信息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這一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對教學方式的使用,不要讓教學被網絡所裹挾,既要發(fā)揮網絡的思想引導作用,也要讓學生清楚認識到對待網絡的客觀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思政教育中。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獲得感具有個體性、相互性和共享性的基本特征,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應對思政教育獲得感給予更加全面充分的認識,在對教學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的同時提高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積極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