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博文
(沈陽城市學院,遼寧沈陽 110112)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話劇這種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傳入我國[1]。后來,叩開中國藝術大門的話劇,在我國文化藝術星空冉冉升起,在博大悠久的中華文明中閃爍著特有的光輝。其發(fā)展雖幾經沉浮,卻能推陳出新,獲得長足進步。中國話劇的發(fā)展歷程猶如大浪淘沙,經過淘洗、融匯、創(chuàng)新的現代民族話劇,有著鮮明多彩的中國特色,同時也不乏中國歷史戲劇的傳統特點。新時代,我們將古今中外話劇著作中的有益因子加以吸收,吐故納新,以現實主義美學為主體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將多種美學原則和多元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融合,使之不斷民族化。我們在傳承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有傳承,還要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讓傳統話劇不再固守傳統,而是以傳統根骨承接新內涵,更好地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審美、道德素質,促進國家和民族的進步與發(fā)展。
我國社會步入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大勢所趨。話劇是一種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背景。為展現傳統話劇的獨特魅力,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高校美育中加強對青年進行話劇文化熏陶和品格塑造,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美育教學主要是從審美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對現實事物的審美體驗。在實踐中,話劇藝術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yǎng)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帶給學生美的享受,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從而使學生自覺遵循美的原則,增強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對美的追求[2]。在話劇教學中,最見成效的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使之更好地與他人交流溝通,為步入社會提供必備的溝通能力。藝術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實踐的輔助來實現教育效果。話劇作為美育教學中的一種手段,也不會孤立地開展教學,在當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現代教學環(huán)境中,話劇與其他形式的教學內容共存,互為助力又能各取所需。作為一門基礎的美育課程,話劇以話劇藝術教育為主體,以藝術技能提高為主要教學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便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教師將育人育心的重任擔在肩頭,以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為目標;但要想成才,首先要做到的是成人。審美和文化素養(yǎng)是成人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有益因子。缺失審美能力,也許就會被低俗迷住雙眼;缺少人文關懷,也許就會陷入人際隔閡的冷漠。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生清醒地認識美。美不重于外表,而在于內在的美、心靈的美,拋開表象的浮華,由心而發(fā)的善意與美麗彌足珍貴,這才是美的魅力和美育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3]。幸福的定義也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藝術,在于心之幸福,藝術價值體現本身就是幸福。話劇離我們并不遙遠,隨著時代更迭、社會發(fā)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而良好的文化氛圍與文化意趣成了生活品質的評定標準,話劇這門藝術也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所接受[4]。話劇的舞臺性、直觀性、綜合性、對話性特點,凸顯出話劇的別樣風采。學生通過對話劇的聲臺形表的學習,可以提高自身氣質,增強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對外界的感染力,讓自己成為那個在舞臺上閃閃發(fā)光的人,傳遞話劇的色彩與溫度。觀看話劇經典作品,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加深他們對這種藝術形式的了解。
傳承經典文化,領略話劇風采,這絕對不是一個人就能夠完成的事情,它需要全社會來共同努力。在推動傳統話劇藝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學校教學為中心,積極貫徹落實學校的教學理念與宗旨,并結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與趨勢,對話劇教學不斷予以完善和創(chuàng)新。
話劇表演如同海中行船,演員的專業(yè)程度與應變能力缺一不可。海面有波瀾時,好舵手能做到波瀾不驚,使船平順前行;話劇舞臺亦如此,表演者的勤奮、專業(yè)、熱愛和應變能力,可以讓劇目完美呈現。在話劇表演過程中,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次排位,都要求表演者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做到最好。這就是對話劇最大的尊重與熱愛。表演經典著作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過程。這種影響,對學生來說是深遠持久的。而這種表演,也充分體現了學校“三全育人”的理念。
話劇是團隊表演,首先實行劇目引領,帶領參演者進入話劇團隊,固定地排練劇目,讓“零基礎”的同學能夠更好地融入角色,接受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熏陶,幫助學生解決“零基礎”的瓶頸問題。
其次,組織學生排練,學會與團隊協同配合。由此來推進學校課外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心態(tài)由“要我排練”轉變?yōu)椤拔乙啪殹薄?/p>
最后,集中展演,評定團隊。話劇教學成績的評定以集中展演的形式來進行,通過異彩紛呈的校外小型或大型展演活動,集中展示學生的表演功力和努力結果,在獲取進步的同時激活了學生愛美、尚美、育美的內生動力,為大學生的文化底色涂抹上獨具藝術氣息的鮮亮色彩。
排練與表演充分調動了學生致敬經典、展示自我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提升了表演能力,完美詮釋了“我行,我能”的校訓精神。作為學校美育教學組織之一的話劇團,在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增強學生表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話劇團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在表演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打磨屬于自己內心的一方天地,讓所思所感所遇所得都成為一種人生閱歷。
《禮記·大學》 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毕热说慕陶d至今依然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因此國家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作為藝術教學的引領,同時不能忽略藝術技能的重要性,二者要相輔相成,站在德的高地上筑牢藝術豐碑。寓德于美的美育教學符合國家教育方針,成為響應國家號召的教育良方。這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在根本原則和目標上完全符合我國教育環(huán)境的需求,不只給予受教育者知識教育、思維教育,還強化受教育者的德行教育。一些高校傳統教育方式也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話劇表演這種美育課程就以它的特殊性成了充滿趣味的育人課程,課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yǎng),對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起到正德養(yǎng)性的作用,發(fā)揮了一門課程基本的德行教化功能[5]。
優(yōu)秀傳統文化可以讓我們獲取充足的歷史滋養(yǎng)和文化底蘊,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增強國家凝聚力。學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多元的平臺,讓我們更親密地接觸傳統藝術帶來的心靈之美,我們就應努力前行,不負這良好平臺,不負傳統與現代碰撞帶來的認可與熱愛。話劇表演作為美育課程的一部分,讓大學生學會了觀察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掘潛在的人文道理,體會劇情給予我們的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表演提升了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人文情懷,為其步入社會打下了一定的藝術基礎。學習傳統話劇的過程,就是加深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知的過程,拓展了學生所掌握的歷史文化的范圍。在當今社會上,掌握一些獨有的藝術特長,也為自身多準備了一條選擇出路。從宏觀的角度來講,也能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順應自己的內心,推廣話劇、弘揚話劇,把話劇帶入更多人的生活中,以此來傳承經典、創(chuàng)新經典。
開展美育教學的意義在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使其進入一種超越人我之見的境界,獲得人生的幸福感。美育就是一種情感教育,其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轉弱為強,轉薄為厚,給人的高尚行為以推動力。美育對人能發(fā)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脫性。話劇表演藝術作為美育中的一個藝術門類,還能彌補普通學科概念性、抽象性、機械性的不足,使人生豐富而有意義。話劇美育具有自由性、進步性和普及性,能撫慰學生的情感,純潔學生的心靈,為學生構筑溫情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