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萌
(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手術室 , 遼寧 沈陽 110011 )
老年人多伴有骨質疏松,一旦發(fā)生跌倒等行為,踝骨骨折的風險高[1]。老年踝骨骨折患者,疼痛較為嚴重,且下肢功能下降,骨折后及早治療較為重要[2]。疾病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以內固定術為主。術中,受疼痛、不良情緒、室內溫度與濕度等因素的影響,患者不適感往往較為嚴重[3]。有研究指出,將人性化護理應用到老年踝骨骨折患者的手術室護理中,可有效改善護理效果[4]。本文于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踝骨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50例作為樣本,觀察了人性化護理的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隨機分組,觀察組(n=25)性別:男/女=13/12,年齡58-91歲,平均(73.3±5.2)歲,骨折到入院時間0.5-4小時,平均(2.6±0.7)小時。對照組(n=25)性別:男/女=14/11,年齡54-90歲,平均(74.5±4.3)歲,骨折到入院時間0.8-4.2小時,平均(2.7±0.5)小時。2組數(shù)據(jù)可對比(P>0.05)。納入標準:(1)所有本文所選的患者,都已經(jīng)確診為踝骨骨折。(2)患者未發(fā)生踝骨骨折前,下肢功能無異常。(3)患者無凝血功能障礙,符合內固定術治療踝骨骨折的適應證,無禁忌證。(4)所有患者內固定術前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5)患者無意識障礙與精神異常。排除標準:(1)精神類疾病排除。(2)依從性差排除。(3)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排除。
2 方法:(1)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內固定術治療,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術中糾正踝關節(jié)脫位,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針對開放性骨折患者,應給予清創(chuàng)。針對踝關節(jié)脫位者,應置入克氏針固定。后踝骨折患者,應于肉眼直視下頂壓復位骨折片,觀察關節(jié)面是否光滑,后置入松質骨螺釘給予固定。針對腓骨下段骨折患者,應首先檢查損傷情況,繼而給予縫合,達到穩(wěn)定關節(jié)的目的,促進術后下肢功能恢復。(2)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施人性化護理:①入室:患者入室前,護士應對手術室溫度與濕度進行調整,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術環(huán)境,預防術中低體溫等風險。入室后,護士應嚴格落實人性化護理理念,立即面帶微笑的迎接患者,并落實查對制度。此后,應幫助患者上手術床,輔助其擺放位,不斷詢問體位是否舒適。確保體位舒適后,護士應告知患者接下來需給予麻醉,使患者做好準備。麻醉時,可適當與患者溝通,轉移注意力,減輕恐懼感,提升心理舒適度,體現(xiàn)人性化護理。②術中:手術過程中,護士應對輸注的液體進行加溫,并保證手術床柔軟、舒適、整潔。由于老年人耐受度差,護士應積極與術者配合,快速、準確的對醫(yī)療器械進行傳遞,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fā)癥,提高護理的人性化水平。此外,手術過程中,護士還應盡可能對隱私部位進行遮擋,無需暴露的肢體部位,應采用棉被覆蓋,在尊重患者隱私的基礎上,延緩體溫散失,提高護理質量。③術后:手術結束后,護士應耐心為患者清理好術區(qū)血液,穿好衣物,蓋好被子,將其護送至病房。在此階段,應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早發(fā)現(xiàn)異常,及早處理,改善預后。為促進術后康復,還應為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確保其能夠按照手冊要求進行康復訓練,嚴格控制飲食,為術后康復速度的加快奠定基礎。
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SAS、SDS評分,得分與不良情緒正相關)與疼痛(VAS,得分與疼痛程度正相關)評分,以及滿意度。滿意度:入室、術中、術后各0-10分。
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及計量資料分別采用x2及t檢驗,P<0.05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2組心理狀態(tài)與疼痛評分對比:護理前,觀察組SAS(56.3±2.4)分、SDS(54.8±3.6)分、VAS(6.9±1.0)分。對照組SAS(57.0±1.9)分、SDS(55.0±2.8)分、VAS(7.0±1.1)分。2組數(shù)據(jù)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21.5±1.6)分、SDS(24.5±2.0)分、VAS(2.3±0.4)分。護理后,對照組SAS(43.2±2.0)分、SDS(39.6±1.7)分、VAS(5.2±0.8)分。2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
5.2 2組滿意度評分對比:觀察組入室、術中、術后滿意度分別(9.3±0.4)分、(9.0±0.7)分以及(9.4±0.1)分。對照組入室、術中、術后滿意度分別(5.4±0.8)分、(6.8±0.4)分以及(6.0±0.4)分。2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
老年人發(fā)生踝骨骨折的風險高,骨折后,患者身心痛苦均較大。目前,臨床用于治療老年踝骨骨折的方法,以內固定術為主[5]。根據(jù)骨折具體部位的不同,固定方法同樣存在差異。給予內固定后,可有效促使骨折部位血運重建,且能夠預防骨折移位,促進愈合[6]。但圍術期,如未給予妥善的護理干預,患者的疼痛往往難以緩解,且不良心理狀態(tài)無法有效改善。
針對踝骨骨折患者所實施的常規(guī)護理,內容以術前準備、術中配合等為主,對人性化問題缺乏重視。該護理模式的實施,能夠保證手術安全,但無法提升患者的舒適度,故患者滿意度不高。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常規(guī)護理后,患者對照組SAS(43.2±2.0)分、SDS(39.6±1.7)分、VAS(5.2±0.8)分,與護理前相比,疼痛有所減輕,心態(tài)有所改善。本組患者入室、術中、術后滿意度分別(5.4±0.8)分、(6.8±0.4)分以及(6.0±0.4)分,提示滿意度低。近些年來,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以及患者對護理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提出,該理念在護理中落實的過程,稱為人性化護理的過程[7]。與常規(guī)護理不同的是,人性化護理強調充分分析患者的護理需求,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擬定護理方案,以提升身心舒適度、保證手術安全等為目的,實施護理操作,提高護理質量[8]。本院實施的人性化護理,主要滲透到了入室、術中以及術后3大階段。入室前,對手術室溫度與濕度進行調整,可確保環(huán)境舒適。入室后,面帶微笑的為患者服務,主動與其溝通,并保證手術床舒適,能夠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愛,這對其依從性的提升,以及負面情緒的緩解,均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手術過程中,護士對輸注的液體進行加溫,并采用棉被覆蓋暴露的肢體,能夠體現(xiàn)對患者隱私的尊重,且能夠實現(xiàn)對低體溫等風險的預防。由護士積極與術者配合進行操作,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提升患者的耐受度。手術結束后,耐心為患者清理好術區(qū)血液,穿好衣物,蓋好被子,同樣可體現(xiàn)對患者隱私的尊重,這對患者滿意度提高,具有重要價值。護送回病房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有助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可提升術后的家庭護理能力,有助于促進術后康復。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上述人性化護理后,老年踝骨骨折患者SAS(21.5±1.6)分、SDS(24.5±2.0)分、VAS(2.3±0.4)分,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心態(tài)更佳,疼痛更輕。本組患者入室、術中、術后滿意度分別(9.3±0.4)分、(9.0±0.7)分以及(9.4±0.1)分,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滿意度更高,優(yōu)勢差異(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證實了人性化護理在老年踝骨骨折患者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實施人性化護理,能夠改善老年踝骨骨折患者的心態(tài),緩解疼痛,提高滿意度,臨床可對其進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