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降河流鎮(zhèn)朱河中心小學,河北 衡水 05350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國家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生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情感教育成為目前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語文學科是最基礎性的學科,在小學生的整體授課學習中占的比例較大,因此為小學生的情感教育開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教學條件。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不成熟,小學階段便成了學生思維方式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加強對小學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情感思想觀念,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讓小學生在將來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小學生的雙向發(fā)展。
情感教學相比于傳統(tǒng)的識記教學,更富形象性和沉浸感,學生能夠被課文中豐富的感情所吸引,使其思維得到提升,心靈得到滋潤,也容易培養(yǎng)學生與作者的共情能力。教師容易調動小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產(chǎn)生對某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活躍了課堂氛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原本沉默、被動的課堂變成富有人情味的課堂,提高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夠更好地接受語文知識,從而提升能力,進而進入到一個以興趣促進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中。
傳統(tǒng)的識記教育只是讓學生增加了知識,并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而情感教學首先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感知能力、質疑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教師通過對學生情感的引導,使其能夠對事物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并能夠與他人一起討論,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中,對于事情的好壞善惡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從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逐漸形成正確的“三觀”。
目前,教師在進行情感教學時多采用煽情的語言和音樂調動學生情緒,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卻寥寥無幾,所以單純地調動情緒是沒有意義的,應該在此基礎上積極展開多種教學形式,將具體的情感教學任務融入豐富的形式中去,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態(tài)。如在學習《望天門山》一課時,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播放天門山的視頻,讓學生感悟作者在觀望天門山時豪邁的心情,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內容。此外,還可以通過情景劇來進行情感教學,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一文時,讓有不同特點的學生分別扮演雨來、爸爸、媽媽、李大叔等角色,在排練中不斷了解抗戰(zhàn)時期的背景,揣摩主人公雨來的心理活動,通過實情實景去理解雨來英雄無畏的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成功的情感教學是要建立在大量的文學知識和生活實踐上的。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每日閱讀任務,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將看到的好詞、好句、好段記錄下來,并寫出自己的感想。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每天放學后有感情地閱讀一本課外書中的片段,讓家長將孩子朗誦的視頻拍攝下來發(fā)到微信群里。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輪流分享,內容可以是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也可以是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一首詩或者一個文學人物。為了完成展示,學生會仔細閱讀,認真揣摩,從而完成知識的積累。
正如前文所說,情感教學還要建立在生活實踐上,在實踐中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將理論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文都是作者在大量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蘊含著對于生活的思考。學生由于年齡小、經(jīng)歷少等原因,很多時候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情,所以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會比閱讀、記憶效果好。如在學習寓言故事《烏鴉喝水》時,教師可以提供水、石子和瓶子,讓學生親自去實驗,感悟其中的道理。但是有很多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對于場地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可能無法親自帶同學去體驗,這時就可以讓學生使用聯(lián)想法。如在學習《拉薩故事》一文時,可以讓去過拉薩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旅游心得,讓其他學生通過這位同學的口述,對拉薩有更形象、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
當前,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國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創(chuàng)新。對教學素材也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調整。現(xiàn)階段,我國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內容與學生的發(fā)展之間具有較強的貼合性,也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在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不急于拓展教學內容,而是以教材為基礎,充分挖掘其中具有情感教育價值的素材,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形成有效的引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帶給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
結束語: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中情感價值觀的教學是給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奠基。想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首先應當培養(yǎng)學生做人做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擁有正確的情感觀念,讓學生懂得我國傳統(tǒng)五千多年的優(yōu)良品德,成為社會優(yōu)秀人員。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正確前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