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峰,田均巖
(1.梁山縣水泊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外二科;2.梁山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山東濟寧 272600)
腹股溝疝是指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正常解剖部位,通過薄弱點、缺損或空隙進入其他部位,可分為斜疝、直疝及復合疝等,典型癥狀為腹股溝出現(xiàn)腫塊,若未能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極易進展為絞窄性疝、腸壞死、膿毒癥等嚴重并發(fā)癥,不僅會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甚至還可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腹股溝疝患者需盡早進行有效治療,避免病情加重。目前,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方式,可達到完全治愈,恢復患者正常生活的效果。隨著臨床操作技能與器械的不斷提高與完善,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得到快速發(fā)展,具有切口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yōu)勢,但是,尚無“最佳金標準術式”[1]。鑒于此,本研究抽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間收治的76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觀察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對患者疼痛的影響與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梁山縣第一人民醫(yī)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6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案的差異分為A組(38例)、B組(38例)。其中A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齡60~85歲,平 均(72.56±10.17)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9~25 kg/m2,平 均(22.12±1.35)kg/m2。B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齡60~86歲,平均(72.81±10.23)歲;BMI 19~25 kg/m2,平均(22.24±1.31)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納入標準: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具有手術治療指征者;臨床資料完整、真實者等。排除標準:絞窄性、嵌頓性疝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感染者等。本研究已經梁山縣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 A組患者采取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指導患者平臥、頭低腳高位,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下行弧形切口,建立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于兩側腹直肌行0.5 cm切口,切開腹膜,進入腹腔前間隙,游離腹膜前間隙下緣腹瓣膜,腹橫筋膜不進行打開操作,完全游離小疝囊并還納。若為巨大疝囊,則于近端進行高位結扎,遠端予以曠置,內側分離,進入趾骨膀胱間隙,完全暴露趾骨結節(jié)、疏韌帶,游離腹腔前間隙,置入補片并固定,縫合切口,退鏡,術畢。B組患者采取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指導患者平臥、頭低腳高位,并向健側傾斜15°~30°,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下至腹直肌部位行2 cm切口,深度至腹直肌前鞘,向兩側牽拉腹直肌,并向下進行分離,于臍孔位置穿刺,建立人工氣腹,調整壓力為15 mmHg(1 mmHg=0.133kPa),于臍孔置10~12 cm套管,用電鉤游離腹膜外疏松組織,擴大腹膜前間隙,見到恥骨梳韌帶與腹壁下血管后,分別于患側腹直肌和對側腹直肌外側平臍、臍下位置置入5 mm套管,探查腹腔,游離疝囊,結扎并進行遠端處理,若為巨大疝囊,則可在疝囊頸結扎后切斷,遠端予以曠置,內側分離,進入趾骨膀胱間隙,游離腹腔前間隙,置入補片,覆蓋恥骨肌孔,拔除導管并解除人工氣腹,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固定補片,術畢緩慢退鏡,縫合切口。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下床活動、住院時間、手術費用等。②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2、3 d的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3]評定,滿分為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強烈。③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感染、血腫、尿潴留、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④統(tǒng)計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B組患者手術費用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
2.2 疼痛情況 術后1~3 d,兩組患者VAS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s,分)
注:與術后1 d比,*P<0.05;與術后2 d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
2.3 并發(fā)癥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4 復發(fā)率 隨訪6個月,B組患者無復發(fā),復發(fā)率為0.00%(0/38),A組患者有3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7.89%(3/38),兩組間復發(fā)率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1.388,P>0.05)。
目前,臨床對于腹股溝疝產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指出,腹壁強度降低、腹內壓增高是造成腹股溝疝的主要病因;同時,認為疾病的發(fā)生可能還與性別、年齡及家族史等存在一定關系[4]。
外科手術為臨床治愈腹股溝疝的唯一方式,既往多采取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其具有手術視野廣、全局性強等優(yōu)勢,但是,手術過程可能會破壞腹膜完整性,且補片無法充分覆蓋薄弱區(qū),因此,術后易再次復發(fā),整體效果欠佳[5]。而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可不經腹腔直接進入腹膜前間隙,手術操作完全于腹腔外進行,不易損傷腹股溝疝患者的組織神經,但手術空間小,對醫(yī)師的技術要求高[6-7]。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B組患者手術費用顯著少于A組;同時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較A組縮短,隨訪期間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但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兩種手術均對腹股溝疝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對促進患者恢復具有積極意義,但相較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腹腔鏡全腹膜外修補術的費用更低,這主要是因為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術中使用了疝釘槍及可吸收縫合線,因此,選擇手術時,還需考慮患者的經濟條件,同時隨著術者擁有熟練的腹腔鏡下縫合打結技術后,所有的腹膜關閉操作都采用連續(xù)縫合的方式后也可降低手術費用。而本研究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1~3 d,兩組患者VAS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B組低于A組,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兩種手術均為腹腔鏡手術,因此對患者機體影響均較小,故而疼痛差異不顯著。何苗等[8]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由于需進入腹腔打開腹股溝區(qū)腹膜,更易損傷腹股溝疝患者神經組織,出現(xiàn)血腫。而本研究中,B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A組,但兩組間比較,同樣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所納入研究對象過少,且觀察時間較短,因此導致此結果。
綜上,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均可有效治療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相較于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費用更低,兩種手術各有優(yōu)缺點,選擇手術時還需結合患者自身需求進行,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觀察時間較短,仍需臨床更進一步的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