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宗亞
排球作為一項團體競技項目,受到眾多學生的喜愛和歡迎。但同時,由于排球運動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并且具有較強的競技性,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學習難度。而且排球比較硬,學生用手臂擊打排球后,手臂很容易出現(xiàn)紅腫等現(xiàn)象,這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不利于排球運動在初中校園的發(fā)展。在初中排球教學中應用氣球可以減少排球?qū)τ趯W生身體的傷害,降低學習難度,可以讓學生更好參與到排球教學當中。因此,氣球在初中排球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具有價值。
1 氣球在初中排球教學的應用和價值分析
1.1 特點
氣球相對于排球來說更加輕盈和柔軟,在初中排球教學中運用氣球可提升教學安全性,學生在用手臂擊打時,氣球所產(chǎn)生的撞擊力非常小,運動過后不會導致學生胳膊紅腫,在傳球時,由于氣球比較柔軟,也不會頂?shù)綄W生手指,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對于排球運動的恐懼心理,使教師和學生可以完全投入到排球活動當中。除此之外,氣球在初中排球教學中的應用還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氣球顏色多種多樣,符合初中階段學生喜好,可以更好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同時氣球重量和排球相比更加輕盈,可以在空中保持較長的飛行時間,初中階段學生還處于身體成長發(fā)育階段,氣球運動速度緩慢可以更好讓學生及時作出反應。
1.2 應用價值
開展體育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享受運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充滿趣味性的體育教學中形成一個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這也是初中體育教學改革方向。學生作為體育教學主體,學生是否對體育運動產(chǎn)生了學習興趣是評價體育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通常情況下,在初中排球教學中,教師都會運用硬式排球開展教學,雖然硬式排球是對排球運動的還原,但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帶來了許多阻礙。將氣球運用于初中排球教學中,可以說是對傳統(tǒng)排球教學的創(chuàng)新,也是對硬式排球不足的彌補。氣球的應用在保證初中排球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教學趣味性,對排球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的提升以及排球運動在初中校園的長遠發(fā)展都有著重要價值。
2 當前初中排球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思想和方法存在一定滯后性
每一位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素質(zhì)、喜好以及認知等各個方面都有所不同,就比如說對于同一個年級的初中生來說,男同學身體素質(zhì)要比女同學更好,所以在初中排球教學中,不能將一種教學思想和方法運用到每一位學生身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初中體育教師普遍存在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沒有為不同學生選擇針對性教學方法,導致體能較差的學生對于排球運動學習積極性較差,排球教學質(zhì)量難以提升。除此之外,教師由于害怕學生在排球運動過程中受傷,將教學重點放在排球理論知識講授方面,盡管也會讓學生進行自由練習,但也僅僅是對一些簡單動作的自由練習,學生缺少課堂參與感,教學主體性無法得到突出。
2.2 對于排球運動技巧的指導比較少
其實很多學生都非常想要參與到排球運動當中,但是由于每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教師難以在教學過程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動作指導。再加上排球運動本身就具備一定難度,學生對于動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都比較吃力。因此排球教師一般會選擇自己演示并講解技術要點,然后讓學生以自己模仿練習的方式開展技能教學,以此來節(jié)省動作教學時間。模仿練習雖然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會出現(xiàn)很多學生所掌握的排球運動技能并不規(guī)范,常常有學生傳、墊球的擊球點不準確,教師也很難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
2.3 教師專業(yè)能力不足,教學經(jīng)費有限
雖然排球運動作為初中生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但是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依然有不少學校不重視排球教學,因此排球?qū)I(yè)教師也非常少,很多學校的排球教師都是田徑、體操等非排球?qū)I(yè)教師來負責授課,這些教師對于排球?qū)I(yè)知識和技能水平有限,難以為學生提供專業(yè)指導。此外,由于排球教學不受重視,用于排球器材場地建設的經(jīng)費也十分有限,不利于排球教學的順利開展。
2.4 學生對于排球運動參與熱情低
當前初中排球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對于排球運動的參與熱情比較低。學生作為排球教學主體,他們的參與熱情以及學習積極性對教學開展有著很大影響。雖然學生很想?yún)⑴c到排球運動當中,但是硬式排球?qū)τ谒麄儊碚f學習難度比較大,很多學生都是剛開始學習興致比較高,等學了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xiàn)排球比較重,一些排球動作完成起來非常吃力,因此參與熱情逐漸降低。
總的來說,在初中排球教學中,無論是來自教學方面、教師方面、經(jīng)費還是學生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都顯得氣球在排球教學中的應用尤為必要,因此要重視氣球的應用,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策略,使其在初中排球教學中可以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和價值。
3 氣球在初中排球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 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要想充分發(fā)揮氣球在初中排球運動中的價值作用,首先需要調(diào)動學生對于排球運動的興趣,只有學生產(chǎn)生興趣,愿意主動參與到排球運動當中,才可以使氣球得以在教學中實現(xiàn)有效運用。為此,在排球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游戲教學模式,將排球中的一些技術技巧和游戲進行有效結合,這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再利用氣球替代硬式排球,讓學生逐漸減輕對于排球運動的膽怯心理。學生在掌握相應的排球技能后,發(fā)現(xiàn)氣球在運動過程中并不會產(chǎn)生不安全的因素,自然就會消除膽怯心理,進而全身心投入到排球運動當中,促進排球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3.2 構建輕松愉快的排球教學氛圍
將氣球運用于排球教學中,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排球中一些具有難度的技術動作。但同時,只是單純用氣球替代硬式排球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難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為了讓學生更好投入到排球教學中,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排球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競技類型的活動。例如,在借助氣球進行傳球練習時,只是進行單一傳球練習學生難免會覺得無聊。所以教師在學生掌握基本技巧和動作之后,可以利用氣球墜落速度慢、方便移動的特點,讓學生進行三角傳球或是隔網(wǎng)傳球競賽。如此一來,既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競賽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勢,也可以通過競賽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競技精神。
3.3 借助氣球幫助學生掌握排球技術要點
氣球相對于硬式排球來說,在質(zhì)量上、柔軟度和操作難度方面更加具有優(yōu)勢,同時由于氣球質(zhì)量比較輕,雖然學生操作起來非常方便,但是借助氣球來掌握排球技術要點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指導。一般情況下,初中排球教學中墊球和傳球這兩個技術最難掌握,也是學生最容易受傷的兩個技術,氣球替代硬式排球后可以避免學生在墊球和傳球過程中受傷。在墊球技術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多練習抱拳、疊掌式以及互靠這三種基本手勢,在傳球技術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手形和擊球位置。由于墊球技術和傳球技術練習起來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學生掌握,為了更好幫助每一位學生掌握排球技術的每一個要點,體育教師可以先對學生身體素質(zhì)、排球基礎等情況進行調(diào)查,將同一水平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排球基礎水平較高的小組教師可以展示技術要點后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相互指導練習,基礎較差的小組體育教師要進行重點關注。例如,在利用氣球自墊球練習時,盡管氣球相對更加輕盈,但是在手臂發(fā)力時還是需要發(fā)揮出手臂的最大力量,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在傳球練習時,氣球材質(zhì)比較軟,教師可以放心讓學生進行對墻傳球練習,使學生逐漸適應擊球的速度和高度。也可以讓學生兩兩為一組,一個學生負責將氣球拋出,另一個學生負責墊球,通過兩個人的相互配合練習,提升學生排球擊球能力和水平。
3.4 做好氣球應用價值宣傳,加大排球經(jīng)費投入
為了促進氣球在初中排球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學校要做好氣球應用價值宣傳工作,幫助教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認識到氣球在排球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使學生和學生家長更好地了解排球運動,以此來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排球?qū)W習當中。同時要加強排球場地經(jīng)費投入,為初中排球教學的順利開展和氣球的有效運用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3.5 提升體育教師排球?qū)I(yè)水平
要想讓氣球在初中排球教學中發(fā)揮最大應用價值,需要排球教師具備較高專業(yè)水平。當前初中體育教師中,排球?qū)I(yè)教師比較稀少,大多都是其他專業(yè)教師代課教學,為此學校要聘請排球?qū)I(yè)體育教師,也可以邀請高校排球?qū)I(yè)學生來學校進行實習和帶教,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初中體育教師隊伍中缺少排球教師的問題,還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鍛煉機會。除此之外,對于沒有條件的學校,要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鼓勵在職教師多學習排球方面的知識,并參加氣球排球技術應用、培訓等,提高氣球排球教學水平。
4 結語
氣球運用于初中排球教學中相比硬式排球來說更加具有優(yōu)勢,在降低排球?qū)W習難度,提高排球教學安全性的同時,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排球的興趣。作為初中排球教師,要能夠認識到氣球排球教學的優(yōu)勢所在,并在教學中能夠采取恰當?shù)慕虒W策略,給予學生更多排球練習機會,為學生帶來更好排球運動體驗。同時,需要還要做好氣球應用價值宣傳,加大排球經(jīng)費投入,并提升體育教師排球?qū)I(yè)水平,為排球運動在初中校園的長遠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為學生參與排球運動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學條件。
(作者單位:常熟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