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思源中學,貴州 遵義 564600)
實施差異化教學的前提是要了解學生學習的差異。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做好差異性調查工作。數(shù)學學科的分層與差異在低年級有所體現(xiàn),在中高年級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因此,教師在進行早期調查時應考慮到數(shù)學的特點,進行差異性的調查,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方法和思想以及模式的差異性。
例如10 以內的加減法,包括6+3,1+7,8-3 的計算題以及4+()=6,9-()=5 一類的填空題的難度雖然大,但涉及的計算并不多,一些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可以將10 以內的加減法進行記憶和學習,無論是計算還是填空,都能靈活應對,但從學生的思維角度來看,死記硬背10 以內的加減法不符合學生的數(shù)學成長規(guī)律,在遇到高水平計算時容易出現(xiàn)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和指導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從學生死記硬背和數(shù)學計算邏輯兩方面入手做好差異性的加血,例如,老師可以利用應用題來判斷學生是死記硬背還是掌握了計算邏輯,具體的題型可以是:老師組織7 名學生開一個小會,但只有3 個椅子,還缺幾把椅子呢?通過應用題型,學生可以提取相關元素,運用邏輯推理進行計算,10 以內加減法死記硬背的學生面對教師提供的應用題基本很難找到思路(如果直接給7-3=?學生就會很快得出答案),而形成了計算邏輯的學生,可以很快找到題目中的關鍵內容,形成7-3=4 的快速認知。
課堂任務的合理安排是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合理安排課堂任務,注意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根據(jù)從淺到深的原則進行,通過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完成基礎學習任務,有能力的學生完成深層學習任務。
以小學一年級的“加減(一)”為例。本章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20 以內的退位減法內容,但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所以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很快從20 以內不退位減法過渡到退位減法,但部分學生不能適應退位減法的計算模式。因此,教師在課堂布置的過程中要合理安排課堂任務,具體安排如下:首先,教師可以給出一個退位減法的例子,老師給13 個人開小會,總共7 把椅子,還缺少多少把?其次,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進行羅列,按照椅子7 條豎線,學生13 條豎線的方式對應上,然后通過“數(shù)一數(shù)差幾條線”的方式讓學生快速得到需要補5 條豎線的結論;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應用問題和圖畫的結果自由得出計算結論,學生的結論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7+(5)=13 或13-7=5 的結論,前者是學生的正常思維方式,而后者是本課的重要內容。通過任務的安排和分層指導,教師要考慮不同學生學習的差異,逐步引導學生走向“20 以內退步減法”的計算邏輯,降低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的難度。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和指導過程中,由于學生學習條件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分層次布置作業(yè)。層次化的作業(yè)布置應該堅持基礎問題+拔高問題的方式進行布置。基礎題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符合單元教學的標準,而拔高題主要是考察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整合能力和應用能力。
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差異化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需要分層次的引導,針對學生面對的不同問題進行具體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課堂上遇到的問題,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在長方形的周長教學中,老師通常會提供一塊長5 米、寬3 米的菜地,然后讓學生分析如何用帶刺的鐵絲網(wǎng)把菜地圍起來?需要多少米的帶刺鐵絲網(wǎng)?老師用白板來展示圍線的過程,學生可以快速得出5+3+5+3 的結論,然后推導出公式為(5+3)乘以2,然后得到長方形周長為(長+寬)乘以2 的結論。但在推導過程中,學生在公式的計算和推導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例如,在推導5+3+5+3 到(5+3)×2 時,有些同學不理解,甚至雖然直觀地看到了白板展示鐵絲網(wǎng)圍“菜地”的過程,但對于5+3+5+3 來說,在知識理解上是慢半拍的。因此,教師應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表現(xiàn)情況來堅持層次化的引導,用鼓勵性的語句引導學生理解和學習,而不是得過且過更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針對學生出現(xiàn)問題不放,如5+3+5+3 到(5+3)×2 聽不懂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式子進行整理,得到5+5+3+3,再推導為(5+3)×2,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推導過程,增強學生后續(xù)學習的信心,減少數(shù)學學習障礙。
在進行差異化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學指導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與合作,逐步縮小小學生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文化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融入到學習中,實現(xiàn)差異化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