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玨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舞蹈是表達人類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是通過肢體動作賦予表演情感和美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舞蹈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體驗,其中一些復雜性來自于舞蹈非語言的本質,以及它與精神和文化的聯系。在現代高等教育中,舞蹈扮演著許多角色,跨越了體育和藝術領域,涉及一系列的態(tài)度、行為和認知,包括舞者的內心世界與觀察者的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揭示和理解這些關系是尋求評價舞蹈教育的人所面臨的挑戰(zhàn)的關鍵部分。本文基于高校舞蹈表演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旨在探討傳統文化在高校舞蹈表演中的傳承與發(fā)展。
首先,舞蹈文化是一個矛盾的空間,不能簡單的二元對立來簡化或解釋它,否則這種二元關系將極大限制舞蹈表演所具有的可能性。出于當代舞蹈教育實踐的目的,需要更好地理解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以棱角分明的眼光看待當代舞蹈領域,從對西方前衛(wèi)表演歷史中概念藝術與表象藝術的繼承反對的考察開始,追溯將中國傳統文化差異置于中心時出現的一些不可還原的差異,著眼于傳統與現代的多元文化表現,以及如何彌合古今、東西的文化差異。
其次,數字時代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文化變革,并產生了一系列的反應。在舞蹈表演領域,對流行形式的關注是對長期以來以古典經典為代表的重視“藝術音樂”的傳統的一種反抗。然而,由于“流行音樂”包含了多種風格、流派,為此,需要重新定義舞蹈表演中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武術的舞蹈詞匯。在高校舞蹈表演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既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增加舞蹈的表現形式。
最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與一般的西方流行文化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華民族自信的體現,是一種民族身份的固定。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所必須肩負的責任。然而,現代西方流行文化的沖擊,以及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侵蝕,都使得傳統文化岌岌可危,大量傳統文化面臨無人繼承和局面,很多傳統文化正逐漸消失在現代生活中。與此同時,作為高校藝術文化表現形式之一的舞蹈表演,越來越多的引起高校學生和社會的關注,大量的高校舞蹈表演因其高質量而“出圈”,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在這一過程中,許多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的有志之士,紛紛將目光轉向高校舞蹈表演,將其視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關鍵之一,期望透過高校舞蹈表演實現傳統文化的整合和優(yōu)化。
首先,高校舞蹈表演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需要結合傳統的舞蹈方法和現代舞蹈技術,以跟上全球舞蹈表演的趨勢。在復雜的數字化文化背景下,高校舞蹈表演的挑戰(zhàn)在更包容和更具表現力的能力上。換言之,在舞蹈表演動作和舞蹈美學方法上,要使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當代舞蹈詞匯,在當代舞蹈框架中,詮釋中國傳統文化,使其成為即包括中國古典舞和民族舞,又包含中國神話和歷史主題,更使用現代聲光舞美技術的融合性舞蹈作品。
其次,高校舞蹈表演需要擺脫僵化的束縛,才能變得有意義。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了底蘊豐厚的文化瑰寶。中國民族舞蹈作為用肢體書寫的民族文化,也是這些民族傳統文化中寶貴的結晶之一。在表演形式上,高校舞蹈要運用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和舞臺設計;在表演內容上,高校舞臺表演要運用當代風格探索與社會相關的主題,特別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相關的哲學和心理問題。例如,天津財經大學舞蹈作品《禮儀之邦》,表現了漢服的演變和優(yōu)美;湖北工業(yè)大學舞蹈作品《盛世》,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思和頌贊;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舞蹈作品《絲路鼓韻》,結合“一帶一路”和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表達了青年學子勇敢逐夢的勁頭。
最后,中國有許多傳統民族文化,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藝術形式,而這正是高校舞蹈傳承和發(fā)展傳統文化的優(yōu)勢之一。高校舞蹈表演在編舞的過程中,應積極吸納中國傳統價值觀和傳統舞蹈形式,而不是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特定的風格。高校舞蹈的表演的形式既向個人風格開放,也向各種傳統文化開放,使舞蹈藝術得以重新發(fā)展,并藉此進一步詮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將傳統文化付諸實踐。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了高校舞蹈表演中,“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一個顯著趨勢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創(chuàng)作現代舞。研究顯示,東西方文化之間、古今文化之間的接觸,可以給舞蹈表演帶來雙向的文化交流,例如,在舞蹈表演中,恰當地將現代技術同傳統文化銜接在一起,就會產生質的變化。在高校舞蹈表演中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文化,來自不同文化的舞蹈被借用和涵化,也就是說被采用和改編,使新的“現代”舞蹈在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兼顧舞蹈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