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自貢開放大學,四川 自貢 643010)
《管理學基礎》課程經濟管理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其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交叉學科,是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频囊婚T必修課。本課程主要涉及開放教育的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金融管理、工商企業(yè)管理、物業(yè)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場營銷(營銷與策劃方向)、市場營銷(市場開發(fā)與營銷方向)等專業(yè),在畢業(yè)學分中占4 個學分。
開放教育使用的教材是由王緒軍主編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學基礎》(第4 版)。教材共設五篇十三章,主要內容:管理與管理學、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計劃工作、目標管理、戰(zhàn)略管理、決策、組織結構設計、人員配備、領導理論與領導藝術、激勵、溝通、控制基礎和控制系統(tǒng)與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同學們掌握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為進一步學習專業(yè)課和日后的實際管理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課程思政”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延伸和進化,也是保障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習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開放教育的學生呈現年輕化趨勢,大部分學生的年齡分布于20-35 歲,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社會認知,且正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尤為重要。
在進行《管理學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素養(yǎng)、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懷、革命精神、企業(yè)家精神等“基因式”的融入教學內容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小、落細、落實,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價值引領,讓他們向往進步、追求美好,提升社會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促使他們?yōu)樯鐣髁x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從目前情況來看,開放教育的教育模式中,存在師資力量薄弱、專業(yè)分散、教師缺乏相關意識等問題,所以課程思政的理念還不深入。
目前,全國高校都在掀起課程思政的浪潮,開放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國家開放大學也在推進部分專業(yè)的課程思政資源建設,但是由于開放教育由一個總部、多個教學點構成,教學點分布在全國各地,國家開放大學只能通過競賽的形式推進各教學點的課程思政建設,因此同一個專業(yè)的教師缺乏溝通和交流,很難建立起完整的課程體系。
《管理學基礎》課程作為經管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程,教師在上課時往往注重教授管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認為講好專業(yè)知識才是分內之事,既沒有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當中,更沒有在管理學基礎課程里面去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所以在提出“課程思政”教育時,教師往往比較迷茫,不清楚自己所承擔的課程究竟是思政課還是專業(yè)課;同時擔心自己在上課的過程中,過于強調思政建設、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導致課程內容本末倒置。因此沒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開放教育的教師所學專業(yè)分散,在一個教學點中,同一個專業(yè)的教師比較少,很難為一個科目成立專門的教研組;同時各教學點的教師又分布在不同的區(qū)域,組成不同教學點的教研團隊的機會少,所以互相溝通學習的機會匱乏。同時由于開放教育教師一崗多責,很多專業(yè)教師都沉浸在管理事務當中,教師獲得拓展學習的機會較少,因此專業(yè)教師缺乏相關的思政教育知識,難以有效的挖掘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
開放教育分布于全國各地,在各教學點中匯聚了大量優(yōu)秀的教師,但是由于缺乏溝通渠道,導致教師們信息交流不暢,國家開放大學應建立相同專業(yè)教師的溝通渠道,在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加強溝通和交流。在必要的情況下,組織線下培訓,以此通過團隊的力量開發(fā)《管理學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建立起屬于開放教育《管理學基礎》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思政的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是關鍵因素,因此要完成課程思政的教學任務,就必須提高以下能力。一是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能力;二是提升教學能力。
1.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能力。作為一名經管類教師,首先要研讀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深挖課程當中的思政元素。其次要拓展自己的思維,通過自學和學校培訓等方式,儲備多學科知識,具備跨學科、寬視野的復合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再次,對青年教師加強理論指導,以老帶新的方式引導青年教師進行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方面的理論研究。結合開放教育學生的特點,制定出開放教育《管理學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
2.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在挖掘思政元素之后,還需要有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思政教育在學生看來是枯燥的理論學習,在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還需要教師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與教材內容融合,并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則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師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研究、總結、實踐和磨煉。
1.西方和東方相融合,提升課程的延展性
西方的工業(yè)革命起源早于東方,因此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更早的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和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等,其調查研究都來源于西方的工廠或者企業(yè),因此我們使用的《管理學基礎》教材,大部分的內容和價值判斷都來源于西方學者的觀點。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在我國的國土上,產生了大量優(yōu)秀的教育家、理論家、政治家、軍事家和企業(yè)家,比如孔子、成吉思汗、毛澤東、彭德懷、任正非等都是優(yōu)秀的管理者,他們的管理方法和技巧蘊含了優(yōu)秀的管理思想,其思想對我們管理個人和組織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和東方的管理案例相融合,有助于讓同學們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強同學們的文化自信。
2.教學與經歷相融合,提升課程的趣味性
在《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把教學的內容限定在書本上,或者延展一部分案例。根據課程性質,教師們在上課時往往列舉一些與企業(yè)生產和企業(yè)管理相關的案例,無形中使同學們感到管理是管理者的事情,導致學生的代入感不強、學習興趣不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拓寬思維,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經歷相融合,增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獲得感。比如將美食介紹、家庭教育、旅游攻略等相關案例融入教學中,使得學生能夠從學習知識轉換到技能運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回味無窮”,終身受益。
2.理論和實踐相融合,提升課程的實效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填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去學習和掌握知識,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疲勞感覺和滋生厭學情緒。教師可以增加課堂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課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比如采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問題啟發(fā)等方法,圍繞學生興趣和需求有的放矢開展教學。
課程結束后,結合課堂內容布置一些課后作業(yè),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實踐能力。比如讓同學們做職業(yè)規(guī)劃、旅游攻略,記錄時間使用情況、決策思路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管理學基礎》課程之后,能夠把課堂中的理論知識和生活中的實踐結合到一起,學會自我管理,為未來的人生之路打好基礎。
新時代賦予高校新的時代使命,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立德樹人融入高校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可實現從文化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到社會實踐教育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同向同行。通過以開放教育視角下的《管理學基礎》課程進行研究,力求探索出“課程思政”的協(xié)同育人的路徑,切實提升建設的有效性,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又紅又?!钡膹秃闲腿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