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松鶴
(鄭州軌道工程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6)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遇到了愈來愈多的挑戰(zhàn),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心理健康上具有一定的差異,如:相較于理工科的學生而言,文科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更低。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完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系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及形式具有一定單一性,工作制度及育人體系缺乏一定的完善性,造成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漸降低的局面。因此,高校應當積極探索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有效開展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從而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發(fā)揮一定的促進作用,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在高校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在教育結構中,理論課程教學所占的比例過大,常常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枯燥、乏味之感,繼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以及質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相關人員在對課程進行設計時,并未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以及發(fā)展特點來進行課程編設[1],嚴重缺乏有效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在這樣的形式下,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常都是以游戲的形式來開展,具有一定的單一性,無法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高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以及認知缺乏一定的全面性以及深入性,大多數學生認為只有精神存在問題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僅僅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得學分,對于自身的心理狀況沒有足夠清晰的認知,因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時,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學習過程不嚴謹,最終導致學生無法熟練掌握人際關系的處理方法以及生活問題、學習問題的處理方法。
在高校對自身發(fā)展規(guī)劃進行制定的時候,通常都是將科研工作以及教學工作當作重點,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設計較為匱乏,從而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缺失,與難以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學校財力、人力以及物力等資源的支持[2]。現階段中,部分高校逐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起了重視,但是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體系建設上的投入依然無法達到理想中的目標,心理健康育人體系以及工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難以在高校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及質量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校應當積極結合實際情況來構建一支心理健康教育輔助隊伍,輔助隊伍的組成人員包括:班上的心理委員、輔導員、舍長以及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人員[3]。領導人員在對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思想教育工作進行制定的時候,應當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影響有深刻、正確、全面的認知,在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時候,應當使心理安全排查工作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講教育工作有機結合,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結合心理危機預防工作。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舍長以及心理委員是能夠和學生產生最近、最多接觸的人,應當注意關心班上成員的心理健康情況,當發(fā)現有學生心理出現異常以及問題時[4],立即向班級輔導員反映。輔導員在接到相應的反饋信息或者是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之后,應當及時對該生采取適當的心理干預,利用自己所具備的心理健康知識以及疏導方法來對學生進行疏解開導,如問題的嚴重性以及解決難度較高,輔導員應當立即向專業(yè)的心理研究人員或是專家咨詢,同時應當及時和學生的家長進行有效的交流以及溝通。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確保學習心理健康信息的掌握及時性以及解決問題的高效性,為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幫助。
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規(guī)劃時,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成長過程、經歷、層次、年級以及專業(yè)來進行規(guī)劃設計,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不同個體的實際發(fā)展需求以及心理特點均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高校應當將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分為四個階段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個階段:入學適應;第二個階段,探索階段;第三個階段,穩(wěn)定發(fā)展;第四個階段,就業(yè)[5]。在學生剛剛進入大學生活中,與原本的高中階段相比,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環(huán)境、條件以及人際關系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原本的心理定式以及技能勢必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沖擊以及影響。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對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大學生生活的適應。在此階段中,高??梢猿浞职l(fā)揮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對此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重視自身的管理要求,繼而對相關的心理調適方法以及心理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以及掌握,為學生從高中階段到大學階段的適應發(fā)揮有效的幫助作用。同時,輔導員應當積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特點以及需求來應用一些可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例如:小組互助、班會以及新生輔導隊伍等等,通過這些形式來加快剛入學學生對大學人際交往、學習模式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速度,從而促進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適應轉變。當學生進入探索階段以及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時,在這一時期,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將會邁入快速發(fā)展的通道。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包括:如何形成良好的學習結果、如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學習心態(tài)以及學習態(tài)度、如何正確對待兩性戀愛問題以及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與信念等。因此,高??梢苑e極組織學生參加相應的講座或是活動,將主題定為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輔導及規(guī)劃、大學學業(yè)輔導及規(guī)劃、兩性關系以及信念理想等,通過這些主題教育講座來促進學生正確戀愛觀的形成,讓學生學會正確面對戀愛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掌握正確的調試方法[6],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yè)選擇勇氣。當學生進入就業(yè)階段的時候,學生的壓力會呈現持續(xù)上升的趨勢,面對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抉擇,學生難以從學生生活向職業(yè)生活順利過渡。面對這一問題,高??梢越Y合這一階段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以及需求來開展相應的培訓活動,如:模擬職場活動、評估心理活動以及相應的專業(yè)技能訓練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來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科學、合理的構建自身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yè)形態(tài),增強學生面對挫折及失敗的勇氣,勇敢面對未來的一切挑戰(zhàn)以及考研,繼而促進學生從校園生活向社會生活順利過渡。
高校應當對相關的文件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解讀,明確文件中的要求以及規(guī)定,結合文件要求以及學生實際需求來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進行構建,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進及完善,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在大一新生剛入學的時候,高校應當針對其心理特點及學習特點來開設一門心理學公共必修基礎課程,通過此類課程的開設來使學生的自我防護能力以及心理危機意識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繼而使學的心理安全防范意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獲得有效地提高[7]。同時,高??梢栽诮虒W課程中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根據問卷所反饋的信息來開展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公共選修課,例如:戀愛婚姻課程、學習方法及技能課程、人際交往課程、生命教育課程以及情緒壓力的管理調試課程等等,通過這些公共選修課來促進學生自我認知的增長,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以及個人素養(yǎng)。除此之外,高校不僅應當使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課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并且應當積極對其他課程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進行深入的挖掘及開發(fā),重視教師的責任意識、心理健康意識以及育人意識,要求各個科任教師應當積極對自身所教授課程中的心理健康元素進行全面的挖掘開發(fā),并且使其與教學課程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世界觀念以及人生觀念,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掌握有效可行的自我保護方法。除此之外,高校應當對自身校園文化氛圍的構建引起高度重視,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課外活動,如:社團活動、公益活動等等,以此來促進高校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愉悅感,繼而堅定自己積極向上、健康生活的信念,讓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同時,高??梢苑e極結合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水平來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確保活動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多樣性,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梢苑e極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利用一些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媒體來達到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微信、抖音以及微博等等,以此來使宣傳渠道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從而使宣傳力度得到有效地增強;定期開展相應的陽光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對高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及時設計對促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有益的活動,如:沙盤游戲活動、增強心理素質活動、文藝體育競賽活動、心理測驗活動、放松訓練活動以及團體合作活動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加具有豐富性,從而為學生的大學健康生活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增強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以及自愈能力。此外,學校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組織成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團,在社團中積極展開心理健康培訓活動,讓社團成員積極幫助身邊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或者是在周末節(jié)假日以及課余時間積極組織開展社團內互幫互助活動,鼓勵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積極加入社團,從而及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繼而為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并且獲得良好成效,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及效率。
總而言之,在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中,較為常見的是焦慮情緒、人際關系以及抑郁傾向。高校應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起重視,對現階段存在的不足及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構建輔助隊伍,確保育人工作的有效性,開展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及課外活動的育人作用,最終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